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 李春成 劉銳 羅敏 何宗亮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
文/四川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 李春成 劉銳 羅敏 何宗亮
現今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效的幫助,也是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高職院校應抓住志愿服務這個途徑,進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突出社會參與實踐的這個特點。為保證志愿服務的深入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職院校要以科學化管理、激勵保障機制、提高志愿服務水平、打造服務品牌等措施來實現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教育功能。
高職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為進一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科學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建設,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指導,2015年,教育部在印發(fā)的《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中指出:“各地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把貫徹落實《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作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緊密結合實際,制訂實施辦法,努力提升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水平。”文件強調緊密結合實際,依照現狀實情來制定辦法。那么作為高職院校,要以志愿服務這個載體來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辦法參考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全面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指明了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以服務發(fā)展為宗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高校學生志愿服務理念。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結合教育部相關文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志愿服務成為學生性格自我完善、能力自我提升、素質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
志愿服務作為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已被社會廣泛認可并參與。大學生作為志愿服務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是大學生不可缺少的社會實踐體會。高職學生在志愿服務時,一是增強了自己的主體意識,二也為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學生自主的志愿活動不僅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形成較強的校園凝聚力,也給個人帶來了很好的鍛煉機會。在現今,隨著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的深入發(fā)展,在新的時代也有了新的特點。
(一)時代性與社會資源整合相統(tǒng)一。有學者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文化與社會資源整合的一種軟實力。而高職學生志愿服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載體,其發(fā)展是時代和社會的要求。高職學生志愿服務要抓住自身的特點,運用自己的專業(yè)技能服務社會,能為社會整合提供良好的氛圍。一是較高的專業(yè)技能使高職學生區(qū)別于普通本科大學的志愿服務。這些專業(yè)技能為社會資源整合提供重要保障。二是在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中,社會交流溝通必有不合理的存在現象,而高職學生志愿服務能夠一定化解這種現象。首先是志愿服務學生與志愿服務對象的交流,其次是加深了志愿服務高職學生對社會的了解。這兩方面使高職學生與社會不同的個體聯(lián)系起來,促進了社會資源的整合,也為高職學生和社會搭建了一座橋梁。
(二)個人能力與社會責任相統(tǒng)一。志愿服務是服務于社會,是大學生個人價值體現的重要途徑,是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認可。高職學生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可以增強自己的個人能力,明白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使大學生社會價值觀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社會道德感也會逐漸產生。同時,大學生作為新生力量和一種特殊群體,其自主參與的志愿服務往往會吸引更多的人去參與,從而帶動社會的全民志愿服務。致使大學生清晰自己的社會責任,在責任中進步,做到志愿服務的實踐性與社會責任相統(tǒng)一。
(三)獲取性與社會規(guī)范相統(tǒng)一。志愿服務是大學生明白社會規(guī)則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在自己自主利用的時間里去參加志愿服務不僅僅是帶來各種知識和技術上的獲取,學習國內外有關行業(yè)狀況、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更多的是對社會規(guī)則的學習與獲取。通過志愿服務來了解社會公共秩序,學習相關規(guī)則,主動遵守社會規(guī)則,進而改變學生原有的對社會的觀念。使高職學生真正地去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志愿活動下,社會自主獲取性學習下,健全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規(guī)范和約束了自己的行為,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
