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謝麗娟
大數據時代健康中國建設的雙重境遇與路徑選擇
李 妍 謝麗娟
隨著“十三五”規劃建議落地,健康中國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作為新興處理技術的大數據與大健康相遇,為健康中國建設開拓了廣闊的運用前景和發展空間,但大數據意識缺乏、技術與人才不足、信息安全等難題,是大數據時代健康中國建設面臨的客觀挑戰。大數據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當前必須通過培育大數據理念、強化技術研究、加大人才培養、完善相關機制等手段,著力構建起以健康大數據為核心資源的健康中國發展模式。
健康大數據 健康中國 機遇挑戰 路徑選擇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1]從十八屆五中全會開始提出建設健康中國新目標,到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的全面部署推進,再到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關注和重視全民健康,并將其融入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伴隨著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的涌現,各類信息源和數據在當今世界不同領域的應用將人類社會推入大數據時代。大健康與大數據相遇,順勢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推進醫療信息化發展,為新時期解決我國及全球衛生與健康問題提供了新的視野和視角。
大數據時代的健康中國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不僅意味著多樣、便捷的數據處理,更是一種顛覆性的思維模式,是實現醫療健康領域跨越發展的技術變革。然而,大數據技術在為健康中國建設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伴隨互聯網、云計算和各類移動終端等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被轉化為海量數據得以儲存和傳遞,并廣泛應用于各行業各領域,大數據已經成為顯著的時代特征。健康中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緊緊圍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順應并引領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發展,通過協同、整合與共享大健康醫療數據,推進醫療信息化,充分發揮大數據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價值和商業潛力。第一,大數據時代為實現醫療科學化提供了技術支持。大數據并不僅限于數字,也并不只是簡單的收集過程,而是一種科學思維下的決策創新。第二,大數據時代為發展大健康產業提供了重要契機。隨著移動健康監測設備的大規模使用,數據的收集和交易日漸頻繁,以此為基礎的健康大數據分析可為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實時洞察的全面信息分析,為每個個體建立準確的健康信息檔案,因而,個性化健康管理將成為未來健康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突破口。大數據與信息技術的支持,不僅能夠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現有資源的整合和重新調整,健康及醫療行業可提高其運行效率,推動萌芽行業的成長,并帶來健康行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第三,大數據時代為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提供了有利條件。順應新興技術發展的趨勢,健康大數據的開放應用、融合共享成為必然。大數據時代下,數據的開放和共享,意味著知識和權力的開放和共享,這有利于提高醫療過程數據的透明度,促進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醫療服務供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促進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
“十三五”規劃綱將大數據作為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在我國社會發展的各領域越來越凸顯出其巨大的潛在價值。伴隨新型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在為醫療和健康帶來飛躍式發展的關鍵契機的同時,也在中國的醫療服務體系中顯示出諸多的不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健康中國建設面臨新的難題和挑戰。第一,數據意識不足,缺乏健康大數據挖掘和開放能力。在我國,長期以來,受信息量和技術限制,傳統的數據處理主要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突出樣本特征和因果關系。而大數據時代給人們思維方式帶來的挑戰是,“要全部不要樣本,要完整不要精確,要相關關系不要因果關系”。[2]考量大數據的維度是其價值,要在海量醫療大數據中挖掘有效信息,并實現領域內數據的開放共享解決數據的質量和利用問題,是大數據時代健康中國建設的首要挑戰。第二,大數據技術與人才不足,缺乏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大數據時代,泛濫的數據規模龐大、種類繁多,但價值密度低,而真正有價值的是數據經過分析后為決策提供依據。數據分析能力正成為各種組織的核心競爭力,而能力的載體是人才。目前,一般醫院的數據處理還只是承擔數據收集的職能,這對于信息化時代的醫療服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具備強大的醫療健康數據獲取、挖掘、整合和處理技術,才能最大限度開發和利用數據資源,推進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的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第三,數據共享帶來隱私侵犯和信息安全風險。在大數據應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實現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是數據大戰中的關鍵優勢。大數據越是關聯和開放,就越具有價值。然而,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數據庫的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集中儲存,又客觀上積聚了信息安全保護的風險。
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我國健康中國建設能力,既是我國醫療健康領域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內在要求。大數據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必須要樹立創新理念、強化技術研究、完善制度法規,從而積極邁向健康中國建設智能化、高效化時代。
(1)更新思維模式,培育大數據理念,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主體多元化。大數據時代的健康中國建設,醫療大數據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數據的挖掘和應用能力是行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體現著醫療衛生領域發展的現代化水平。正確的行動始于科學的理念。信息時代的新形勢下,依賴既有知識經驗、尋求因果關系的傳統思維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大數據所展現出的個性化精準分析、相關作用與統合集成等鮮明特征,要求健康中國建設的各部門主體要樹立科學的大數據理念,合理有效地運用大數據集成思維,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醫療健康服務的新方法、新途徑,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2)強化技術研究,注重人才培養,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保障。數據分析是數據處理的核心,是充分挖掘數據價值的關鍵所在。要從不斷變化的非結構數據中挖掘和分析出有價值的信息,就要采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健康大數據資源的挖掘、分析、整合過程中,技術是橋梁,人才是關鍵。大數據時代的健康中國建設,急需建立大數據人才培養機制,開展大數據方法學專家與健康醫療專家的交流對話,實施開放政策,納入各學科成員,以醫學問題為導向,圍繞人民健康生活、健康保障及健康環境等問題開展研究,實現大數據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價值。
(3)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法律法規,建立責任與自由并舉的信息管理制度。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應用發展,共享是基礎,發展是關鍵安全是核心。如何在健康醫療大數據共享過程中維護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是決定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未來的重要方面。第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要依法嚴格管控個人醫療健康信息,加強安全風險評估和防范。第二,要建立健全健康醫療數據管理體制,制定有關數據內容安全和技術安全的法律法規,有力保護好涉及個人隱私的方方面面。第三,政府部門要加大對于電子政務、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技術和資金投入,并積極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探索大數據發展應用的相關模式,為大數據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3]
大數據助力健康中國建設,要大力推動醫療信息系統與公民健康數據的聯合互融,消除信息孤島,推進開放共享,使大數據為醫療健康服務和大眾健康管理帶來新契機。如何清晰把握大數據時代醫療健康領域發展的特征和演化規律,抓住大數據時代的新機遇,改革創新,使醫療健康大數據真正成為為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資源,是推進我國健康中國建設智能化、數據化進程的必由之路。
[1]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報,2016-08-21(001).
[2]Viktor Mayer-Sch?nberger. 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大數據助力健康中國建設[N].光明日報,2016-10-9.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妍(1993-),女,山西高平人,在讀碩士研究生,長沙理工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謝麗娟(1964-),女,湖南長沙人,長沙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