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丁繼承
基于多元融通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文/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丁繼承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民生工程。相比較于普通高等教育校園文化建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具有更博大胸懷、更開放姿態、更自信意志,融通更廣泛力量,更全面融合和更雄厚發展。高職校園文化要融通與內部治理體系、關聯社會生存發展的、國家意志和傳統文化以及決定出路四方面的文化因子,補齊認識缺位、底子薄弱、關注不夠以及創新不足等短板,加強頂層設計、呼喚更多參與,增進文化建設的內涵質量,共同為學校長可持續穩健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多元融通;內涵質量;雄厚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和人的發展進步是所有因子共同積極作用的結果。換句話說,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任何存在都是普遍聯系的,任何單方面的發展都終顯單薄和不能持續恒久,也不能詮釋發展的最根本意義。只有綜合了歷史發展經驗的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才能穩扎穩打和實現長遠發展。在全球多元多級發展、命運共同體的今天,大到整個地球、小到一所學校一個人,任何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多種力量的匯聚和共同作用,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研發精進的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高職教育的環境和氛圍,必須兼收并蓄,探求政行企校、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種值域的齊抓共管、多元融通的良好機制體制,共同提高人才培養這一供給側的改革和提升。
多元融通并不止步于普世發展和庸碌平常。多元融通是為了集成各家之長,在厚積薄發中形成個性、彰顯個性,尤其形成文化特性,從而實現自我更雄厚發展。而且,社會服務對人才的需求總是與時俱進的,如果沒有多元融通的理念,就算自身發展非常優秀,也必將注定是孤注一擲、曇花一現,終究會被淘汰在一場場或明或暗的激烈競爭中。融通與融合有很大區別,融通的行動實踐的力度力道更強。融通不僅要將多元的東西匯聚到一起,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們之間可以互相借鑒、共同成長的有利因素,貫通起來,形成更加強大的發展力,并無限不重復地循環下去,凝聚起與時俱進的無窮前進力量。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亦是如此。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職學校內涵建設的必然要求、人才培養的必備要素和樹型特色品牌的必經途徑,在一所高職學院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和普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同樣具有校園文化及其建設的普遍屬性和特點。同時,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又以其職業性、多樣性和更強的包容性,明顯區別于普通高校校園文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涵義,就是多元文化的融會貫通,從而形成高職院校發展的良好的文化氛圍。不僅要同步重視軟硬環境及其文化建設,尤其要重視內涵和質量。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的涵義可以從以下四方面理解:一是學校管理治理體系及其所蘊含的內部文化因子,如制度文化、教師文化、專業文化、實訓文化、課程文化、校園自然環境等。二是與社會生存實踐所關聯的外部文化因子,如學業觀、地域民族文化、企業文化、產業行業文化、城市文化。三是對高職院校發展具有高度引領和決定意義的普遍的國家意志和傳統文化因子,如國家辦學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國際文化以及“工匠精神”等。四是引領一所高職院校出路的文化因子,如開放文化、合作文化、就業文化、創業文化、創新文化等文化因子也必須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中。當然,不必將其中某一種文化因子非得歸于以上四者其一,它們往往是交叉的,如網絡文化、就業創新文化等。因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也是一個動態形成的概念,隨著時代發展,其含義也必將更加豐富具體和完善。
以上所述是高職校園文化應有的基本涵義。其實多元融通是任何一所高職院校不論文化建設還是各個因素發展的必由選擇。只有知己知彼、只有多元融通,才能凝聚起自身發展所需的強大能量,才能獲得核心競爭力等關鍵要素的勝利,也才能建設令社會、企業、學生、家長和各界都滿意的校園文化,才能培養德才兼備、技藝雙馨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必須堅持多元融通、匯聚成識,在理解與包容中共享存在的美好。