(四)專業(yè)性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志愿服務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社會實踐又是志愿服務的重要目標。高職院校學生具有比普通本科生更強的專業(yè)技能,在進行支援活動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yè)技術能力來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使自身技術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志愿服務實踐性這個特點,讓學生走出課堂和教室,發(fā)揮實踐育人的作用。使課堂理論知識變成具體的感悟,打破枯燥的課堂式教育。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專業(yè)性知識,也加強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具有導向功能。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學習雷鋒精神,是希望大學生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的為社會服務中去。同時,以大學生為標桿,號召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志愿服務的事業(yè)中去。志愿服務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載體,能夠體現高職院校對學生思想主流觀的培養(yǎng),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四好青年”。志愿服務具有高度的導向作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意識導向、道德導向、成才導向。積極參與志愿服務,能夠激發(fā)大學生的自覺和自信意識。志愿服務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結合,學生在志愿服務時,是圍繞著奉獻、幫助、無私、服務等核心詞;在服務過程中是圍繞著集體主義、互幫互助、勞動價值等核心詞;在服務后是精神對高尚道德的一種肯定。這些志愿服務使大學生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取向。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青年志愿服務事業(yè)說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痹谥驹阜罩校髮W生除了鍛煉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外,還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近年來,各種志愿活動對大學生個人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如各種博覽會的召開、災區(qū)群眾心理工作、農業(yè)技術推廣、專業(yè)科普知識宣講等,都需要學生們具有更高的個人能力。所以,志愿服務也是學生自己成才的一個重要的路徑。
(二)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具有協(xié)調功能。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協(xié)調功能,是指高職學生在進行志愿服務時,需要對志愿人員內部、志愿服務對象、相關組織、相關人員等溝通、洽談、協(xié)調等來建立和諧關系。由高職院校支持,學生自主進行的志愿服務對學生主要有三方面的調節(jié):一是高職學生志愿者內部的協(xié)調。志愿者由學校各個專業(yè),不同年級組成,在進行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志愿者們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合作、互相包容。二是與志愿服務對象的協(xié)調。志愿服務者服務對象大多是社會弱勢群體,這些群體有部分人對社會或政府帶有抵抗情緒。而高職學生志愿活動的深入開展,與這些人敞開心扉的交流。不僅能促進這部分人與社會的融合協(xié)調,也能讓志愿者肯定自己的價值。三是與有關機構的協(xié)調,在志愿活動的過程中,往往要借助較多的社會力量。所以學生志愿者們經常要和相關事業(yè)部門、國家有關部門、社區(qū)組織、民間團體、物資捐獻組織等進行協(xié)調溝通。志愿者有時要經過各種努力才能解決困難,有的做法贏得社會機構的支持,從而使志愿者與社會機構建立良好的關系。高職學生志愿服務三方面的協(xié)調最終會形成一個自身心理的協(xié)調。使學生在面對困境時,不退縮,不放棄。在志愿服務時,自我評價、自我揚棄、自我調節(jié)。以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也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進行。
(三)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具有激勵功能。激勵是指通過對情感的贊揚來激發(fā)人內在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積極性,使行為更加具有動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就表明,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時,會得到社會和他人的廣泛認可,得到社會的贊揚,使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產生認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激勵:責任感的激勵、成就感的激勵、榜樣的激勵、評價的激勵。首先責任感的產生會使人自我奮進,當自己主動承擔一份責任并完成它時,會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就是馬斯洛所謂的高層次自我價值實現后的自豪感。而對志愿服務項目來說,承擔并完成了志愿工作,會使人精神愉悅。人具有社會性和集體性,當你的行為得到他人的廣泛認同和效仿,會使自己對這個行為更加深入進去。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時,會得到他人的認可、贊揚。高職院校應進行實名表揚,樹立榜樣。榜樣的樹立會激勵更多的學生進行志愿服務。四方面的激勵在整個志愿服務過程中都存在,讓高職院校志愿學生在整個志愿服務過程中都充滿朝氣和力量。同時,四方面的激勵會促使高校學生為了自身榮譽而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這也使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學生的理解甚至幫助,讓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社會實踐相結合,達到理想效果。
(四)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具有優(yōu)化功能。市場經濟下,在生產要素分配的刺激下,如果單純?yōu)榱死鏁购芏啻髮W生在選擇方向時出現偏差。盡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完善,但離最終的目標還是有一段很長的路。而志愿服務可以讓大學生感受到利益金錢外的精神洗禮,所以高職院校鼓勵學生進行志愿活動,走出校門。志愿服務對高職院校校內環(huán)境和學生自身心理環(huán)境都有一定的優(yōu)化作用。第一是對學生自身心理環(huán)境的優(yōu)化。高職院校學生一般來自不同地區(qū),有著各自的文化和思考方式,不同的地區(qū)文化導致學生們的行為也會有所不同。在日常的交流過程中,存在一些阻礙甚至可能出現一些摩擦。而學生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志愿服務的基本要求便是把我的笑容送給你。有利于調整學生心態(tài),保持自身情緒活潑開朗。當學生們在志愿服務中遇到不理解時,會努力想辦法解決。這讓學生們在日常與同學們溝通時,往往會換位思考,減少矛盾。第二是高職院校校內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社會實踐與個人道德素質實踐的結合,在服務過程中踐行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體會互幫互助的重要性。有利于校園群體關系和諧有序,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進而優(yōu)化校園內的整體環(huán)境。
