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浩杰
試析博物館的安全風險及防范措施
曹浩杰
博物館的功能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博物館作為開放性、公益性的場所,如何給觀眾一個良好的參觀學習環境,如何做好場館的安全防范工作,在這日趨嚴峻的安全形勢下,顯得極為重要。基于這樣的背景之下,本文對博物館開放過程中的安全風險進行了試析,同時就如何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提出了幾點個人建議。
文物藏品 安全風險 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個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眾多大型知名博物館不僅客流量會比較大,而且里面收藏著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藏品。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博物館應該制定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對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有效管控。
(一)文物的安全風險
文物本身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以及不可再生性,使得文物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風險。具體來說文物的安全風險主要表現在對展出文物的安全防范上。現階段在部分博物館特別是民間的博物館中,由于資金缺乏、沒有技防設施、管理方式落后等,單靠普通玻璃材質的展柜來展示文物,其實體防護能力是比較薄弱的,給不法分子帶來了可乘之機。同時部分博物館為了能夠加強與觀眾的互動性,觀眾可以近距離觀摩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藏品,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加大了藏品的安全風險。
上海的豐子愷故居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2013年6月的一天晚上,豐子愷故居的工作人員發現,三樓的玻璃展柜被撬開了口,放在里面的《護生畫集》不見了。那是民國時期刊印的珍本。豐子愷的原畫不設防地鋪在書桌上,上面擺著放大鏡,每個人都可以湊近了細看,摸摸宣紙的材質,敲敲先生的桌子。也許就是因為不設防,房里的東西常常無聲無息地消失不見,今天沒了整套畫集,明天丟了書法小樣。因為不收門票,經費有限,豐子愷故居沒有安裝攝像機,發生失竊事件之后,也無從追查。
(二)轉運過程中的安全風險
為了加強博物館間的館際交流,館與館之間通常都會進行相應的交流展覽活動,展覽中的展品會包含文物藏品。而在文物藏品轉運的過程中,對文物藏品的保護更是重中之重。展品展出前后,在庫房展區之間的運送,中間轉運環節比較多,每一次轉運都有可能對文物造成損傷的風險。
在博物館日常工作中,專業管理部門也時常會對館藏文物進行清點、研究、分析。2011年,故宮一名科研人員操作失誤不慎將國家一級文物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在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因儀器內的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使瓷器受到擠壓而發生損壞。
雖然絕大多數的博物館在藏品的轉運、進出庫等方面都有相關的程序、方案、制度,并配有專門的保護措施。但偶爾也會出現失誤偏差,文物藏品一旦受損,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三)環境造成的安全風險
文物藏品的主要特點就是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無論是藏品的展出還是存放,對周圍環境的要求極高。現階段對文物藏品有影響的環境因素主要有溫度、濕度、照度、空氣污染等。比如藏品在陳列展廳展覽過程中,如果不能對溫度以及濕度進行有效控制,長時間后就會出現霉變、變色、開裂等現象。
文物展柜、文物庫房要盡可能的做到恒溫很濕以及整體的密封性,避免周邊環境對文物儲藏環境的影響。
博物館應該從實際工作出發,在制度上、思想上以及措施上引起高度重視,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對安全風險進行有效的管控,使相關的安全風險能夠降到最低。
(一)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在博物館日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加強博物館內工作人員的安全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可以通過講座、專題會議以及安全培訓等形式對館內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培訓,讓工作人員能夠清楚知曉自己所在的崗位職責、崗位責任。通過一系列的培訓教育,使工作人員更加具有責任心,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博物館還應該在日常工作過程中總結相關管理經驗以及安全防范經驗,按照館內的各項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消防演練、突發事件處置演練等,以此提高館內工作人員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今年北京明十三陵燭臺被盜事件被媒體曝光后,更是值得我們反思,提醒我們安全防范意識的重要性。2016年6月24日19時許,一名護陵員在巡查時,發現這一對石燭臺被盜。而經公安機關調查后發現,準確的被盜時間是2016年4月。也就是說,在時隔兩個月后,護陵員才發現燭臺被盜。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更擅自決定不按照規定報告上級文物主管部門,不報請公安機關立案偵查。這一事例充分說明了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安全防范意識的薄弱,毫無法制觀念。
(二)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體系
博物館的安全防范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所以為了能夠提高安全防范工作的有效性,博物館應該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體系。第一在人防上,需要有專業的管理隊伍,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第二在物防上,特定區域可以適當的使用物理隔離,牽涉到重要文物展品的,更可設定為禁區。在展廳展柜的選用上,應選用高規格、高品質的專用展柜。第三在技防上,整個博物館應配套完善的安全防范系統。
(1)視頻監控系統:通過安裝攝像機來記錄進出博物館的人員的活動情況,通過監控畫面可以對可疑的人員進行監控,及時預警。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后,可以事后取證。
(2)入侵報警系統:在整個場館內安裝報警探測器,閉館后對全館的區域進行布防的操作,一旦有人闖入布防的區域,監控室可以立刻收到報警的信息,及時前往現場查看情況。
(3)出入口控制系統:在展廳的出入口、消防通道增加出入口控制系統,可以有效的控制進出的人員,并可保留進出人員的信息。在庫房等重要區域實行雙人雙鎖的開啟制度(門禁電控鎖和實體門鎖)結合使用。加強重點區域進出人員的管理。
(4)電子巡查系統:在場館周界以及場館內設立巡更點。晚間閉館后,便于夜間值班隊員按照設置好的巡更點對整個博物館進行巡查,管理人員更可以查詢夜間巡查的情況。
(5)聲音復核系統:在一些重要區域(展廳、庫房等)在前端安裝拾音器配合攝像機,真正做到聲音圖像同步播放。
展廳中展出的重要文物藏品諸如一級文物,更要做到一對一,點對點的目標防護。必須要配備單獨的攝像機對重點文物進行監控,在文物展柜中配備必要的報警探測器。
文物庫房中文物藏品的存放、管理要配套健全的庫房管理制度,例如文物進出庫的登記、人員進出的登記、庫房溫度濕度的統計等等。整個文物庫房要實現無盲區無死角,攝像機可以全程記錄進出庫房人員的活動情況。
(三)做好參觀觀眾的安全工作
博物館作為一個人員密集場所,特別還是處在鬧市區的場館,每天觀眾的人數都會比較多。在博物館開放的過程中,觀眾的人生安全同樣也是重中之重。博物館應該根據實際工作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保證參觀者的安全。首先,需對整個展館瞬時可以承受最大的觀眾流量做一個測算統計,每當參觀人數接近飽和之后,應及時進行限流。其次,還要合理的制定觀眾的參觀線路,避免進出展館客流的對沖現象發生。再次,做好參觀前的安檢工作。安檢員在安檢處就應該對觀眾的隨身物品進行檢查,嚴禁攜帶易燃、易爆等危險品進入博物館內。最后,就是對博物館內部的相關設施進行完善,做好定期的保養,確保展館的正常開放。保證安全通道的暢通,一旦有突發情況,各個安全通道可以打開,及時對觀眾進行疏散撤離。
在博物館日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安全風險,對博物館日常的運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博物館應該采取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安全管理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給觀眾創造一個良好而又安全的參觀環境。
[1]嚴洪明.試析博物館的安全風險和防范對策[J].安防科技,2011(4).
[2]崔彤.對博物館安全風險及防范的思考[J].理論觀察,2014(11).
(作者單位:上海魯迅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