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莉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剪紙藝術淺談
田 莉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剪紙,是中國民間藝術一種特有的民間民俗的文化形式存在著。自東漢蔡倫獨創了造紙術,剪紙就才真實意義上的存在,在中華大地上剪紙藝術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剪紙反應了當地人民的喜怒哀樂和人們對生活情趣的體現。
民俗剪紙;裝飾
中國的剪紙藝術在文物考證和文獻的記載中,剪紙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剪紙藝術真正意義的存在適合紙的出現時同時的。蔡倫于公元105年前后發明了造紙術。漢代的造紙的發明也帶動了剪紙的發展和傳播,在這之前新石器時期就發現了剪紙藝術的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發現時是在玉片上鏤刻就是在薄片上剪刻。
中國的剪紙造型特色可以概括這樣幾個點:民俗色彩、地域的特點、自由發展、夸張變形。
2.1 民俗色彩。剪紙的題材大部分是以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生活寫照和對事物的美好愿望的寄托為主的描述,剪紙多用于節日、盛典、喜事和喪葬等場合,我們常見的還是過年貼的窗花最為常見。剪紙的內容和形式主要反映了人們的倫理、道德、心理和習俗等傳統,大部分采用了“福、祿、壽、禧、財”為表現對象,特別是廣為流傳的“五福”出自于《五經·洪范》:一福是指的‘長壽’即長命百歲;二福指的是‘富貴’即財富尊位;三福指的是‘康寧’即健康安寧;四福指的是‘好德’ 即德高望重;五福指的是‘善終’即完善的終年;這些都表現了人們向往的生活和期盼對生活的寄托和祝愿。
2.2 地域特點。不同的地方剪紙特點也不同,不同的地方剪紙體現的地區風土人情和傳統習俗也不一樣。北方的剪紙風格粗狂豪邁,南方的剪紙風格精雕細琢,構成了這兩種差別的風格。如今剪紙南北方各種流派剪紙等,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局面。
2.3 自由發展。中國的剪紙在理念、模式、方法、技巧和圖像格式方面,呈現出來的形式是各具特色的,可以說沒有統一的模式、規則和標準,者就充分的體現了,“自由發展”的格局,這樣就使剪紙的發展更具有潛力活力和發展開發的空間。
2.4 夸張變形。中國的剪紙不受現實所約束,在造型方面采用巧妙夸張變形的手法,造型裝飾感強。把生活中現實事物升華到概念的一種形態即是現實有非現實的“吉祥文化符號”是用來表達情感、寄托和希望的形式,在這其中充分的體現了人的心靈情感。中國剪紙是集工筆畫、漫畫和剪紙為一體的工藝美術。
3.1 黑龍江剪紙。黑龍江剪紙歷史悠久,在紙還沒有發明前,黑龍江地區的人們就已經在薄片上、絹巾上、金屬上、樹皮上、魚皮上、獸皮上等等用來鏤空和剪刻的方法來剪刻出各種圖紋和紋樣。
黑龍江剪紙是外來人員移民到這兒與原著民文化的融合下的產物,直到現在,黑龍江的許多地方還保留者春節貼窗花的習俗,有一些山東為主闖關東而移居的關內人,帶去自己當地的生活習俗,也把剪紙的風格逮到了黑龍江。這一部分人把當地的剪紙藝術形式和自己的剪紙風格相融合,剪出了不一樣的趣味剪紙,這種把關內剪紙紋樣文化滲透其中,才逐漸形成了異域文化,剛柔相濟、粗中帶細、陰陽兼用的獨特的黑龍江剪紙。
3.2 天津剪紙。天津市北方開埠較早的城市,剪紙出自天津鄉間有著較好的發展,原因是一是:天津這座城市是具有審美趣味的商業名城,二是受到了北京宮廷藝術文化的影響,三是與這些民間剪紙藝人的勞動和努力分不開的。剪紙藝人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博采眾長,慢慢的就形成了天津的獨特的剪紙風格。
3.3 山東剪紙。山東的民間剪紙,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到至今仍然有著豐富的剪紙工藝。膠東地區那里的女子們會常常把繡花花樣用煙熏在紙上。在膠東地區人們常會用剪紙用來裝飾窗戶,而且當地的窗子很多都是那種細長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花,當地的民間剪紙藝人運用自己多年的經驗,用這種方法將整個零件分解成一個大的紙組成,切成條狀,然后貼到窗戶上,可以組合成一幅完整的剪紙畫。剪紙還用于墻圍及頂棚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高密剪紙在山東剪紙中獨占鰲頭。高密剪紙用途廣泛,從自家房舍的門窗到室內的頂棚、家具等都可裝飾。高密剪紙的題材很廣泛,如十二生肖的剪紙表現、歷史傳說的剪紙表現、戲曲故事的剪紙表現、吉祥如意和無毒辟邪的剪紙表現等等。剪紙在線條方面比較有特點的是鋸齒紋運用的密不透風,巧奪天工的鋸齒紋像柔絲一般轉折的變化著。鋸齒的線條與直線、曲線相互之間對比產生變化,這樣的剪紙紋路,剪紙藝人們這樣表現是剪紙有很強的裝飾感。
3.4 陜西剪紙。陜西有句民謠“漢妃抱著嬰兒,在門前玩耍,熟練地剪梧桐葉,照紗窗”,可見,這一地區的剪紙文化的源遠流長。陜西剪紙的風俗渾厚、博大、深邃、純樸和善良,陜西的農民為追求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在剪紙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有著本地鮮明的地域風格。
延安的剪紙主要用以裝飾窯洞家居,新春佳節葉會家家戶戶的做剪紙,舉辦一個小型的展覽會,這些剪紙種類多樣,內容豐富,剪紙與當地的地域文化結合得很緊密,剪紙顯得古樸、典雅、俏麗。反映了中國古代悠久的生活習俗和樸素的審美觀念。
3.5 四川剪紙。四川的剪紙有兩個地區的剪紙最為出名那就是自貢剪紙和羌族剪紙這兩個地方的剪紙。
“天府之國”之美譽,是巴蜀地區文化的中心,不同于北方的剪紙“渾厚大方”,但從南方剪紙“玲瓏剔透”的也不同,但是粗中有細,細中見巧,其地方的剪紙題材也是多種多樣。
自貢的剪紙樸實無華,有動、陰、楊、清、密切相結合的手法和副色、單色、彩等形式,形成了質樸豐潤、拙中帶巧、平中有奇、雅俗共賞的獨特藝術風格。
羌族的剪紙文化藝術表現手法是點、線、面的結合方式,用刀筆、雕刻、形態、線面結合,剪紙與他們的民族服飾、圖案等,形成鮮明的對照。羌族的剪紙構圖上充實、嚴謹,給人以豐滿的美感。
民俗文化是民眾本土的原始心性的直觀展望。通過與原始文化的類比思考,民間文化制品的價值定位也就是更明朗化,民俗與藝術在這里是行為動機與結果的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民間剪紙藝術將是非常豐富藝術表現形式,在社會錯綜復雜的歲月中刻上真誠的圖畫。
[1] 王貴生.剪紙民風民俗的文化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05
[2] 張鳳琴、王雪、傅穎.中國民間剪紙技法.中國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3] 聞淑蘭、王永芬.中國剪紙技藝.金盾出版社.2013.05
[4] 尹秀風.適用民間剪紙藝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08
[5] 宋兆麟.中國傳統熏畫與剪紙.世界圖書出版.2005.12
J69
A
1672-5832(2017)10-0168-01
田莉,女,碩士研究生在讀,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