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祎
日本設計美學中“樸素”與“禪”
陳慕祎
樸素是日本設計美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突出設計要保持純真,向自然學習,外師造化。日本設計受到中國禪文化的廣泛滲透而表現出三個非常鮮明的形式:一是材料和質感的自然;二是顏色的自然;三是形態的自然。這三個鮮明特征恰恰是由于日本民族的審美意識造就的。
日本設計美學 “樸素” “禪”
日本設計美學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樸素”。這個國家的相當一部分設計作品總是會表現出一種獨特的設計格調,崇尚自然、簡約、樸素的審美,傳達出一種靜寂的美感。此種表現形式就是由于其所崇尚的樸素的審美格調。什么是樸素?說的就是舍棄掉所有裝飾性的外表,尋求事物本質的美,認為設計要追求本質,外師造化,向自然學習。日本人傳統的審美標準里面,大部分認為繁瑣的外表不是最好的。人們崇尚的是本源的、自然的和樸素的美;人們所推崇的,是一種好的原材料所展現出的它自身的美。此種審美標準的造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禪文化傳到日本。 “禪”誕生在中國是公園500多年,它不只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作為一種精神意識,作為一種奇妙的人生的智慧或者叫世界觀。傳入日本后,自然與日本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發展出了不一樣的形態,在日本生活和民族文化中處處可以看到禪的痕跡,“禪”對日本的民族性格和審美標準都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此種美學標準在日本的設計思想中有非常明顯的顯現,可以說禪文化對于日本的美學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禪文化包含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崇自然、樸素的觀念,對世界不加入主觀的修飾,此種思想和日本傳統的神道教觀念中的“敬畏天地”的思想不謀而合,日本人的生活中也處處體現了順應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此種思想和禪文化相融合后,便誕生了“自然、純真、樸素”的生活哲學。所以,“樸素”的美學意識對于材料使用的觀點是:發現材料本身的美,突出樸素的本質。此種思想不但告訴人們要認識到自然的美,更突出了材料本身的美,就像松木、草垛、陶土等親近的大自然本身的材料,這些東西的形態與質感都是非常美和有意味的,不但可以表現視覺上的本身的美,還可以在觸覺上感受到它的質地,而且還可以聞到它獨有的味道。此種美學標準在日本傳統設計中體現的尤為突出。比如在物品的包裝的選材上就喜歡用自然界中的材料,如植物葉子、稻草、木料等,用非常直接的樸素的東西表現出產品的自然、新鮮的本質,也就使商品表現出一種“自然樸素”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這個民族從來都有這樣表現的情節,這個民族對顏色的意識最開始就是來自對大自然的認識,日本的自然地理就成了日本對顏色的認識的來源。在日本有非常多的樹木植物和火山河湖,在日本人看來所有這些自然物的顏色都讓他們有一種美的體驗,很大一部分日本的傳統顏色都是從自然界中來的,這些顏色的名字基本是用這些自然物來進行命名的,像櫻、棣棠、黃櫨、木蘭、朽葉、木賊、海松等。再到了日本文化與禪文化思想的融合,更加體會出樸素、自然等思想,就更加牢固了這些顏色的名字和由來。而此類樸素的美學思想對于顏色的運用的觀點是:在自然的滋潤下,物質本身最美。在歲月的磨洗下的顏色是非常漂亮的,而經過時間的沉淀,自然當中的物就是一種美。材料在經過自然的風吹日曬下,所暴露出來的他本身的質感和肌理、顏色是最美的。這種思想一直貫穿在日本的設計美學思想當中。
禪文化的思想是對事物不加入人主觀的改變,看見世界本質的樣子,天人合一,純真樸素,也恰恰是因為這種思想,是日本人的美學標準建立在這種追求本真,熱愛自然,崇尚樸素的美學意識之上,樸素的設計美學思想絕不像其他民族一樣大量的去裝飾形態,反而是盡量的減少對形態的繁復的塑造或裝飾。決不為了裝飾而裝飾的觀念就是他們對自然的形態的追求。也就是說每一件事物都有他本來該有的樣子,我們不要去為了改變它而改變它,認為自然的樣子才是最好的樣子。
所以日本的設計美學思想是建立在這種“樸素”和“禪”的美學意識之上的日本的設計作品得面貌也是這種設計美學主導下必然的結果。這種對于傳統的美學的發展和對文化的理解與發揚,不單單是對于文化或者美學思想當中某一個元素的抄襲或生搬硬套,而應該是對于本民族美學和文化的深刻的理解,然后才會將傳統文化創造性的傳承下來。日本這種設計美學的建立與成熟,設計美學當中這種樸素、自然和“禪”文化的關系,被日本的設計師非常好的傳承下來,對于傳統的文化和民族的審美意識的學習和繼承,然后在現代設計當中,又將這種審美標準非常好的融合進去,讓傳統的文化、民族的審美意識發揚光大,不斷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這應該是國內設計者們應該學習的。
[1][日]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日]鈴木大拙.禪與生活[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河北師范大學新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