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圓
(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7)
從古希臘理性主義幸福觀發展史看當代的幸福觀
郭麗圓
(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7)
古希臘著名的理性主義哲學家們都在關注幸福的問題。蘇格拉底的美德與幸福;德謨克利特的幸福居于靈魂之中;柏拉圖的人生的真正幸福在于德性和智慧;亞里士多德的至善即幸福。雖然先哲們對于幸福的理解存有差異,但追求幸福的目標是一致的。他們主張的理性主義幸福對建構現代幸福觀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理性主義;幸福;美德
蘇格拉底、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西方理性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在思考理性問題時,崇尚人的理性力量,高揚人的道德品性,相信人類具備權衡和辨別利害關系能力。在幸福觀上,以理性主義為思想基礎,將幸福滲透于人的靈魂深處,關注人內在的精神追求,摒棄物質上的享受和滿足,強調人類的精神幸福。
作為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始終把研究道德哲學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提出了著名的“美德即知識”的命題。他的幸福觀的理論前提是:道德依賴于知識,沒有知識也就沒有德行,人只有具備有關道德的知識,才能做善事。有道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道德是一個人能否獲得幸福的必然的和基本的條件。因此只有具備公正、正直、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反之就是不幸的人。蘇氏強調知識是人獲得幸福的關鍵。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有些人卻得不到幸福,原因是他們不了解幸福的真正內涵。有些人把財產當做幸福不惜一切手段來聚斂財產,損害其他人的利益,這其實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錯誤的幸?!?。人作惡并不是出于他們自愿,而是因為他們無知,良知受到了蒙蔽,以致把“惡”誤以為“善”來行事。人一旦真正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就不會因追求物質財富而作惡,從而就能避免因犯罪而造成的不幸。
沿著“知識—道德—幸?!钡乃悸?,蘇氏告知我們:知識(理性)是追尋和擁有幸福的前提條件,道德(德行)是達到幸福的途徑,而幸福是知識和道德的最終目的。蘇氏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終生踐行著這一理想和信念,追尋著幸福并堅信自己最終獲得了幸福。
德謨克利特是以原子論而著稱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認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虛空?!比说撵`魂也是由原子構成的,這種原子是圓形的、光滑的、生動活潑的,這種原子集合時形成靈魂,分離后靈魂隨之消失。他根據唯物主義原子論的靈魂學說汲取前人在幸福問題上主張物質滿足和精神愉快并重的思想,提出幸福居于靈魂之中。
他提出幸福的標準是快樂,但并非任何快樂都是幸福,幸福是高尚的快樂。對他而言,人生的目的不應只是追求幸福,而是追求什么樣的幸福。他不否認物質生活的享受,不排斥肉體的、感官的快樂,認為感官的快樂是應該滿足的?!吧疃鵁o宴飲,就好像長途跋涉而無旅店一樣。”但是,他認為感官的快樂只是粗糙的原子劇烈運動的結果,是暫時的、甚至會帶來痛苦,只有那精致原子的柔和運動,才能給人們帶來心靈的寧靜,帶來持久的幸福。因此相對于物質的感官的快樂他更重視精神上的愉悅和寧靜。
柏拉圖繼承和發展蘇氏的幸福思想,他著名的“理念論”是其道德思想和幸福觀的理論基礎。柏拉圖的“理念”是指作為現實世界根源的永恒不變的、獨立存在的非物質的實體。柏拉圖的理念分成九個層次,“善”的理念,即“至善”,居于最高的理念層次,諸如勇敢、智慧、節制和正義等品德都在至善的統轄之下。“至善”是最高的善、普遍的善、絕對的善。追求“至善”是人生的根本目的。而人只能依靠理性能力才能認識“至善”的理念,從而達到“至善”。人的理性是高級的,而人的感性和欲望、人的肉體感官需求則是低級的。他的“理念論”影響著他的幸福觀。善良的正義的人在幸福方面極大地超出邪惡的非正義的人。
