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曉曉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0)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問題研究
翟曉曉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0)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專利侵權案件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現有的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中所體現的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不盡合理。本文結合我國最新司法解釋對我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的概念、原則、范圍、計算方法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討論。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計算方法;賠償范圍
隨著科技的發展,專利技術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但因為專利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專利侵權愈發頻繁發生,基于這樣的現狀,本文結合最新的立法及司法解釋來探討我國專利侵權的損害額賠償制度。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是指只要符合專利侵權的條件,造成損害就需予以賠償。其含義如下:(1)民事主體合法的專利權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給該民事主體帶來精神損失或者財產損失的,侵權人應當對其所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2)損害賠償是民事責任的一種形式。當民事主體實施了侵權行為,并且造成實際損失的,不法侵害人就會因先行的行為產生賠償義務,若侵權人不履行義務,專利權人就有權通過訴訟強制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專利侵權的賠償范圍是依據專利權被侵害的程度確定侵權人所應承擔的責任。其包括以下兩類:第一類是以侵權人因專利侵權給權利人造成的損失計算。這類方法中的損失范圍包括五點,分別是:(1)因向市場投入粗制濫造的侵權產品使專利產品遭受排擠,迫使專利產品降價且滯銷。(2)無技術含量、且不達行業標準的侵權產品沖擊專利產品,使其信譽受到質疑。(3)為制止侵權行為,取得侵權證據的支出。(4)因訴訟所花費的費用。(5)其他相關花費。第二類是以侵權人侵犯他人專利權而所得的全部利潤作為損害賠償額。
要解決實際問題還需要明確的立法,以及司法意見。盡管我國立法和司法在技術上不斷地完善,仍不可避免地出現法律通有的弊端,即滯后性。下面就深入探討我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的特有的立法現狀。
我國現行《專利法》第六十五條詳細規定了四種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數額確定方式。方式一:以專利侵權人在專利侵權中所受到的實際損失計算。方式二:以專利侵權人在專利侵權中所獲得的利潤計算。方式三:以專利許可費用的合理倍數為參考計算。方式四:以法定的數額在一萬到一百萬之間計算。在2015年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怎題的若干規定》中第二十條中規定了上述兩種計算方式適用的細節。
在細究我國專利法和適用的相關規定,查閱全國各級法院在近年來的判決書后大多數有效判決是 “因原告沒有提供侵權證據或者提供的證據不足導致無法確定因侵權這一事實分別給專利權人和侵權人帶來的損失和利潤,也沒有提供能作為參照的專利許可費用,故本院結合案件的具體情形適用一萬到一百萬不等的法定賠償數額“。
由此可見,即使證據充分,在適用專利法六十五條第一款中規定的方式準確確定數額時仍有很大的難度,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是在法定賠償數額中從一萬到一百萬的大跨度取值范圍內法官沒有參考性的標準導致法官自由裁量權較大,司法人員很難完全平衡侵權人及權利人之間的利益。同時,過度依賴法定賠償也反映出我國司法的另一個弊端,即我國司法人員的司法技術不夠嫻熟,不能在合法的限度內靈活地適用法律。
專利侵權無法得到全面賠償的重要原因是評價和取證難以同步。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導致無法對其價值進行精準判定。因此需要有更加科學有效的評判賠償機制提高賠償合理性。另一方面,無法使用和阻止侵權人使用的損失也需要考慮。例如,被人惡意訴訟導致無法使用專利而失去市場造成的損失。因此我國可借鑒評估體系較完善的國家,構建更完整的體系制度。
在分析銷量下降的原因評估賠償時,需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此問題。現實條件下,在專利訴訟中侵權人通過舉證證明自己的損失是由于產品銷量降低,利潤減少要求侵權人賠償全部經濟損失。筆者認為,市場運行的機制是復雜的,很多情況下專利人銷量下降,利潤降低,市場縮小是很多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產品更新換代,同類產品競爭等等。甚至出現了很多產品因侵權導致銷量增加形成了極好的廣告效應,所以,在分析專利權人利潤減少的評估時應通盤考慮以上問題,盡量做到公正合理。
我國專利法規定了四種計算方法,在法定賠償中最低賠償額為一萬,而前三種計算方法都沒有規定最低賠償額。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在這方面的做法,即不論是哪一種賠償方法我們都應該確定一個底線數額。這個數額應當等于大于專利許可費。因為,通過合法途徑或者專利的使用權就需要支付相應的許可費,而侵權行為有損害他人專利權時主觀上有過錯的,就更應該提高賠償額,使專利侵權成本加大,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護專利權。
綜上所述,一方面,我們不應該把法定賠償作為侵權損害賠償的唯一適用標準,要綜合考慮,在使用合法合理的損害賠償計算方法。另一方面,因專利侵權的證據通常很難取得,因此法院不能單單因為沒專利權人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侵權人侵權而對侵權案件判決不予受理。
[1] 田園.侵權行為客觀歸責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
[2] 廖志剛.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3] 任燕.專利侵權判定中等同原則的適用及體系完善[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D923.7
A
1672-5832(2017)10-0205-01
翟曉曉(1992-),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法律碩士,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