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航
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現狀分析
——以福建省部分高校為例
李 航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特別是其中的綠色發展理念正是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體現,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對于促進社會主義的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 生態倫理 時代價值 現狀分析
“保護環境、謀求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的主旋律。要實現人類與自然的長久和諧發展,必須建立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運用人類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大學生作為世界未來的主人,作為未來經濟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其生態價值觀和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對其未來社會發展進程必將產生巨大影響。加強大學生的生態倫理教育培育,引導大學生自覺履行生態保護責任乃勢在必行。
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引發了人們的倫理反思,并在西方產生了不同的生態倫理觀點,而馬克思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認識基礎上有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對于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人類與人類社會都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與人類社會跟自然的關系并不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而是互相協調、互相制約、共同發展的關系。生態倫理正是在闡述如何正確處理人與大自然等環境的關系的一系列道德規范,生態倫理教育就是通過教育引導的方式,使人們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用生態道德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學會善待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一,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國家對于生態文明的重要程度逐漸提高,但是我國對于生態文明的教育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特別是生態倫理的教育尤為重要。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接班人、未來社會的主人,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其生態倫理道德的水平高低,必定會影響到我國未來和諧社會的發展。只有建立起正確的生態倫理觀,才能確保他們能夠在日后的工作和社會實踐中做出正確抉擇,能夠用生態倫理道德標準來處理遇到的生態環境問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大學生的生態倫理教育是高校和諧發展的需要。
高校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科研力量之一,依托其教學、人力的優勢資源,探索適應新形勢下的生態倫理教育的實踐路徑,把生態倫理教育成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強大學生的生態倫理教育,引導大學生開展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并鼓勵大學生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將高校打造成綠色校園、和諧校園,這應當是當前高校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議題。
第三,大學生的生態倫理教育是大學生實現全面和諧發展的需要。
生態倫理教育要求人們不僅要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基本知識,而且要糾正錯誤的環境行為,使人們從現有的生態問題中總結經驗教訓,養成正確的行為活動習慣,形成科學的生態倫理觀念,自覺將生態倫理認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使大學生的生態倫理認知達到更高的水平,這正是大學生實現全面和諧發展的需要。
結合大學生的發展特點和高校生態倫理教育的情況,我們對福建省部分高校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此次選取了:福建師范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泉州師范學院、莆田學院、龍巖學院六所高校。本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1650份,收回了1620份,其中有效問卷1620份,有效回收率98.18%。參與調查的學生分布情況分析如下:

圖1 大學生對我國環保政策法規的了解程度
由下面的調查結果可得知,現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常識較為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生態文明常識的積累。當問到“世界環境日和世界地球日分別是哪一天?”這個問題時,60.33%的學生選擇了錯誤選項或者不知道。在回答“你了解霧霾天氣污染物的構成嗎?”這個問題時,36.89%的學生表示“了解”,53.92%的學生表示“不太清楚”,9.19%的學生選擇“不關注”。在回答“生態文明是在哪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這個問題時,28.07%的學生選擇了十八大這個正確答案,71.93%的學生選擇了錯誤的選項或者不清楚。當被問到“您對我國環保政策法規的了解程度如何時”這個問題時,選擇“很了解”的學生人數占到總人數的5.31%,選擇“了解一些”的學生有44.54%,選擇“只是聽說過”的學生有38.43,剩下11.72%學生選擇“沒有聽說過”。

