傅欣欣
淺析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
傅欣欣
自從中國哲學這一學科確立以來,學界曾就“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進行過多次討論。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是十分復雜的。就西方學者而言,其否定中國哲學的原因在于,設立的標準是外國哲學的理論模式,以此來排斥并否認中國哲學。中國學者中以傅斯年為代表,則是站在保護中國文化的角度來提出“中國無哲學”的觀點。不論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都是屬于一種“思想”,中西方哲學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獨特意蘊。面對“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中國哲學的發展應在突破西方哲學理論的視域、發掘中國哲學的獨特意蘊的基礎上,從新視角學習和發展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 合法性 西方哲學 學習與發展
“哲學”這一名詞大約在1895年左右傳入中國,后經梁啟超等人的宣傳很快成為現代的學科體系的一部分。正式進入中國應該算是1914年,北京大學設立中國哲學門。1934年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問世,以其系統性和完整性第一次呈現出該學科的全貌。因此有學者指出:“作為近現代意義上的知識系統和學科門類的‘中國哲學’是中西文化交流后的產物,確切的說,是引進西方哲學的概念系統詮釋中國思想的結果。”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對于“中國哲學”來說,西方概念及其方法的引進是建立了某種不同于中國傳統哲學的話語系統和表述方式,還是建立了“中國哲學”本身?
哲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哲學是指中國哲學、印度哲學、西方哲學等等,統稱為“思想”。狹義上的哲學是指西方哲學。黑格爾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從希臘開始,由于東方人的精神還沉浸在實體中,尚未獲得個體性,因而還沒有達到精神的自覺或自我意識。所謂的“中國哲學”不是哲學,而是“道德說教”。
中國學者中最早明確排斥“中國哲學”這一稱謂的應當是傅斯年。在傅斯年的觀念中,“哲學”與中國古人的思想毫不相干,不應該把一個不相干的名詞加之于中國的思想家及中國思想之上。哲學是語言的“副產品”,古代中國并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哲學,而且他也反對用“哲學”來稱呼中國古代人的思想。“哲學”是西方語境的產物,受西方語言的支配,所以不能給中國的“思想”套上西方的“哲學”稱謂。到底是“哲學在中國”還是“中國的哲學”,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首先,前面提到,廣義的哲學是指“思想”,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思想”,而西方思想采取了“哲學”的形式,因而被稱為“哲學”。就哲學所研究的對象和問題而論,中國哲學是哲學;就哲學作為一個學科而論,中國哲學不是哲學。我們可以籠統地將西方哲學看作是一種科學思維方式,它通過理性認識把握自然萬物的本質和規律,以公理化系統為基本模式,以“是什么”為問題,試圖以層層抽象追問最高的普遍性的方式,獲得四方皆準的普遍真理。比如,從許多枝玫瑰花中抽象出“玫瑰花”的屬性,從各種各樣的花中抽象出“花”的屬性,再從花草樹木中抽象出“植物”的屬性。以此類推,將抽象到最高普遍真理—“存在”。所有存在著的事物都必須以存在為其存在的前提,同理,所有研究存在事物的科學都必須以哲學為基礎。
其次,就狹義哲學而論,判斷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可以以西方哲學為標準。在西方哲學的名下有一系列“部門”或者“分支”,例如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等等,他們之間界限分明,都有規范的概念、方法和理論系統,自成一學科,而中國哲學雖然不能說沒有討論過相應的問題,但的確沒有這樣明晰的學科規定,也相應地沒有學科性的發展。當我們以西方哲學為標準來衡量中國哲學的時候,肯定會發現中國哲學不符合西方哲學的規范。顯然,黑格爾是站在西方哲學的立場上,中國哲學的確不是哲學。
然而,如果從廣義的哲學即“思想”的角度看,中國哲學則是哲學。
從“思想”的角度看,可以稱中國哲學為“中國思想”。
中國思想有其獨特的意蘊,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理想境界。以人為中心,把世界觀問題與人生觀問題合在一起來講,強調天人合一,從而鑄就了“人”的中心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中庸》)。也就是說:“仁”是關于“人”的學說。這便為“人”在中國思想中居于中心地位奠定了基礎。中國思想還具有道德性和境界論。“仁者”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家所追求的是順應自然,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理想境界。
因此,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關注點不同,哲學的形態不同,其主要問題也有各自的獨特性。而哲學作為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不能和思想等同。思想起源于終極關懷問題,哲學則是其中對此問題的一種回應方式。海德格爾有一篇文章叫做《哲學的終結和思的任務》,他所說的“哲學”指的是建立在科學思維方式基礎上的西方哲學。在不同的文化、社會、歷史等背景之下,西方哲學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以“思想”為其源頭。
“思想”這個概念雖然籠統,但它既是一種認識能力,也是思維的結果,更可以看作是思想的對象。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思想去思想思想的對象,也就是思想的反思,而反思則帶有自我意識的性質。中國思想與西方思想都是以某種至高無上的思想境界為追求的目標,是兩條不同的哲學道路。西方人鍛造了一種科學思維方式,走上了哲學的道路,這是西方思想的特點。然而沒有哪一種解決終極關懷問題的方式可以終結人類精神的探索。因此,西方思想采取了科學思維方式,只是解決哲學問題的特殊思路,卻并不是唯一的思路。因此,從廣義上說,中國哲學是哲學,或者可以說:西方哲學一定屬于思想,但思想不一定采取西方哲學的形式,也完全可以走另一條路,即中國哲學之路。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