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嬌
中國抒情文學的傳統
——從“詩言志”到“詩緣情”的嬗變說起
李永嬌
“詩言志”與“詩緣情”是我國古代兩個重要詩歌理論。前者強調詩應側重于反映現實,對上要“箴諫”,對下要有“教化”的作用,體現詩人之意志。后者強調詩應感物而抒發情志,表達詩人之性情。本文指出了“詩言志”、“詩緣情”的含義和功能隨著時間的發展演變。
詩言志 詩緣情 情感 嬗變
“詩言志”和“詩緣情”中國文學史和文論史上重要的兩大詩學命題,“詩言志”被朱自清先生稱為中國詩學的“開山綱領”,它的含義與作用被不斷發展與延伸,并在漢代達到頂峰。在西漢時期,詩的“言志”功能衰弱且“緣情”功能加強。魏晉時期的玄學興起,陸機否定儒學觀念中的程式化傾向,并提出“詩緣情而綺靡”完成了從“詩言志”到“詩緣情”的發展。這個發展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沿革與發展有著某些必經之路。
“詩言志”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中“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志”有三個意義:記憶、記錄及懷抱。正是這三個釋義見證了詩發展歷程的三個階段,到了“詩言志”這個時期,“志”就指“懷抱”了。詩就是用來表現人的志向以及懷抱的,反映詩的一種政教意識,朱自清先生稱其為中國古代詩論的“開山綱領”。
“詩緣情”出自陸機的《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詩緣情”就是說詩是由情而發的,詩以抒發情志為主,情感的表達要生動優美。強調詩吟詠性情的功用,自由地抒發真實的情感而不受禮教的束縛。“詩緣情”是在魏晉文學自覺的背景下提出的,否定了關于以往詩歌觀念中的理念化傾向,張揚人的個性,適應了當時文學創作的需要。
獻詩陳志:“由下而上”,傳述諷旨。獻詩陳志大約出現在西周時期。獻詩是為了表達自己政治態度和觀點,也就是補察時政,而庶人的批評意見先是在民間流傳廣布被官吏知道后上報給管理者知曉的。獻詩一般而言是公卿烈士的事,不包括庶人。詩歌在當時表達的都是國家大事,而不是闡述個人的意志觀念。
賦詩言志:“在上位的人,互相稱頌表德”。“賦詩言志”是當時外交的需要,賦詩并不是詩人為自己而作,而是借詩言志,使詩歌符合作詩人的意愿。賦詩除了陳一國之志外,有時還會用于私室的典禮。詩在這時候已經起了表諸侯之志的功能,詩所以“言志”,在于聽詩的人,志在向聽詩的人傳達一種態度或觀點,使聽詩者能做出相應的判斷。
教詩明志:指統治者利用詩歌自上而下對人民實施教化,引導風俗。引用《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美教化,移風俗。”對“情”與“志”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指漢代重義不重聲才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統治者將詩歌作為一種工具,把自己想要傳達的思想附著在詩這種工具上,從而使得人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詩樂分家以后,教詩明志,詩以讀為主,以義為用,此時才漸漸意識到作詩人的存在。
到了漢代,人們對“詩言志”,也就是詩是為了表達一己之情,至此,漸漸地人們開始關注到詩歌的深層內涵。漢人論詩作詩,與經學有密切聯系,《詩經》是我國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它集中體現了“詩言志”的理論。現在詩經里面很多都是漢代儒生的解釋,他們明確要求詩歌“發乎情,至乎禮義”,提出了詩歌的抒情審美特征,認為詩是情感感于心而迸發出來的。 到了西漢時期,“詩言志”的政教作用進一步擴展,而文學中潛在的情感力量在此時期一并被發掘,樂府民歌也在逐漸興起,樂府的采集依“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原則進行采集,這顯然能看出“言志”功能的淡化以及“緣情”功能的慢慢浮現,在這些催化劑的生發之下,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應運而生。這個時候的“緣情”中“情”已經囊括了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活動了。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此時的學術及文化氛圍較為寬松,開始進入“文學自覺時代”,充分體現了詩歌審美功能的發展。之前是詩樂不分家的時代,只有詩,無詩人(“漢代無詩人”論)。詩樂分家以后,才漸漸意識到作詩人的存在,論詩常常以個體作家為主,主張情感因素在審美意識形態中的關鍵作用。充分釋放人的天性,真實表達個人情感, 陸機《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這是魏晉時代文學自覺的重要表現。陸機還對詩應反映的“情”做了規范,要求它必須是真情實感。此外,建安風骨還包括了渴望建功立業等一系列的時代精神。曹丕《典論·論文》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這體現了歷來被奉為傳統的美刺精神開始衰弱,而對于人的自我意識探索開始加強,從而促進了新的文學觀念的形成。
從詩言志到詩緣情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從“言志”到“緣情”的發展變化也符合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由淺到深、逐漸完善的自然規律。
[1]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四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8~9.
[2]周振甫譯注.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334):232.
[3]朱自清.詩言志辨[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
西藏大學新校區文學院)
李永嬌,女,漢族,山西呂梁人,西藏大學新校區文學院,研究方向: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