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煊
社會關系的本質
董瑞煊
社會關系是指活動主體在分工合作基礎上和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本質關系,是人的活動的產物和必要形式,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通過分工及交往的機制與手段的作用,把個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外化,對象化為社會的感性活動,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物質關系,社會政治關系,社會思想關系,它們無論是從橫的方面還是從縱的方面看都是指人與人,亦即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物質生活領域中人與人的關系。
社會關系 本質 人的活動
馬克思在其《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把社會關系與自然關系對舉開來,說“生活的生產——無論是自己生活的生產(通過勞動)或他人生活的生產(通過生育)——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因此,不難看出,所謂社會關系,就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表現,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社會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既分工又合作的關系,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主體間的聯系,所以社會關系是在人的活動過程中的產生的,是社會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實踐基礎,也是人的活動的得以進行的必要途徑。
首先,人類個體之間合作的基本形式是分工和協作,分工和協作是把人類個體“活動和本質力量”外化、對象化為“作為類的活動和本質力量”的環節。其中,協作是指要使許多人在在不同的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或在相同的某一活動過程中,有組織地一起參加活動。社會同時又是一個有機體,它的全部組成部分都需要由人及其活動完成。需要經過分工使每個人在社會總活動中確定自己的位置,在已經確定的位置上,為解決社會所有成員的需要問題,所有人必須在社會總體活動中從事一定數量的勞動。這種活動既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又要滿足其他社會成員的需要。這樣自己的勞動和其他人的勞動聯系在一起,也就和社會總體的活動聯系在一起而變成了社會性的活動。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不同,社會分工的形式也不同,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由于人們對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創新,社會生產就必須劃分成不同的部門,出現了不同的工種和工序,每個人從事不同的工作因而把全體社會成員都相對固定于一定的勞動上,其結果是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彼此對立的關系,同時又是一種統一的關系。因此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從根本上來說,社會關系是人的活動中活動主體之間的關系,是活動過程中活動主體分工協作的關系。
其次,分工還必然要發揮能動性使自己作為一種客觀的物質力量運動起來,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于自然界,形成對立又統一的機制,一方面使人與人,團體與團體出現分化而相對獨立開來,另一方由于分工就必須使他們彼此加強合作才能順利地完成某一活動,因而社會成員的這種緊密聯系而又統一起來。這種相互統一相互獨立彼此作用所構成的矛盾運動就是人們的交往活動,它是分工機制的運動形態,通過這種運動實現著個體的活動和本質力量向社會活動及本質力量的轉化,交往活動是實現這種轉化的中介或手段,也就是人與人相互聯系的中介或手段,通過交往活動形成人的各種社會關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給人的活動中社會關系做出一個明確的界定。社會關系是在實踐活動中由于彼此分工合作及不斷的社會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本質關系,是人的活動的產物和必要形式。這一哲學界定明確了社會關系與人的活動之間的關系,揭示了社會關系與人的活動的本質聯系;同時也揭示分工協作以及分工協作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交往活動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性條件。
如何理解社會關系的本質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觀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提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關系及其它一切社會現象“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這一論斷從哲學上科學地揭示了社會關系的本質規定。
不難看出,社會關系是一種主體間性關系,人的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進行的活動,總要與他人建立不同的聯系,與他人交換不一樣的活動。人區別于動物的獨特的存在方式就在于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人既生活在形形色色的關系之中又在其實踐活動中創造著這樣那樣的關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的社會聯系和社會生活也將不斷豐富。從原始社會的部落沖突到現代的社會政治,歸根到底是對各種利益的追求,主體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動的結果就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在現實生活世界,人的生存與發展必須要從事追逐一定的物質利益,因此,人的社會關系歸根到底是一種活動結果的分配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分工,使人類個體的活動和本質力量外化、對象化為社會活動,這種交往活動的結果就形成人的各種社會關系。
因此,社會關系也是人的活動過程中的分工協作關系。同時,經濟基礎和其它一切社會關系是建立在一定生產力發展基礎之上,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它通過分工及交往的機制與手段的作用,把個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外化,對象化為社會的感性活動,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物質關系,社會政治關系,社會思想關系,它們無論是從橫的方面還是從縱的方面看都是指人與人,亦即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物質生活領域中人與人的關系,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則是物質生產領域中人,社會與自然,亦即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8.
(作者單位:貴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