(一)高職院校建立健全志愿服務管理體系。高職院校在建立健全志愿服務體系時注意參考2015年教育部印發(fā)的《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志愿服務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載體,對高職院校的立德樹人起著重要推進作用。所以科學管理志愿服務,完善管理體系是推動志愿服務的動力。第一,應由學校黨委領導,把握志愿服務的大體方向。使志愿服務是服務社會、鍛煉學生。同時發(fā)揮共青團的引導作用,號召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第二,建立志愿服務管理制度。利用網絡信息化對志愿項目進行登記,對志愿學生進行審核。有的志愿服務需要一定的能力素質要求,這需要高校對學生進行相關培訓等。設立志愿服務專用資金,高職院校加強對志愿服務的支持,對合格的志愿小隊進行表彰。第三,建立志愿服務管理組織。這個組織主要管理服務人員也由學生志愿者擔任。把志愿服務組織打造成一個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升的組織。高職院校領導只提出管理意見和發(fā)展發(fā)現把握,具體實施措施由學生志愿者負責。志愿組織是聯(lián)系學生和社會機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校對志愿服務管理的重要依托。也是與服務對象交流反饋的重要平臺。把志愿服務組織建設好、管理好,也就把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項目做好、做成功。也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得更加順利。
(二)建立健全高職志愿者激勵保障機制。如今我國高職院校對學生志愿服務項目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很多志愿組織面臨著志愿人員流失、志愿管理資金缺乏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導致志愿服務社會效果甚微,由此又加劇了校內學生對志愿服務參與的消極態(tài)度。因此,建立健全高職志愿者激勵保障機制關系到志愿服務的可持續(xù)開展。首先是建立高職學生志愿服務招募機制,要打造一批專業(yè)水平高、能力素質強、志愿服務熱情、具有責任感的志愿服務隊伍。以這批隊伍作為骨干,來帶動整個志愿服務項目的開展。學校大力宣傳骨干隊伍的先進事跡,形成一種激勵,促進其他學生的參與。根據不同的志愿服務類型,形成不同的志愿服務隊伍。第二,完善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的保險機制。主要保障的就是志愿服務的資金問題和志愿學生的利益問題。志愿服務不是犧牲自我利益服務他人。因此,高職院校成立志愿資金管理小組。對志愿服務提供必要的經費贊助以保障志愿學生的最基本利益。如北京市政府在2014年6月就開始對每一個登記的高職院校的志愿學生購買保險。三是建立志愿服務考評機制。高職院校對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應做好登記并記錄在學生檔案。將志愿服務與學生考評形結合,作為社會實踐分來加分,激勵學生對志愿服務的參與熱情。
(三)結合相關教育載體,促進高職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學生志愿服務是提升學生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渠道。高職院校在利用學生志愿服務這個載體的時候,與相關教育工作結合,能更好地發(fā)揮志愿服務思想教育功能。一是志愿服務和校園文化結合,二是志愿服務與“兩學一做”結合,三是志愿服務與網絡新媒體載體結合。三大載體與志愿服務結合,讓學生志愿者能力提升的同時,也會受到和感染激勵其他學生受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過網絡新媒體的報道宣傳,樹立了榜樣,激勵鼓舞其他同學學習,使周邊社會感受到學校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F今,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還不是一種普遍參與行為。參與志愿服務人數不到學??側藬档?0%,參與次數也比較少。志愿服務還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校園氛圍,高職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參加志愿服務還沒有成為一種習慣。首先,高職院校應打造形式多樣的學生志愿品牌。如西部地區(qū)扶貧計劃、偏遠地區(qū)支教計劃、老年社區(qū)服務計劃、綠色志愿者計劃等涵蓋各種類型,保證志愿學生有志愿服務,盡量使志愿者專業(yè)對口。激發(fā)學生志愿服務的熱情,形成相關志愿服務計劃傳承。其次是加強志愿服務平臺論壇網站建設。一方面,利用網站,向高職學生宣傳志愿服務的理念,以宣傳片的形式來展現學生自發(fā)性的自我奉獻美德。另一方面,有利于志愿學生們內部情感交流,分享志愿服務的小故事。也有利于志愿者提出志愿服務中遇到的困難,以便解決。最后,通過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品牌進行營銷。利用媒體傳播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理念,使社會更多的人接觸學生志愿服務項目,理解并支持學生志愿活動。從而形成一個全社會支持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的氛圍。
(五)提升高職學生志愿服務能力和水平。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的水平依托于高職學生個人能力。提高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水平有利于增強學生志愿服務公信力。而提升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專業(yè)化能力一是要提高高職學生專業(yè)知識,將專業(yè)知識與志愿服務實踐相結合。在志愿服務中學會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通過專業(yè)技能來幫助志愿對象。在課堂校園中,也要踐行服務理念和服務精神。二是倡導職業(yè)精神,志愿服務是服務社會。高職院校應加大對志愿學生的相應職業(yè)培訓,提高志愿學生的職業(yè)能力,提升志愿學生的職業(yè)形象。使志愿學生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形成熱愛勞動、尊老愛幼、奉獻他人、互幫互助的美德。三是志愿服務要滲透專業(yè)知識,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在進行志愿服務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可以提高志愿服務質量。如開展社區(qū)水利檢測志愿服務、校園水利安全宣講志愿服務等。
志愿服務作為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載體,發(fā)揮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樹德育人作用。高職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不僅是自我能力提升的良好途徑,更是得到社會認可的重要渠道。高職院校為更好地實現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應加強對學生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完善志愿服務管理制度。志愿服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專業(yè)知識,也有利于改善校園環(huán)境,形成志愿服務精神的校園氛圍,使大學生志愿服務理念精神及思想政治功能得以實現。
(基金:四川省高校青年德育研究會資助課題)
[1]教育部.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2015.
[2]張寶元.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J].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
[3]鄭金鳳.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及其實現路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4]丁科,張明霞.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J].教育與職業(yè),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