(一)認識缺位。首先,高職院校容易泛就業論,而將校園文化建設邊緣化。一般理解,被冠以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盲目追求就業率、輸出率,認為把學生招進來、推出去就是成功了,唯職業技能是從,容易將學生培養成為為企業輸送利益的工具,容易造成畢業生文化素質不高、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等后果。其次,過分強調了高職院校的職本特色,過分強調技能傳授,忽視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養成;夸大其與普通本科學術特色的區別,進而忽視與普通大學校園文化的銜接和融通,割舍了對普通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鏡鑒和承繼,容易吃狹隘閉塞的虧。第三,對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內涵的理解片面,簡單地以為校園文化就是舉辦社團活動,或者將環境美化就完成文化建設了。有時過分重視物質文化建設而忽視精神文化建設。忽視學校管理的人本的強化完善、校園精神的升華和學校核心價值觀的打造。認為校園文化的主體、核心是學生,殊不知在學校里的每一個存在都與校園文化有關,至少,老師和學生應該是同等重要的。學校及教師的奉獻精神是值得稱頌的,但只是成就了學生而葬送了教師,這很不足取。
(二)底子薄弱。21世紀以來,一大批高職院校是由中職學校整合升格而成的,高職辦學歷史短、基礎弱、起點低、缺少文化積淀,難免問題復雜、挑戰不斷、矛盾增多。最大的客觀矛盾是適應某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尚未能夠與時俱進、同頻共振,文化氛圍不濃;加之在激烈的競爭中求成心切,或者注重了物質環境建設,但內在核心的精神文化、價值觀文化建設還很脆弱,學校發展的價值趨同和引領作用不明顯;一部分院校自身的成長發展很難與區域行業產業需求等達成一致,或者更多地跟在人家后面追趕,致使辦學方針措施與自身發展吻合不順、契合不緊,嚴重制約了自主辦學的主觀能動的發揮。當然,新時期國家實施了推進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各項規劃政策,高職院校的硬件建設等物質文化建設已大大改進或者完備,只是精神、價值觀等校園軟文化尚未確立或者根基不牢固,致使學校的發展成就感、獲得感不強,直接削弱了學校整體力量的勃發和匯聚,從而無形中制約其更好地發展。
(三)參與不夠。一般意識中,普通高校才是好學校好出路,人們對高職教育有偏見甚至歧視,不重視、不支持,導致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沒有得到普遍深入關注,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穩固支撐和恒久動力。當然,就業形勢嚴峻,就業率、工資收入水平以及社會滿意度等因素迫使高職院校必須做好這些顯性工作,而蘊含其中、承載其成的起著重要決定作用的校園文化及其建設則容易受到冷遇。這就是很多畢業生就業后只會埋頭苦干、容易成為工具機器被利用、綜合發展能力積貧積弱、工匠精神普遍匱乏的根本原因所在。再者,一些高職院校將校園文化建設的很大一部分希望寄寓校企合作等機制上,錯置了主體責任,校外力量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不夠,學校自身又主責發揮不力,致使該項工作散軟,跟不上趟兒。高職院校自身未能與構成校園文化的相關方面達成充分融通,致使校園文化建設與企業、與現實脫節,所組織相關文化建設活動單調且與學生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尤其是主動走出去向政、行、企等學習的意識不夠、動力不足,致使自身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應有的特色與有效銜接。
(四)創新不足。近年來,一些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囿于人之惰性以及事物發展的起伏不定等規律,建設者們容易躺在過去的功勞薄上睡大覺或者安于現狀、坐享其成而順應新形勢、發揮雄厚力量的后勁不足,容易半途而廢和裹足不前,缺乏先行先試的率先帶頭創新意識和干勁。換句話說,人們已經習慣了國民經濟的穩中求進的大局趨勢,習慣了職業教育普遍向好發展的佳音,此時最容易慣性地忽略潛在的甚至已經明顯出現的問題,一旦熟視無睹,極易導致外強中干。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就是實施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驅動戰略。昨日的建設和成功已成過去,持續改善、及時捕捉教育大數據、大環境、新問題并及時改進向善才是法則。比如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之一的校園綠化,每年春季投入一定額度的經費進行綠化美化,但若只限于栽種些花花草草、樹木移植,而不注重規劃布局、擇優培育和持續維護等工作,只是陪其一歲一枯榮,年年種、年年荒,幾年、幾十年下來也是原模原樣而已。校園文化建設不能只做些表面文章,要有深度考慮和布局,尤其要清醒認識和預測將要面臨的挑戰,對學校未來的發展有明確的規劃和設想,從而創新方式方法,立于不敗之地。
(五)設計乏力。校園文化建設的設計,一方面,要汲取國家大政方略等大環境的有利因子,做好頂層設計以契合發展。另一方面,從自身出發,嚴密對準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并作為具體的執行設計內容加以實施。而一般的,作為院校治理主體的部分院校領導班子的頂層設計普遍乏力。或由于事務較多,投入到本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精力不足、動力不強、方法不多,或偶有提及,但沉下心來真正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工作,有機制、有規劃地通盤考慮、強化落實上,還抓得不夠,致使該項工作常說常廢,實質性進展少、成果少。校園文化建設須有規劃并常態長效抓。再比如,在制定校園文化建設子規劃和年度建設方案時,應該將每年一次的事業單位數據統計報表和質量年度報告所反映的問題充分考慮進去,從而提升診改的針對性、精準度。
(一)榮榮與共,促進廣泛參與,營造多元融通和諧校園文化。某種程度上講,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窗口,當前環境下,尤其是政府行業企業,要帶頭率領更廣泛力量,參與到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來,這不僅僅是一所學校自身的福利,還是政府行業企業本身價值的實現方式一種,更重要的是民生所需。高職等校園文化建好了,惠及的是所有參與建設者,更有利于行業企業提升員工素質、降低投入成本這一供給側改革的實現。因此,多元融通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全社會都應參與的民生工程,是一項我榮、你榮、大家榮的榮榮與共的事業。
