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畢文婷
第三屆中國國際化工過程安全研討會于9月21日在南京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化工行業專家學者齊聚,研究探討提升化工過程本質安全水平的有效舉措。
2017年 9月21—22日,第三屆中國國際化工過程安全研討會在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化學品登記中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單位聯合舉辦,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王浩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理事長劉健及化工行業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交流分享國內外化工過程安全管理的新經驗、新技術、新成果,研究探討提升化工過程本質安全水平的有效舉措。
在開幕式講話中,王浩水指出,當前中國化學工業處于快速發展期,然而,化工安全基礎薄弱的現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化工(危化品)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加快提升化工(危化品)安全生產水平是我們面臨的緊迫課題。
2017年以來,全國各類事故繼續呈現大幅度下降的態勢,但化工行業安全事故高發,暴露出部分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落實,動火、進入受限空間等特殊作業安全管理缺失或不到位,“三違”問題突出,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安全儀表系統不完善、不投用,精細化工企業缺少反應風險辨識、管控措施不落實等問題仍然突出,但根本是沒有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安全管理體系。
王浩水強調,化工過程安全管理體系是源頭防范化工事故的有效抓手,以全面收集掌握化工過程安全涉及的安全信息為基礎,從全面分析化工生產可能遇到的風險入手,從建立和不斷完善安全制度、強化員工培訓、保證設備設施完好、嚴格管控高風險作業、強化事故應急處置和深刻吸取事故教訓等方面,提出了防范事故的原則要求。
王浩水認為,企業只要結合自身特點,借助一定的載體,如安全生產標準化、HSE管理體系、國際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等,認真抓好各要素的實踐,就能有效防范化工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危險化學品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王如君分析了當前我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目前我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還需要解決5個方面的問題。”王如君說道,“比如布局與城市建設缺少統籌規劃,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能力嚴重不足、急需建設專業化應急救援隊伍裝備,標準規范管理體系不能適應大型石化裝置、罐區和油氣管道的安全要求,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隱患排查治理不深入、亟待建立完善長效機制等。”


會議同期舉辦第三屆中國國際化工安全技術與裝備展覽會
對此,王如君建議,化工行業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建立全過程安全管理體系。在國家層面制定激勵和鼓勵政策,從產業規劃、行業引導、市場調節、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舉措,全面推動石油化工企業退城入園,提高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安全準入門檻,避免簡單重復性建設。地方政府要將化工安全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做好石化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化工園區要推進區域定量風險評價和安全規劃,做好園區布局,嚴把外部安全距離。
在應急救援方面,建議建立國家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完善事故現場救援統一指揮制度。建立針對重點、覆蓋全面的區域級引領、專業級輔助的國家石油化工和油氣管道應急救援實訓基地,配備大型、先進、適用的高端應急救援裝備,形成國家石油化工和油氣管道一體化應急救援體系。
在法規標準方面,建議將化工(HG)、石油(SY)、石化(SH)中涉及的安全標準統一納入國標(GB)和安全(AQ)標準體系,加強加快在裝備、工藝技術、施工建設、檢驗檢測、防洪、防震、防雷電等方面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盡快出臺安全距離、安全設施、應急救援裝備配備、風險評估等技術標準。
在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方面,安全監管部門必須督促企業加強安全投入,應用先進適用的科學技術,推動企業自動化、信息化改造升級,推動企業應用風險管理、過程安全管理等先進管理方法。
對于可能引發群死群傷、涉及民眾和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隱患,王如君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建立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治理基金,各級政府部門督促隱患整改,企業完善落實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隱患排查長效機制。
在事故調查方面,還需要創新事故調查機制,建立國家化學品事故案例庫,通過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改變我國化學品事故隱蔽性、突發性、反復性、規律不清的現狀,為事故預測預警提供依據。
為解決“城圍石化”現狀,越來越多的省市選擇建立化工園區吸引化工企業進區入園,逐步調整城市規劃和產業布局。但企業入園后,安全監管怎么管?如何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生產安全事故?成為了園區安全監管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揚州化工園區是江蘇省級工業園區,以烯烴、芳烴為龍頭,構建起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石化物流四大產業聯動發展的格局。揚州化工園區共有生產經營單位115家,其中化工企業55家,構成重大危險源的23處。據揚州化工園區安監局曹雯介紹,自2003年建園以來,園區內未發生一起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園區直屬企業近3年未發生有較大影響或有人員死亡的生產安全事故.
