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鳳玲 宋滌非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研究
雷鳳玲 宋滌非
“德育”即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個人的靈魂精要,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建立在知識滲透之上的終極目標。在教學中一定要進行拓展,把知識的內在聯系貫穿起來,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小學 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
“德育”即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個人的靈魂精要。“德”,即品德。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簡稱,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出良好的個人素質。簡單的說“德”就是如何做人。
“滲透”是自然科學術語,在語文教學和德育教育中也存在這種現象。在教學中一定要進行拓展,把知識的內在聯系貫穿起來,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一)潛移默化原則
現在的小學生正處在中西方文化的猛烈碰撞中,小學生在影視作品和各種動畫片中接收了大量的中西方思想,使他們的養成了敢于思考,敢于表達的自我意識。因此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是極為必要的。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面對的是能夠進行個性化閱讀,善于進行自我意識自由表達的學生,這時候傳統的說教已經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了。只能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感染和熏陶,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學識與明道相統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讀、寫是重要的教學手段,知識的傳授與情感的交流是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如果脫離了知識的傳授而只重視品德的教育是得不償失的,沒有知識的鋪墊,那么情感的教育就是空洞的說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解惑、授業、傳道是非常關鍵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三)育德于文
美文用以傳道,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外都是精選出來的德育素材。我們可以直接拿來主義,利用課文中的素材,在一個對的時機把德育融合在字、詞、句的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的進行德育滲透。
(四)品詞悟道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正能量的傳遞,多引導學生規范使用漢字,熱愛我們的漢語言文學。多去感受漢語言文字的廣博含義和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髓。提升文化品位,陶冶情操。
(五)以小窺大
小學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打牢和夯實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愛國愛他人的良好品德。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干預學生的身心成長,使學生明道、思過。
(一)以理服人
我們在小學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經常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說理明道,以理服人。但在具體實施中一定要注意采取平等原則,把學生當作一個主體地位的自然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知識及道德的傳播者和引導者,不要用自己的權威來壓制學生,注意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明理的過程中心服口服尊重教師的主導地位。接受教師的教育思想,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德育滲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樹立榜樣
學生最容易接受正面榜樣的直觀影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歷史的長河中又無數的正面典型人物,他們的號召力和感染力是無窮的。在語文教學中多注意通過樹立學生中的榜樣來幫助進行德育的滲透,課堂中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樹立學生榜樣來教育和感化學生,鼓勵學生去效仿。這比教師的空洞說教更實際也更能讓小學生愉快的接受。
(三)陶冶情操
在小學語文課的教學準備中,教師要多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立,提前熟悉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歷程,以及現階段的學生喜好。把教學情境和學生狀態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就能有效的陶冶小學生情操,讓學生理解教師的感情投入,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融洽師生關系。
(一)教材內容滲透
在語文課的教學中一定要吃透教材內容,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情感熏陶有機的融為一體。德育教育不能脫離教學活動之外,要邊教邊育。
(二)閱讀中滲透
朗讀是我們的重要教學手段,如果學生把自己感情融入朗讀,就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要傳遞的思想境界。教師可以在朗讀中巧妙的進行德育滲透,傳遞情感,感染學生。
(三)寫作中滲透
在語文寫作教學中試著讓學生多寫身邊的生活,引導他們多寫對身邊事物和事情的看法,訓練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勤于練筆,多寫隨感和日記,慢慢的就會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重要的不是教書而是育人,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的責任更是任重而道遠。
[1]趙航.古詩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4(zl):770.
[2]張帆.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法[J].素質教育,2011(3):66~67.
(作者單位:阜新市實驗小學)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學會2016年度立項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研究”(項目編號:XH160368)的研究成果。
雷鳳玲(1976-),漢族,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數學教育教學研究;宋滌非(1968-),漢族,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數學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