同時,站在學校的角度,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整合學校所有優秀文化資源,聚力打造自身校園文化亮點魅力,形成內在文化特色以促進自身校園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并吸引社會關注和參與;作為家長和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學業觀,切實審時度勢,修正傳統的唯普通高等教育是從的觀點,積極關注和進入職業教育學習;作為企業和用人單位,應積極與高職院校溝通合作,主動做好人培方案、質量標準的深化和指導,共同推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高效性;作為政府等決策層,應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加強市場調研,科學決策,尤其促進教育公平、提升職業教育地位和保障水平,并共同做好宣傳,增進理解與認同,樹立職業教育自信。
(二)理念先行,跟進和提高頂層設計決策水平。必須堅持理念先行原則,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整合資源、為我所用。除了鞏固和發展學校已有的文化建設成果外,要善于革新、堅決擯棄學校文化建設長久以來的不足之處,文化建設決策參與都必須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理念思想先行,以人為本、多元融通、創新驅動、增強內生動力、注重內涵質量、提升效果等等,都是要認真跟進和落實的。很多院校關于文化建設的優秀成功做法,尤其是中東部職業教育發達地區,要不恥下問地“拿來”,融入到自我發展中,使多元融通成為共識和價值趨同,匯聚力量、貫徹執行。
這就要求,頂層設計者必須熟知職業院校發展的根本規律和訴求,要拿出與之適應的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為人才培養、教師成長和學校事業穩中求進營造和諧的文化環境。換句話說,頂層設計就是要求決策者必須高瞻遠矚、總攬全局,將黨和國家新理念新政策新部署了然于心,領會精神實質,并融會貫通他山之石、經驗成果,對已有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從而拿出科學合理的法子,切實運用到本校政策方法策略的制定上,為校園文化建設繪好藍圖、把好方向。
(三)與時俱進,促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內涵質量建設。內涵、質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生命線。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亦是如此,要特別倚重校園文化的內涵和質量建設。一是提升內涵建設。本文開頭就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應有的時代內涵,分四方面作了探究,明確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內涵是一個多元融通的、動態豐富的過程。促進校園文化內涵建設,是學校整個內涵發展的子要求、重要內容。因此,必須把握時代發展的新要求,融合現在和將來時代發展新生的關于文化的因子,及時豐富校園文化的涵義并付諸實踐建設,為學生成長成才、就業創業提供更強的素質裝備和能力支撐。二是提升校園文化質量建設及其保障。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多元融通不是各路文化的泛濫齊聚,要把高質量的文化因子及其載體等引入校園文化建設,讓經過歷史考證了的蘊含正能量的文化因子,比如合作文化、創新文化、優秀企業文化、傳統文化、德育文化等的引入,以打造穩健發展創設和諧氛圍。還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質量監控,讓文化建設的成果能夠更大范圍地惠及到更多的人。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永遠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在筆者看來,首先要弄清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時代內涵,并以先進理念做好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和質量監控,鼓勵更廣泛力量參與進來,共同為全社會民生打造濃郁的文化育人氛圍,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和諧發展。
本文為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度院級科研項目《基于多元融通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5-16
[1]凌海波.高職校園文化內涵建設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1(2).
[2]王慶杰.“輸血”“補鈣”“把脈”“鑄魂”——論高職教育校園文化建設中內涵“缺失”及對策[J].職業教育,2011(4).
[3]張文春,桑雷.基于多元融合的高職校園文化構建[J].職教論壇,2011(12).
[4]林增榮,何文勝.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研究[J].淮海工學院院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
[5]吉鴻.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內涵發展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3(18).
[6]石春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及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16).
[7]趙暢.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