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鑫
淺論風景畫寫生中自然色到繪畫色的變化過程
石 鑫
畫家的創作源泉來自于自然,是將自然景物轉化成畫面的過程,是一個畫家審美能力與審美表現的升華過程。本文從風景畫發展中色彩多樣化的演變及自然色彩在現實中存在的客觀多變的色彩基調和個人的主觀性對于色彩的認識兩個方面對自然色彩到繪畫色彩的變化過程進行了闡述。
自然色彩 繪畫色彩 客觀多變 主觀協調
繪畫不同于照片,繪畫是作者情感的表達。風景畫之所以能表達繪畫者的情懷是因為畫家們總是能夠巧妙地將自然色彩進行加工和轉化,所創作的作品色彩更加強烈,使畫面在整體塑造上準確,色與形的結合,給觀賞者留下深刻印象。
風景畫中如何做到傳情達意,如何在畫面中表現和孕育出繪畫者的內心情感,這便是色彩寫意的關鍵所在,情感的傳達是一幅作品的靈魂,所以繪畫可以稱為藝術而照片不能。
自然景物是畫家藝術創作的源動力,對所見景物的認可和選擇反映了畫家的審美傾向,是否能表現出景物所需要傳達的內在美,也同樣反映了創作者的審美和學識修養。不同的環境狀態,可以展現出不同的情感。當我們看到“掩面”這一動作時,在不同環境下要做出不一樣的理解,有人看到的感受是害羞,有人看到的感受是傷心,又或者有人看到的感受是哭泣等等,景物的展現是客觀的,但是因為每個人的身心差異,會有更多不同的見解,將客觀的事物主觀化,從而使景物有了多重美的表達方式。
繪畫是主觀情緒的表達,所以繪畫作品除了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還同樣包含著嚴謹的科學性,早在18世紀,英國風景畫家威廉.透納和約翰.康斯泰伯爾便對豐富的自然色彩進行了研究。
透納崇尚自然,其繪畫作品若隱若現的將云、水,霧氣表現在畫面之中,混沌而自然,恍惚卻艷麗,具有極強的光色效果。
約翰.康斯泰伯爾進一步認識到空氣對于空間性和色彩的影響,在表現上采用了較為艷麗的色彩,顛覆了當時風靡的古典主義傳統的表現手法。二人的研究成果對于繪畫的色彩表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催生了印象畫派的出現。
印象畫派在外景寫生中更加注重對光與色的研究與表現,莫奈曾說:“寫生時要忘記你眼前是什么東西,你看到的只是色彩和色彩的關系?!彼囆g不同于照片,像與不像不是評論繪畫水平的標準,形體的塑造和顏色的傳達,都是一幅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印象畫派,將形與色進行了主觀的分離,將光與色提到了主要表現地位,使其成為一種新的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
20世紀直接簡約的抽象化分離表現的更加大膽,無論是追求形與色對內在情感表達的“熱抽象”。還是不受主觀感情限制,以嚴謹的點線面和抽象幾何形塊表達的“冷抽象”,都是作者對自然事物審美觀念的表達。
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更加注重意的傳達,人們不拘泥于光線、色調、冷暖的變化,更加重視景物固有色的表現,追求色彩的和諧統一和畫面色彩上的穩定性。從而傳達出創作者的內心情感。
水彩畫格調清新、灑脫,被譽為“詩話性語言”,成為風景畫中的輕騎兵。在中國,水彩畫與寫意山水畫進行了有機的結合。水彩畫吸收了寫意山水畫墨色的觀念,同樣做到了意境的表現,豐富了水彩畫的多重表現方式。
風景畫創作中色彩的運用是創作者內心的表現,是生活環境與內心世界的總的表達。例如安德魯懷斯在其作品中不僅延續了美國地方主義繪畫的傳統并對其風格表現進行了發展。其作品充分展現了一個人對于生活的理解,將客觀事物主觀化,形成了充滿凝重感的個性色彩。他將眼前看到的物象轉化到畫面之中,使得畫的創作不在是單純的復制,而是成為人們精神的載體,是情感的寄托。
自然景物色彩斑斕,如何將斑斕的色彩轉移到畫面之中,且祥和有序。首先需要懂得色彩的基本知識與色彩規律,然后在繪畫實踐中將自然色轉變為繪畫色,運用成熟的色彩表現技巧成功的表現自然景色,抒發情感。物象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具有色彩這一屬性,所有色彩都是來自物象本身對各種色光的反射。自然界的色彩雖然各有不同,但是都具有色相、明度、飽和度這三個根本屬性。色彩本身并無冷暖的溫度差別,其冷暖感覺只是人們心理聯想的結果。色彩的冷暖不僅僅表現在色相上,在比較中還會有很明確的傾向性。
在陽光的作用下,處于不同環境下的景物就具有了不同的色彩形式,例如冬天白雪皚皚,春天生機盎然等等,都屬不同環境下的不同景物。在寫生過程中,隨著時間推移,光線的變化,對于同一景物總是會有不同感受。寫生是對于色彩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和繪畫方法之一,是創作優秀作品的必經之路。如何將我們所直觀看到的色彩轉化在畫面之中,是每一個繪畫者所面對的重要問題,是繪畫的重要所在。
