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百順
安全教育培訓,是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的一項前瞻性、基礎性工作,對于提高職工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識、職工隊伍的安全素質,掌握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增強職工安全生產的責任感、遵守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強化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和法制觀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才能改變安全教育培訓遭職工“冷遇”、提高職工安全教育培訓質量呢?我認為須從以下四方面入手,抓好安全教育培訓工作。
一是注重調查研究。安技部門與人力資源部門及各車間,要聯合做好培訓前的調查研究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考試測評、技術鑒定、座談討論等多種途徑和手段,搞清楚本企業各車間哪些崗位、哪些人群是安全教育培訓的重點,哪些知識和技能是該車間職工迫切需要掌握的,從而對本企業職工隊伍有一個總體認識。針對員工的年齡、文化結構和崗位工作特點,合理確定安全教育培訓的內容和組織方式。堅持做到有的放矢,因需施教,因人施教,以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是注重長效機制。企業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是一項長久的工作,不能為了應付上級部門、安監部門的檢查,而搞“應景”式的短期行為花架子。絕不能為了“應景”檢查,而選擇基礎好、技能強的職工進行強化安全培訓,以應付上級部門、安監部門的檢查考核,卻不在安全基礎薄弱、亟待教育培訓的群體上下工夫。“應景”式的安全培訓短期行為是一種掩耳盜鈴行為,表面看起來成績突出誘人,但最終是要受到客觀規律懲罰的。所以,要把教育培訓納入安全工作的全過程,從最薄弱的地方入手,使教育培訓的效果表里如一。
安全教育培訓是一個持續推進、久久為功、辛苦漫長的過程,因為每個人都有“衰減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從時間上、內容上、行動上對規范操作大打折扣,會重犯“老毛病”。所以,建立安全教育培訓長效機制,要常抓不懈、持續改進、循序漸進、不斷突破,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時施宜,從根本上提高職工素質,確保安全。
三是注重創新培訓工作方法和形式。要采用簡單明了、淺顯易懂、科學通俗的方法,利用多媒體、課件、圖表、數字、事例等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形式,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室內與現場相結合、模擬與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從操作的步驟、程序、規范、關鍵點等方面著手培訓,讓員工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真正掌握應知應會。如此,注重實際、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安全教育培訓,怎么可能會受到“冷遇”?
四是注重本企業安全培訓制度建設。《安全生產法》第二十五條指出:“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應急處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企業要建立一個既符合法律法規,又滿足本單位安全生產需求實際、適應本企業安全生產特點的開放的良性循環培訓體系,使安全培訓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這樣才能確保安全培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