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高等音樂教育中的民間音樂傳承與對策
劉 娜
現如今,中國音樂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將重心放到了學習西方音樂文化上,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與本地區民間音樂文化相脫節,這就不利于我國民間音樂的傳承。本文主要圍繞高等音樂教育中民間音樂的傳承與對策進行探究。
高等音樂教育 民間音樂 傳承 對策
在我國民族文化中,民間音樂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應當予以傳承。然而在高等音樂教育中,各學校對西方音樂文化的介紹更加的重視,沒有認識到民間音樂傳承的重要性,導致所培養的學生對西方的音樂文化更加了解,卻對我國的民間音樂不夠熟悉。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我國的民間音樂失去了傳承,會使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就此喪失。下文就民間音樂傳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音樂教育的概念有以下幾種,一種是廣義的概念,另一種是狹義的概念。所謂廣義的音樂教育,主要是這種音樂教育的行為并不是有意識進行的,而是無意識情況下開展的,這種行為的產生往往與人類的生產勞動緊密相連。在音樂產生的那一天起,廣義的音樂教育就隨之出現。而狹義的音樂教育,主要是指有意識、有目的一種教育行為,這種行為主要是指我們所熟知的學校音樂教育。
從廣義的音樂教育概念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學校音樂教育出現之前,民間音樂活動就是最早的音樂教育。這些活動雖然處于無意識狀態之中,但是卻可以使民間音樂產生廣泛的傳播作用,通過口傳心授、子承父業等,培養了一代代的民間藝人[1]。
音樂教育的對象范圍較廣,但是通常指學校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氛圍以下兩種,一種是專門教育,另一種是普通教育。普通音樂教育是指,為了提高全民素質而采用的一種音樂普及的音樂教育行為。而專門的音樂教育則非如此,其具有一定職業性的特點,通常指我國高等學校所開展的音樂專業教育,這種教育不僅是一般性的教學活動,還包括了對更深層次音樂的研究,還包括了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我們將其稱為學校專業音樂教育。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不再是無意識的接受音樂教育,而是轉為有意識的接受。這就使音樂教育的行為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音樂傳習的方式也有了相應的改變, 逐漸遵循教育的機制。這就使得音樂教育的內容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逐漸脫離了人民的生產勞動,脫離了人民的社會生活。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一體化,中西方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中國音樂教育更多的時候在向西方學習,逐漸走向了“以歐洲為中心”的音樂文化圈,從而喪失了它的本位特征。這樣一來,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對民間音樂也就不夠了解。
20世紀,由于我國在音樂教育中更加重視向西方音樂文化學習,這就導致音樂教育專業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對傳統音樂不夠了解,有些學生過于崇拜西方音樂文化,甚至認為傳統音樂落后,這也是我國音樂教育的重大失誤。之所以出現這一失誤,第一,受到了歐洲音樂文化的影響,學校音樂教育對民間音樂的認識較為缺乏。第二,我國政府部門對民間音樂的教育重視不足。這就導致我國音樂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學子更青睞于西方音樂理念,對我國傳統的民間音樂不夠重視。進入21世紀之后,音樂文化開始轉型,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然而,在強調多元化教育的過程中,還需要了解我國的當前的國內以及國際情況,我國的主流文化是“母語文化” ,如果一個民族的教育忽視了“母語文化”的教育,就會導致其今后的發展受到較大的影響。
故此,中國高等音樂教育不能夠將重心放到西歐音樂文化重心上,而是要以培養民間音樂人才為主要目的。教育的內容也需要以民間的音樂為主,要用“母語文化”來進行教育。換而言之,在對民間音樂進行傳承時,中國高等音樂教育要承擔起主要的任務[2]。
在音樂文化傳播中,音樂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間音樂與音樂教育的有機結合,能夠促進民間音樂的進一步傳播,能夠讓更多的人對民間音樂有所了解。音樂教育只有與民間音樂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可以體現其民族的特征。 教育部也出臺了相關的指導綱要,在音樂教學中,一方面要對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民族音樂進行重視,另一方面也需要對本地區的鄉土音樂進行學習與傳播[3]。
故此,在高等音樂教育中,首先,要對中國音樂的理論體系進行整理,如《中國民族曲式》的課程建設。其次,要在各院校建設民族合唱隊,或者建立民族器樂班,當然這些院校需要具有音樂專業,否則很難去開展工作。第三,要增設與地方民間音樂有關的技術課程,包括民族樂器或者曲藝等,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民間樂器,學校可以去尋找民間藝人來助教。或者通過開設公共選修課的方法,加強民間音樂的普及程度。第四,邀請民間音樂藝人來學校講座,使學生能夠對民間音樂有著一定的了解。
民間音樂的開展,往往與民俗活動緊密相連,作為一個集體文化活動,民俗活動具有一定的存在意義,(1)民俗往往包含著一定的道德價值觀念,這樣才能夠成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紐帶。(2)民俗是建立在農村各家庭之前互幫互助的經濟基礎上,故此有助于促進農村間交流,保證農村的生活順暢。(3)民俗往往反映了一定的價值觀,而這些觀念也勢必會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在這種共同價值觀的影響之下,他們會產生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這種情結能夠拉近廣大民眾之間的心靈。故此,一旦民俗活動的這種意義消失,那么民俗活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民間音樂也就會隨之消失[4]。
故此,在民間音樂生存的土壤進行保護時,就需要我們認識到民俗存在的意義。只有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民間音樂活動之中,他們才會了解民俗存在的意義,才能夠推動民間音樂的傳播。故此,在教育過程中,可以讓師生參與到民俗活動之中,通過讓學生與當地的民間藝人親密的接觸,以音樂專業學生為骨干,去建立民間音樂的傳承隊伍,這樣就可以加強民間音樂的資源共享,推動民間音樂的廣泛傳播[5]。
為了更好的去傳承民間音樂,高等音樂教育需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舞臺,將音樂教育的實踐活動與民間音樂有機的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實行對家鄉民間音樂的采風活動,讓學生可以在采風中去學會家鄉的戲曲或者器樂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實行“民間藝人調查”的系列活動,讓學生在調查中去了解民間藝人對民間音樂的情結,這樣可以使學生在他們的事跡中受到啟發與感悟,從而培養他們對民間音樂的情結。
綜上,民間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一定要對其進行保護,對其進行傳承。而學校音樂教育是民間音樂傳承的重要途徑,因此就需要承擔起傳承我國民間文化的重任。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開設與民間音樂相關的課程;要保護民間音樂生存的土壤;要為學生創造民間音樂實踐舞臺。如此一來,就能夠使民間音樂得到很好的傳承。
[1]王志毅.高等音樂教育中的民間音樂傳承與對策[J].藝術探索,2009(06):96~97,110.
[2]舒暢.試論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在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體現[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3]王怡涵.廣西地方民間音樂在高校音樂專業教育實踐路徑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4]次珍.藏族民間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西藏藝術研究,2013(04):69~76.
[5]趙鴻雁.蒙古族民間音樂傳承機制及其當代音樂教育借鑒價值[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3.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劉娜(1979-),女,回族,陜西漢中人,碩士,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