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艾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2)
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研究
彭少艾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2)
2012年新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增設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并確定了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這是對我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重要完善。但是新刑事訴訟法中對于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的規定有點模糊,這導致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適用對象范圍太窄、能夠查詢檔案的主體和情形不明確、沒有相關的后續保障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對于完善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推進我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
我國2012年修訂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檔案的規定是允許一部分單位和個人基于辦案的需要或者基于國家的規定,可以進行查詢,但是要對查詢的內容進行保密。這種原則性的規定使得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在具體的實施中遇到了各種阻力,該制度并沒能產生它的預期效益。未成人犯罪檔案封存是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關乎未成年罪犯以后的再社會化以及再教育,關乎到未成年罪犯以后該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所以完善該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查詢主體規定的是“司法機關”和“有關機關”。其中的司法機關到底包括哪些司法機關呢?執行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等司法機關是否具有查詢資格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第二,“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這個規定的意思是司法機關如果不是為辦理案件的需要,那么司法機關也就不能查詢相關的犯罪記錄。但是“辦案需要”到底包括哪些情形,辦理民事案件或者行政案件的時候是否可以查詢呢?是否僅限于偵查、定罪、量刑而不包括執行、教育等?司法機關查詢的范圍又包括哪些呢?第三,“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此規定中的有關單位是指哪些單位,政府、部隊、學校、用人單位是否都包括在內,如果這些單位都包括的話,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制定就流于形式了。其中此款規定中的“根據國家規定”這個定義也很模糊,因為國家規定包括很多級別的國家規定,到底根據哪一級別的國家規定呢?如果各種規定之間產生了沖突又該怎樣解決呢?比如說有關公務員法律、公司法、律師法、兵役法、教育法等規定申請查詢,是否都應該通過?
新刑事訴訟法規定只有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才適用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所以那些被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不管其主觀上是故意還是過失,其犯罪記錄都是不予封存的,這個制度只是適用于少數的未成年犯,對于大部分的未成年犯而言這個制度是形同虛設的,這不符合“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而且這不利于未成年罪犯的再社會化。雖然那些被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犯這些沒有進行犯罪記錄封存的未成年人在刑罰結束之后會很難再融入這個社會,而且這個社會會對這些人有歧視的心理,這些人因此被“標簽化”了,這樣會引誘這些未成年人再犯罪,不能有效的降低犯罪率。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未成年犯在刑罰結束之后能回歸到社會,能洗心革面重新開始,最大限度的降低犯罪率。那些被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在服刑期間已經對自己的過錯進行了反思,如果在服刑期滿之后他的生活再次因為這個過錯而受到影響,那么他會對這個社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也許后來會變本加厲,這樣就違背了此制度的初衷。
第一,具體規定哪些機關需要封存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除了公檢法之外,還應該包括在辦理未成年人案件過程中一切知道未成年人犯罪情況的機關,比如管教所、學校、居委會等機關。封存的決定權由法院來行使比較合適,因為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整個案情比較熟悉,對于未成年人罪犯的各種情況比較了解,所以由法院來決定是否封存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是比較合理的。第二,應該限制查詢主體。刑事訴訟法規定查詢的情況是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可以查詢被封存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這樣的規定可能會引發查詢主體混亂,有些單位可能根據此條文而認為自己是“有關單位”,所以這個會使得有些機關和單位濫用自己的權利,從而侵犯未成年人的相關權益。為了解決此種問題,應該將查詢主體采用列舉式的規定詳細的列舉出來,明確查詢的主體。第三,應該具體規定封存的范圍。比如法院的判決書、檢察院的起訴書、執行決定等一些有關未成年犯相關信息的紙質文檔和電子檔案都需要封存。同時應該增強對法院工作人員以及查詢人員保密義務的監督,以及規定泄密之后的法律責任,明確了法律責任之后相關的工作人員就不會隨意泄露未成年人罪犯的信息了。
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275條規定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適用對象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此規定適用的范圍過于狹窄,還有很大一部分的未成年犯不適用此規定,這不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不利于他們的成長。也許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比如美國就規定所有的未成年的犯罪記錄都應當被封存,而且封存一定時間之后就應當消滅;或者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將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作為一種過渡的制度,慢慢的從“封存”到“消滅”。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被銷毀之后也就不存在犯罪記錄被泄露的問題了,而且銷毀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更有利于他們的再社會化,他們不會因此產生心理陰影。
盡管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存在諸多弊端,總的來說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是我國在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上的一大進步,但是僅僅依靠這一個制度是遠遠不夠的,如要更好的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應該要所有的程序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個單一程序都無法獨立完成使命,應該將所有程序納入一個完整體系,并建立起整體有序的運行機制,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為主,懲罰為輔”,讓誤入歧途的未成年人重新回歸社會。
[1] 姚建龍,《青少年犯罪與司法論要》[M].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2014.
[2] 陳光中,《中國司法制度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3] 于志剛,《前科消滅制度司法探索模式的批判性反思》[J].法學評論,2013.
[4] 張麗麗,《從“封存”到“消滅”——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之解讀與評價》[J].法律科學,2013.
D920.4
A
1672-5832(2017)10-0207-01
彭少艾(1996-),女,研究生,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律碩士(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