圖2 大學生對當前中國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了解情況
當學生被問到 “您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狀況如何”這一項時,有37.61%的大學生選擇“非常嚴峻”,56.45%的學生選擇“比較嚴峻”,2.1%的學生選擇“沒有問題”,3.76%的學生選擇“不清楚”。在回答“您認為當前應當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這個問題時,7.09%的學生選擇“先發展經濟,環境保護服務于經濟發展”,16.84%的學生選擇“先保護環境,經濟發展必然導致環境污染”,76.06%的學生選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時進行”。在回答“您是通過何種渠道了解生態環保知識? ”這個問題時,66.07%的學生選擇“廣播電視”,63.05%的學生選擇“雜志報刊”,53.12%的學生選擇“學校”,43.37%的學生選擇“政府宣傳”,72.05%的學生選擇“網絡途徑”。從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獲取消息的渠道基本為網絡。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生態文明的認知還停留在被動的低層次保護層面。
在回答“如果有機會您會參加學校義務撿垃圾、植樹活動嗎?”這個問題時,78.1%的學生表示“會”,21.9%的學生選擇“不會”。當被問到“您在食堂吃飯,會空盤嗎?”這個問題時,選擇“會”的學生僅占42.29%,40.59%的學生選擇“偶爾會”,剩下10.12%的學生表示“不會”。在回答“您的寢室只有您一人時,是否會選擇開燈或開一盞燈?”這個問題時,11.6%的學生選擇“不會”,59.9%的學生選擇“會”,23.44%的學生選擇“偶爾會”,剩下5.06%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的大學生完全沒有將生態保護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當被問到“在商場、超市購物時,您會注意商品上的環保標志嗎”這個問題時,表示“會注意”的學生占總人數的31.65%,表示“根據所買的商品來定”的學生占42.75%,剩下25.6%的學生選擇“不注意”。在回答“在使用一次性食品包裝時會考慮到白色污染嗎”這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常識的時候,12.95%的學生選擇“沒有考慮”,50.77%的學生選擇“有時考慮”,36.27%的學生選擇“會考慮,盡量不使用”。可見,大學生環保意識缺乏,未能將生態倫理意識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圖3 大學生考慮白色污染的情況
當被問到“您所在的學校是否已實施生態觀教育”時,僅有23.69%的學生選擇“是”,22.89%的學生選擇“否”,53.42%的學生選擇“不清楚”。在回答“您所在的學校是否舉辦過類似環境保護的活動周或者宣傳月等活動”時,34.24%的學生選擇“每年舉辦”,52.93%的學生選擇“偶爾舉辦”,12.83%的學生選擇“從未舉辦”。在回答“您所在的大學是否有公益環保宣傳方面的學生社團”時,27.21%的學生選擇“有,并且參加過”,46.64%的學生選擇“有,但沒有參加”,9.32%的學生選擇“沒有”,16.84%的學生選擇“不清楚”。

圖4 高校實施生態觀教育的情況

圖5 大學生參與生態實踐的情況
在回答“您在自己專業課程學習中,是否涉及到了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的內容”時,15.36%的學生選擇“有,內容詳細”,53.36%的學生選擇“有,簡單涉及”,31.28%的學生選擇“沒有涉及”。在回答“您的生態道德知識主要是從以下哪門學校課程中獲得”這個問題時,14.25%的學生選擇了“專業課程”,41.58%的學生選擇了“思想政治教育及相關知識”,29.3%的學生選擇了“其他課程”,剩下14.87%的學生選擇“沒獲得過相關知識”。

圖6 專業課教育中是否有涉獵生態教育

圖7 大學生獲得生態倫理知識的途徑
大學生認為高校提高生態倫理教育方面最有效的舉措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并不是高校有關生態文明的理論教育,而是占77.42%的“通過參與生態環保實踐活動感觸”,其次是占65.14%的“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教育”,學校的“增加生態文明相關課程”僅僅占64.22%,“通過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感化”占59.9%,“加大校園生態環保監管和獎懲力度”占58.22%。
從以上的樣本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結論:第一,當代大學生對生態倫理的認識不夠;第二,當代大學生生態倫理意識還很薄弱;第三,當代大學生養成良好生態倫理的行為不夠主動;第四高校的生態倫理教育還不夠深入。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4]鄧翠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余謀昌.公平與補償:環境政治與環境倫理結點[J].文史哲,2005(6):5~11.
莆田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6010):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研究——以福建省部分高校為例。
李航(1986-),福建仙游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