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哲學的特性及其當代形態(tài)的研究
李 靜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當代哲學理論不斷豐富,充滿了時代特征令人深入思考與探尋。哲學理論對世界的改變起步于精神形態(tài),其具備多樣性的哲學元素,囊括了時代特性、民族特性、科學與超科學特性,幾乎任何的思想理論與概念內容都可以被哲學涵蓋。因此,本文探索了哲學特性及其當代形態(tài)。
哲學特性 當代形態(tài) 研究
自古以來,哲學思想與理論就不斷影響者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從哲學思想誕生,到哲學理論的不斷豐富,展現(xiàn)出社會發(fā)展進程的每一個進步。可見,哲學是與時代變遷、人文生活、科學發(fā)展等等緊密聯(lián)系的,本文立于哲學理論特性,圍繞哲學在時代精神、人類文明、學術科學三個方面的關系,探討哲學的當代形態(tài)。
哲學屬于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人類用來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推動世界向前發(fā)展的意識工具,在人類起源初始階段,哲學思想已經萌芽成為人類活動的引導。哲學不需要過多的基本規(guī)則對其指導活動進行約束,這種理論是從思想上使人信服,然后促進人類意識的覺醒,進而認識到各種活動與行為。正因為哲學思想的誕生與人類生存的時代息息相關,所以哲學的特性首先表現(xiàn)在對時代精神的影響與桎梏。哲學理論屬于人類自我意識的反映,因此并不是所有哲學理論都是正向積極的,這就導致在時代發(fā)展進程中,哲學會同時兼具時代性與超時代性,不斷的在曲折的道路中探索發(fā)展路徑。本身處于一個時代中,哲學理論可能是對社會狀態(tài)的反映,具有歷史性、總結性,會為現(xiàn)實時代的各種因素做出深刻的理解[1]。而在哲學的闡釋之中,又會不斷出現(xiàn)哲學思想的超前理解,繼而引發(fā)出時代精神的超時代特性。因而人們在探索哲學特性過程中,經常會受到人類意識的影響,激起時代精神與時代步伐的碰撞。馬克思訴說“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真正的哲學,并用“文明的活的靈魂”來闡釋哲學,在哲學理論不斷豐厚的過程中,哲學時代性與超時代性成為人類進步的標志,并深深鐫刻在時代精神之中,指引了未來的哲學體系建設與時代精神的蓬勃發(fā)展。
哲學理論是人類文明共同用智慧積累下來的,也許每一部分哲學內容出自的起源地不同,但是縱觀當前哲學理論與哲學外部表現(xiàn),多數(shù)都是從區(qū)域性的、散落的哲學范圍朝向哲學統(tǒng)一靠攏。古今中外,哲學理論在經過人類文明思考與雕飾后,逐漸形成了統(tǒng)一的哲學枝干,為全世界的人類構筑起參天大樹,這就是哲學顯示的超民族性。在哲學范疇中擁有眾多哲學意識內容,代表了人類群體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思想,這些獨特的民族思想成為哲學超民族特性的一部分,既與之保持適當距離,又時刻以兩者間的異同來標榜,實現(xiàn)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因此,構建哲學的當代形態(tài),除了探索哲學在時代性與超時代性之中的表現(xiàn)作用,也要不斷的思考民族性與超民族性內容,通過對二者的理解與發(fā)散思維,來深入探究哲學特性中的意識形態(tài),以此促進中國哲學理論的進步。我國古代哲學大家儒家學派的哲學思想,尋求天人合一、民貴君輕,致力于推動和諧社會,倡導平衡之術,這與當前馬克思主義之中闡述的民主、和諧不謀而合,可見哲學范疇跨越時間與空間,對于蘊含著哲學道理的事物總是形成統(tǒng)一認識。對此,我國應更加注重對哲學理論特性的深入思考,將哲學理論作為推動人類文明的堅實基礎,通過哲學理論這一支撐點,不斷構建與完善中華民族哲學的范疇體系。
哲學在教育體系中獨自成立為一門學科,因此哲學自身擁有“學術性”的特性。哲學學科是一門擁有古老歷史的學科,對于社會科學與學術的發(fā)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哲學的“學術”成果,涉及到許多其他學科的初等學術內容,比如說阿基米德定律的發(fā)現(xiàn),古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觀察物體進入洗澡池后流出的水,繼而開啟了各項實驗操作與物理定律的探索之旅,為人類學術進步貢獻一份寶貴的財富。哲學將生活與學科聯(lián)系起來,以哲學發(fā)現(xiàn)生活的角度促進了“學術”的誕生與發(fā)展,這是哲學的超學術性體現(xiàn),成為人類學術進步不可缺失的支撐。而哲學之所以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與“文明的活的靈魂”,是因為哲學源自社會根本,是由人類意識、人類行為活動促成的,哲學的實質內容是對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明的總結、積淀和升華[2]。掌握哲學理論特性,遵循哲學發(fā)展規(guī)律,是發(fā)揮人民思想價值與意識能動性作用的關鍵,同時也是增長哲學理論力量的武器。
探索哲學特性以及當代的哲學理論形態(tài),是促進時代文明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構建我國特色哲學體系的重要基礎。
[1]馮文平.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06):77~80.
[2]王海濱.馬克思哲學的三種形態(tài)及其當代性[J].長白學刊,2010(01):9~12.
延安大學)
李靜(1987-),女,漢族,陜西延安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