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方偉 張 翼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淺談欣賞書法作品的三種層次
寧方偉 張 翼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均反映了那個特定的時代內涵,縱觀歷代書作,“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我們能親切的感悟到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時至當代,中國的書法藝術仍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書法藝術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在展覽、各種活動中望見書法作品的身影。如何判定一幅作品的好壞,如何欣賞一幅書法作品,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通過對欣賞書法作品不同層次的理解,分析闡釋了三種不同的審美感知,旨在提高書法審美的有效性來增強對傳統文藝思想的認同感。
書法;作品;書法欣賞;三種層次
書法,中國傳統“六藝”之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美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筆墨交融的無窮魅力。王僧虔《筆意贊》云:“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以斯言之,豈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①
王僧虔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形神兼備、神采為上的創作原則,揭示了書法藝術創作最根本的追求目標,并強調書家應做到心、手、筆相忘,才能達到創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達其情感。而對于欣賞著來說,書法的神采,源于書家個人的文藝底蘊、學識修養上對點畫的輕重緩急、線條的燥潤濃淡及其對空間的虛實疏密等組合等技法上的融會貫通,各種“物”因素的交融是書法美得以呈現的基礎,“質”是美得以使其成為作品的保障。書法作品的創作完成為欣賞者敞開了一個審美空間即:欣賞者觀其書法作品就是使這幅書法作品在欣賞者頭腦中的“二次創作”,每個欣賞者都不可避免的加入自我對書法“神采”“形質”“性情”的理解,因此,不同的欣賞者由于受到主體審美因素的制約而產生了不同的審美層次,陳述如下:
就字論字,是基礎的書法欣賞,也是書法審美的開端。書法,是書寫漢字線條的藝術形式,究其字體來說,以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最為常見,如果沒有專業、系統的學習古文字、古代書體的演變歷程,當看到篆書和草書作品時只能籠統的認為作品好,或感覺看上去很和諧、養眼,卻不知道好在哪里,有的看到草書作品時,體驗不到美的快感,更有甚者,看的心煩意亂,這就屬于在欣賞層次上還未入門的。但楷書、行書、隸書屬于大眾化的書寫體裁,一般的欣賞者都能體驗到一幅書法作品的美,但說不出美在哪里。看到比較美觀、整潔或能流利的讀出其中的書寫內容、看到比較新穎的作品就認為是好的,有其審美的體驗,但不涉及對書寫技巧、筆墨趣味的探討,這種欣賞就是浮在紙面上的,沒能很深入的理解書法藝術。
在欣賞書法作品時,不能滿足于僅能感知書法美,并且還要思考為什么是美的,美在哪里?這需要了解書法美學思想、創作技法以及書體、風格之間的異同。古代先賢說述書論是了解書法美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不認真研究我國古代的書法理論而希望在書法上有所成就,是很難的實現的。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云:“夫欲書者,先乾研黑,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不方整,前后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②
言書家在創作過程中要有“學習”、“心悟”,創作前要“凝神靜慮”“意在筆前”,經過了書法審美意象的感知,才能避免“平直相似,狀如算子”,方能寫出書法作品。經過系統的學習,掌握了執筆方式,了解了不同書體的特點,熟悉了結字規律,長時間的臨池并能嘗試創作,才能逐步熟知欣賞書法作品的思路。欣賞書法作品,主要從字法,墨法,章法三方面著手:
(1)字法。即結字之法,主次大小、虛實相生、疏密的當,以及體現在用筆中,線條的輕重緩急、方圓中側等點畫線條之間應對比和諧,多樣統一。(2)墨法。即墨的“焦、濃、重、淡、輕”等五色在白色宣紙上展現出“帶燥方潤,將濃遂枯”陰陽相生、相合的墨韻,字法因墨法而多變,墨法也因字法而生趣。(3)章法。即整幅作品的“布白”,講究行氣的連貫、節奏分明,最佳處能“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筆勢連綿若行云流水“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奇趣乃出的狀態。書法,是蘊含于法度之中的,師于法度,雖不能達其妙境,亦可“無意于佳乃加爾”。當然,在欣賞中,品其線條、形式,在“質”的維度中觀其書作,屬于第二層次,亦未達到妙境。
孫過庭《書譜》云:“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③
即是言在學書的不同階段,師法、性情皆有所不同,年紀越大越能得其精妙;而臨池學書,年紀越輕越有益處,學書三個階段中,每個時期都會產生重要的變化,最后使書藝達到極高境地:初學分行布局,主要求得字體平穩方正;既然掌握了平正的法則,重點就要力追形勢的險絕;如果熟練了險絕的筆法,又須重新講求平側欹正的規律。初期可說還未達到平正,中期則會險絕過頭,后期才能真正實現平正,書法藝術臻于老成階段,那么人也進入老年時期。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寓于人的境界之中的,人的氣質、性情、才學修養內含其中,“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欣賞書法,不僅是看書家技法的高低深淺,而是要在“得意忘象,得兔忘蹄”中體驗書家的精神、胸襟、文化修養,進而與書家對話,達到與書家精神相交往,使書法中人文關懷得以呈現。而賞得此層次,達到了書法欣賞的最高境界,這是一般的普通大眾所達不到的。能夠辯證、全面的欣賞一幅作品,知道作品精彩的地方,亦能在書史、書家的發展階段中提出不足,能給欣賞者帶來美的高峰體驗,會心一笑,書法作品的審美體驗也就達到了。
欣賞書法作品,是一個綜合復雜的審美體驗,需要調動欣賞者所有的感覺器官:有視覺文字、線條的動感,有聽覺章法、筆法舞動的旋律,有觸覺上對書法人文精神的體悟。既要從局部的點畫到整個作品,也要從整個作品中品讀細微心性,心作為人的生存根本,決定和支配著主體的物質生產和一切的精神活動,在書法的欣賞過程中,以心為筋骨,和合之氣充盈全身,這就使得氣必然要合乎于心;而氣來源于心,是心的物化反映。中國書法,是有著最高境界和情操的民族藝術,她用線條來描繪,借以表現書家的情感和人格,最高的書法境界,必是達到了和合一體,圓融通透氣韻生動的狀態,最高境界的審美欣賞,亦應是如此。
注釋:
①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下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頁。
②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下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頁。
③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下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頁。
J292.1
A
1672-5832(2017)10-0167-01
寧方偉、張翼,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