揚州化工園區高度重視園區總體規劃,2012年完成消防專項規劃、2013年完成安全風險評價、2016年完成一級重大危險源企業安全風險評估,投資60億元建設了公共一體化工碼頭、化工公共管廊、供熱中心、污水及危險固廢處理等公用工程配套和消防取水碼頭、管網、消防栓等安全保障設施。
2008年以來,園區內所有新、改、擴建的危險化學品項目均按照法律法規開展安全條件、安全設施設計審查,依法領取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證、使用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嚴把園區企業安全準入關。
隨著園區的發展,揚州化工園區安監局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深化隱患排查治理,嚴格安全生產監督執法,深入開展安全專項整治。
2013年,作為江蘇省首批試點單位,揚州化工園區開發建設了化工園區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督促企業運用事故隱患排查信息系統健全隱患自查、自報、自改機制。嚴格實行危化品企業“日查周報”、工礦商貿企業“月查季報”制度。園區安委辦每季度對全區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和信息系統應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和通報。
在執法檢查時,園區安監局還通過購買有資質的、權威的第三方專業機構服務的方式,積極幫助企業開展安全設計診斷、專家會診檢查、風險分析評估等,指導企業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理方案完成隱患整改。
占地22.57 km2的化工園區,僅靠安監局的監管人員實現實時監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為此,2012年起,揚州化工園區啟動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依托園區綜合應急響應中心,建成了集安監、環保、消防等日常監管與應急處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應急處置平臺,開發了地理信息系統(GIS),對園區企業的儲罐及倉庫在GIS地圖上進行標注,開發了重大危險源監控及預警系統,對15家重點化工企業的可燃、有毒報警系統數據進行工控集成,實現了對企業的報警數據收集、匯總、分析和實時監控。
在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方面,揚州化工園區編制了9個詳編專項預案和26個簡編專項預案,并對各重點企業的應急物資、裝備、隊伍等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建立完善應急資源臺賬。每年,園區還會組織開展2次以上的綜合應急演練活動、4次以上現場處置演練,組織園區消防與周邊消防力量開展“消防大比武”活動。
“對于化工企業來說,在眾多先進的安全管理方法中,事件管理應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寧夏石化分公司(以下簡稱“寧夏石化”)的馬會濤在會議分論壇中這樣介紹。
事件,是指發生或可能發生與工作相關的健康損害或人身傷害(無論嚴重程度),或者死亡的情況。化工企業對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事件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事件發生的趨勢,并有效控制事件向事故方向發展,最終實現本質安全。
在寧夏石化,事件包括輕微傷害事件、未遂事件、用戶投訴事件、火災出警事件、設備故障及泄漏事件、生產工藝事件等。寧夏石化通過現場處置、確認事實、識別關鍵因素、提出需強化的安全管理體系、落實改進建議等步驟進行全面的事件調查分析。
現場處置階段包括初始響應和初始報告兩部分。當事件發生時,首先應立即采取措施保護人員安全,盡力保護周邊社區環境和事件現場,收集、識別并適當保存實物和數據記錄,根據需要,對事故現場和設備進行拍照,并對關鍵人員進行訪問。此時,作業人員應立即報告直線主管并考慮啟動應急預案。屬地管理層在接到現場報告后,需要初步分類分級并形成初始報告呈交給上一級管理層,全面啟動事故調查。
在確認事實階段需成立調查組并收集證據,確定事實。調查組應包括管理層、各相關領域專家及現場一線員工等。收集證據時要針對易被破壞的證據繪制草圖,如設備碎片、輪胎印、地面上的液體等。
事實確定后就進入到全面調查階段,在這一階段需要確定關鍵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及管理和系統方面的缺陷。
之后,從工藝安全管理、屬地管理和操作紀律角度提出需要加強的系統和預防措施。據馬會濤介紹,寧夏石化要求,對事件的每一個關鍵因素都給出至少一項改進建議,“這些建議要清楚表述,‘假大空’的套話是事件管理中不受歡迎的。”
為實現閉環管理,最后還要追蹤落實效果。寧夏石化建立了專門的管理系統來追蹤報告中提出的每一項建議,要求屬地定期向公司管理者提供進展報告,直到所有建議得到有效落實,公司管理者還會不定期對糾正措施實施情況和效果進行核查。
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陳美玲告訴記者:“寧夏石化的事件管理方法在我們這樣的合資公司同樣適用,化工企業需要定期進行事件分析及回顧,才能實現‘將事故扼殺在萌芽狀態’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