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陜西省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周衛波
淺談信息時代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文/陜西省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周衛波
近年來,隨著科技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企業運行的重要環節,對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凝聚企業向心力、和諧企業文化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信息時代的到來與發展,給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模式和機遇。如何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順應信息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成為擺在信息時代下企業政工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
信息時代;企業;思政教育;發展;模式
歐美及發達國家的時間跨度概念是從公元后1969年(1969AD)——未來,我國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對信息時代指的是從公元后1984年(1984AD)——未來,比歐美晚了15年。人們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來代表一個歷史時期,人類文明的發展時代歷程:如石器時代、紅銅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黑暗時代、啟蒙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原子時代等。用這種思維模式來反觀20世紀,你會說,在近100年里,人類從電氣時代走向了信息時代。如今是一個信息時代,有人說,現在是知識爆炸的年代,其實,更是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無處不在,信息無處不有,打開電視,拿起手機,點開網絡,信息就會撲面而來,信息把世界變小了,信息將人與人之間拉近了,信息使我們了解了過去、信息更使我們知曉現在和未來。就企業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信息時代能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轉變傳統政工人員的工作過程、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相對閉塞。近年來,雖然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其成效往往較低。很多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相對閉塞,無法順應信息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要求。
(二)政工工作者工作模式過于被動。很多企業的政工工作者,片面地認為企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實就是一個“花架子”,只要做做表面文章就可以了。應付領導、懈怠工作的現象常常發生。長此以往,很多企業政工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被降低,教育成效也就無從談起。
(三)缺乏科學、創新的工作理念和思維。在企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很多政工人員的思維和模式還是局限在傳統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沒有進一步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缺乏科學、創新的工作理念,思維僵化,這是導致教育成效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意識與思維的強化。想要提高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最主要的就是從干部職工的思想入手。很多企業的干部職工,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定的了解,片面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參與課程教育、熟悉黨章等等。由此可見,全面提高和強化企業干部職工思想政治觀念迫在眉睫。作為政工人員,可以組織各種干部職工座談會,讓他們分享自己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理解,指出存在的問題,并且給予意見和建議,改變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工作模式和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與過程的發展。信息時代下,快捷的溝通方式和渠道拉近了每一個人之間的距離。這對企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帶來了便利和優勢。企業政工人員可以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建立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信群、微博、主頁等,實時就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安排或者規劃進行公布,便于企業干部職工合理安排自身的培訓和教育時間。
(三)政工工作者的自我學習與成長。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尤為重要。政工工作者可以利用信息時代的在線教育平臺,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培訓。此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與全國各地的思想工作中,交流工作心得、分享工作過程,取長補短,全面的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拓寬自身的工作視野。
總之,隨著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員工越來越多,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過程舉足輕重。對于企業而言,科學地提高每一個干部職工的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于推動企業的健康、穩定、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踐行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最后,對于每一個政工人員來說,提高和強化自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尤為重要,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加油”,保障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穩定發展。
[1]白蘭.企業文化視角下國有企業工會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對策研究[J].科技資訊,2014(32).
[2]黃先雷."雙微"時代創新鐵路青年職工思想政治工作芻議[J].中國職工教育,2014(24).
[3]白蘭.企業文化視角下國有企業工會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對策研究[J].科技資訊,2014(32).
[4]張記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企業政工工作中的運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04).
[5]劉紅梅,陳桂瓊.對經濟新常態下做好國企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國有色金屬,2017(02).
[6]李曉星.信息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