藝術的形式總是共通的,在音樂的創作過程中注重節奏和旋律的變化,在繪畫過程中也同樣要注意畫面的節奏和旋律。繪畫的節奏具體體現在整體畫面的形式構成上,即畫面內物象的位置,大小以及光線的強弱等,這一系列因素都影響著畫面的節奏感。畫面中大與小,遠與近,強與弱,明與暗又或者高與低,虛與實的相互對比,交替變換又在畫面中形成了有機的統一,相互制約,相互推進使畫面形成了有機的整體,將所有的沖突元素包容在節奏的律動之中。
色調是指畫面色彩的整體基調,是整個畫面所要呈現的整體色彩。光線對色調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色調本身就因人們審美心理的存在而具有感情色彩,作者自己的主觀情感對色調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如何運用色彩,掌握色彩基調是進行色彩寫生的重要部分,在我們的繪畫過程中,從全局出發,整體的觀察畫面,使畫面中所運用的顏色和諧統一,達到色彩上,視覺上的平衡。一幅畫中色彩的節奏變化不能脫離畫面色調的情緒氣氛。色彩的均衡和色彩的變化是變化與統一在畫面中的體現,這種色彩處理對烘托畫面的色調和意境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認識色彩基本原理和屬性的基礎上,使自然色轉變為繪畫色,同時兼具時代感、地域性和民族性及畫家個性特點。
能否正確的表現畫面色彩效果的關鍵在于繪畫者正確敏銳的觀察方式,在觀察過程中,我們要整體的去審視所要描繪的景物,即把主題物象與陪襯物象和所處的環境、背景、光線統一,從而做出正確的分析,在畫布上布置景物的具體位置和考慮顏色搭配,感受環境所帶來的整體色彩關系。將客觀的事物主觀化,主觀控制畫面前后的冷暖關系,注重整體畫面效果,不可被物品的單一固有色所影響,從而使部分物象脫離整體畫面。
繪畫過程中,太多的外界因素會影響繪畫者的觀察,光線、季節、環境的變化,對于畫面的構成,是極大的干擾,所以要正確的認識環境變換所帶來的不同情況。例如,日出或日落時,大地呈現的色彩便是偏向于紅色,黃色。不同季節下的同一處景物,冬天便是白茫茫一片,而夏天表現的是花紅草綠,秋天荒草枯黃等。所以對于各種情景所表現出的不同效果,需要畫家們的整合和對于景物進行適當的理解,經過對景物的觀察,如何將其合理的表現在畫面之內,便是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對于環境色、固有色的處理;整體基調的處理以及各類物品的擺放關系,一種顏色的產生究竟要受到多少因素的影響,都是寫生過程中所要考慮的。繪畫是對景物的觀察總結,是創作者情感的抒發和表達。
每一幅作品,都是經過創作者精心處理的結果,是每一位畫者智慧的結晶,畫面的色彩與光線和不同季節的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與創作者的心境和創作意圖也有很大的聯系。例如要表現一棵樹,早晨在晨光的沐浴下呈現淡黃和玫瑰色;晚霞出現時整體又會呈現金黃色和桔紅色;夜幕之下又呈現青紫色。春天時,樹的葉子淡黃嫩綠,夏天變成較為深重的墨綠色,秋天會慢慢變黃發紅,冬天樹葉枯萎后整棵樹呈現灰褐色,這些變化都是光線、環境、季節對物象色彩的影響。例如要表現在特定光線下一個穿白襯衫的人,這時當紅光照射在上面時,白襯衫就會偏紅色,藍光照射時又會偏向藍色。所以無論是寫生還是創作,都是將主觀物品客觀化的結果,即要有完善的色彩基調,又要使畫面有足夠的包容性來平衡畫面,對于畫面的表現,都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1][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丁寧編.美術心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3]毛岱宗.油畫風景寫生[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趙元.世界大師作品賞析——色彩風景[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1.
內蒙古河套學院)
石鑫(1974-),男,內蒙古巴彥淖爾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學與科研創作及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