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保:
我與一家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中約定我擔任倉庫管理員,上班時禁止離崗,若因違反公司禁令造成損失,必須承擔50%的損失。兩個月前的夜里,我在值班時離開崗位,期間倉庫被盜,損失共計8.6萬元。近日,公司以合同為憑要我賠償4.3萬元。
請問:合同中有關失職賠償的內容可以作為公司的處理依據嗎?
鐘金龍
鐘金龍:
合同中有關失職賠償的內容可以作為公司的處理依據,你與公司的相關約定對你具有約束力。
一方面,從勞動合同的效力上看,失職賠償內容不屬于法定的無效情形。《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本案中,公司與你簽訂合同內容公開,不存在欺詐、脅迫等狀況;與此同時,公司在條款中約定的失職賠付條款只需要你賠付50%的損失金額,并沒有免去自身的法定管理職責。
另一方面,從現有法規來看,失職賠償在一定程度上被肯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資部分低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則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其中不僅沒有否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賠償問題在勞動合同中達成的一致意見,反而肯定了該做法,甚至明確了賠償的途徑與原則。正因為公司遭受的損失完全源于你違反禁令,對被盜事件具有主觀上的重大過失,因此你需要按照合同履行賠付。
小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