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方偉 張 翼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論書法作品中的經典與名作
寧方偉 張 翼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回歸經典,重溫經典是當代書法創變發展的根本途徑,經典的書法作品作為學書者最重要的書學資源,雖然和名作有相通的地方,但名作并非都是經典的,理清經典和名作的區別,劃分不同的書法作品,有利于學書者在當代藝術發展的語境中作出理性的判斷,選對字帖,走對路子,在書學路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典;名作;書法
“經典”,從時空觀上來理解,就是空間上能夠跨地域、跨文藝形式的、在時間上能歷久彌新而不衰,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或是藝術文化作品。在這一方面來講,經典是在歷史中存在的,它必然要經歷歲月的演變層層篩選出來,它存在的歷史屬性也就決定了經典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會產生符合新時代的含義。在書法史的發展過程中,“經典”一詞語在古代的書論中是沒有的。雖然古代書家并沒有專論何為“經典”,但是我國古代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和總結卻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面,并且自成體系的。它們論列了從上古至清末書法發展的歷史,保存了中國書法發展歷史的完整面貌,形成了“逸、神、妙、能”的書作品評方式,甚至有《二十四書品》的評價體系,涵蓋了各類的書法作品。雖然各個時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最能體現出書法精髓、具有代表性的、最完美的經典書法作品在不同的朝代中卻是一致的。
區分書法作品的經典和名作,筆者認為,應有以下幾個標準:首先,在風格上是包前孕后的;其次,在意境上是心合于氣的;最后,在形式上是自然和合的。當然,經典作品三者可以兼而有之,也可以以一方面為主,其他表現的層面相對較少,筆者將從這三個方面說明書法作品中的名作和經典之作。
在書法作品中,所謂“包前孕后”就書法作品是能融合古人的筆法、技巧而形成屬于書家自己的筆墨語言,并且這種語言是唯一的,是不可替代的;同時,又是后人學書的藍本,對后代書家有著啟蒙作用。如《石鼓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石刻書法作品,結體方整而宛通,風格渾穆而圓活,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乃是學習篆書的經典書作。
在名作中,除了一些青銅器的少字數款識、磚文、不成熟的篆書題額、部分的抄經文字以及可以識讀學習的簡牘文字可師法外,許多不知名的“名作”逐漸的退出了書法史的舞臺,古人講“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①”。起到了絕對的篩選作用。
“氣韻生動”是中國書畫藝術最高的審美準則,它是中國傳統氣動哲學思想在書畫藝術領域的具體實現,這種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道”的審美范疇必然在書法作品選擇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書法中的筆墨是書法家抒情達意的語言形式,但筆墨是以氣化生命為其構成本質的,當書家心合于氣,氣合于心時,胸中便具有了飛動之意,下筆作書,心隨筆動,自然便呈現和合之氣,“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②,自然而成。
經典的書法作品在氣韻中所體現的神采、氣息、暢達需要借助于形式的自然和合來表達出來。并非所有的用毛筆寫的字就是書法作品,書法不同于寫字的區別就在于書法要在中“自然” 講究“法度”,寓“法度”與“自然”之中。而“法度”“自然”又需要通過書法的筆墨點畫等形式語言表達出來:
在字法中,點畫之間應當對稱平衡,對比調和,主次相宜,疏密適度,多樣統一;
在筆法中,筆筆皆有出處,能中側并用,筆力遒勁、力透紙背;
在章法中,以筆勢連綿,氣脈暢通、節奏分明,筆若行云流水,在書寫的物質載體的范圍內,疏密得當使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
在墨法中,以“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為最佳,焦、濃、重、淡、清把黑白兩色無限演繹,呈現“筆法飛舞,神采奕奕③”。
經典書法作品必然是返樸之樸后的自然,其作品都會表現出一種清爽淡雅之氣,而不是造作,是最能表現宇宙萬象之氣的形象。“俯拾即是,不取諸鄰,與道俱往,著手成春。④”那么的和諧安詳,自然平淡。例如隸書摩崖《石門頌》,結字極為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實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經典代表作。再如《爨龍顏碑》,筆畫渾勁,結體跌宕恣肆,變化極為豐富,含韻于樸,寓巧于拙。在眾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獨特面貌。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謂為“雄強茂美之宗”,當代很多書家取法于此。
如《瘞鶴銘》陶弘景書,楷書摩崖,其書法意態雍容,格調高雅,堪稱逸品,是藝術性術高,影響極大的著名碑刻,在逸取上,與《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慈祥博大,微妙圓通,全用圓筆,雍容和厚,氣象渾穆。謂為“大字之祖”。雖經歷了漫長的風雨侵蝕,卻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自然和合的藝術魅力,實為不朽的書法精品。
通過一些例子的舉證,可以很清晰的理清經典的書法作品和不同時代不同書家的名作之間的區別。總體上說,秦漢篆隸的古樸、雄渾、端莊大氣;魏晉行草書藝術形式的神韻、自然和抒情精神所形成的 “二王行草書體系”;隋唐時代楷書對于法度的盡善盡美,都開啟了新的典范的時代。無論后代如何創變、似乎都是在此尋找書法的經典,即使在當代書法藝術發展空前繁榮的情況下,回歸經典,重溫經典,取法經典,仍舊是學書的王道。當然,對于書家而言,要以創作經典作品為己使命,能夠把自己立身在書法史的維度上“后之視今,亦有今之視昔”,創造時代所需要的經典書法作品,方不愧為“書法家”之稱號。
注釋:
① 豐坊:《書訣》。
② 蘇軾:《論草書》。
③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跋禊帖后》
④ 司空圖:《二十四》
[1] 陳方既等,《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M].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版。
[2] 《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
[3]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 金開誠、王岳川:《書法藝術美學》,[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版。
[5]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M]黃山書社1990年版。
[6] 黃惇等:《中國書法史》,[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
[7] 韓昌力:《氣化思想與中國書畫藝術》,[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J292.1
A
1672-5832(2017)10-0169-01
寧方偉、張翼,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