他主張快樂不等于幸福,快樂屬于感性領域,它可以是情欲,也可以是感官享受,但單純的感性快樂,如果沒有心靈、記憶、知識(理性)的參與,就不是真正的幸福。人的肉體和感官的快樂是暫時的,不值得留戀,而“至善”是永恒的,是值得我們終生追求。一個人要獲得真正的幸福,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用智慧和德性去追求美德和至善。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是一個能用理性控制情欲的人,自然也是幸福的人。
亞氏對幸福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包含著人文主義和現實主義色彩的理性主義幸福思想體系,其思想內容十分豐富。
善起初是描述荷馬時代貴族角色的述詞,被用以對貴族的品質(品德)進行描述和評價,后被逐漸擴展用以描述和評價負有一定社會職責的人的品質,當一個人具有充分履行一定社會職責而表現出來的品質時,他就是善的。亞氏在此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并以之作為探討幸福的邏輯起點。
亞氏對善的理解是多層面、多角度的。首先,他認為善是決定一切實踐的目的。“一切技術,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實踐和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所以人們說得好,萬物都是向善的。但目的的表現卻是各不相同,有時候它就是實現活動本身,有時候它是活動之外的成果。”①亞氏把生活狀態歸為三種:第一種是享樂生活,第二種是政治生活,第三種是思辨生活。對于第一種生活,亞氏認為那是一種寄生的奴性生活,這種觀點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所以他一言帶過。在第二種政治生活中,那些喜歡此類活動的人把榮耀看成是善的外在化身,以榮耀為目的,再進一步分析,榮耀背后又藏著當事者怎樣的內心需求?這種內心需求就是德性。相對于一般的享樂而言,德性似乎是很高尚的純潔的善,但亞氏從否定式的角度例證:即使是具有德性的人,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他因德性而幸福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德性是決定幸福的,但當其身處逆境或遭遇不幸的情況下,就不能說這也屬于幸福了,因此,在后一種情況下德性決定幸福是不成立的。所以,德性也并不是完善的,它不能完全決定幸福。其次,他認為善的意義和存在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用來述說是什么,如神和理智;也可用來述說性質,如各種德性;也可用來述說度量,如適度;也可以述說關系,如有用;也可以述說時間,如良機;也可以述說地點,如美宅;諸如此類。”②這些意義分屬不同領域,具有不同的原理,那么善也不等同于單一理念的共同名稱。因此善都是具體的、多種多樣的,并不存在一個普遍的、一般的善。再次,善是可以獲得的。因為善的意義廣泛,所以具有勞動實踐能力的人通過一定途徑必然能取得善,而單一的、分離的、自存的那些不能為人實行的就不能叫善。最后,亞氏對善予以了分類,有“最高的善”,其他的善以之為目的;有“自身的善”,其他的善以之為手段;有“完滿的善”,其他的善構成其部分;還有外在的善、靈魂的善、身體的善的區分等。亞氏對善的分類不是十分嚴格,某種善有可能同時具備上述的多種意義,比如幸福這種善既是最高的善,又是完滿的善、自身的善。
亞氏指出幸福是最高的善,又認為“幸福是最高的善,看來有點同義反復,因為幸福也是個抽象的字,所以還必須說明幸福到底是什么?!雹鬯麖娜说墓δ芎突顒觾煞矫鎭砬宄卣f明幸福是靈魂合乎品德的實現活動。品德是獲得幸福的前提,一個人具有優良的品德、良好的習慣,就將獲得幸福,一個人沒有優良的品德、良好的習慣那他將是最骯臟、最殘暴的人。亞氏又將品德區分為理智品德和倫理品德,理智品德是智慧、理解、明智,是推理的品德。倫理品德是慷慨、謹慎,是人的行為優良所體現的品德。理智品德具有教導、培育而生長起來,需要時間和經驗。倫理品德則出于風俗、習慣熏陶而來。
理智品德和倫理品德不是人的天賦,它們都是通過社會的教育和訓練而得到的,是在行為中形成正確選擇的習慣結果。由此亞氏在對品德分析的基礎之上,指出人的幸福不僅在于擁有品德,更重要在于品德的實現,即幸福就要區分擁有品德和使用品德?!叭绻粨碛卸蝗ナ褂?,就像睡著的人一樣是不會產生好的結果的,只有在活動中才能產生好的結果,正如在運動會中,桂冠并不授予貌美的人、健壯的人,而是授予參加競技的人(因為勝利就在他們之中),只有行為高尚的人才有幸福的生活?!币蚨鴣喪险J為幸福既不是神賜予的也不是來自機遇,更不是坐享其成的,而是通過學習和實踐得來的。幸福的生活在于辛勤工作,不在于消遣,它只能在合乎倫理品德的現實活動之中。任何一個沒有喪失品德能力的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都可以得到幸福,通過努力得到的幸福比通過機遇得到的好。
亞氏認為幸福是靈魂合乎品德的實現活動。品德分為理智品德和倫理品德兩種,而理智品德高于倫理品德,理智品德是最完滿的品德。因此,亞氏最終把人的幸福歸于理智品德之實現活動,合乎理智品德的實現活動是強大的、持久的、快樂的,也是真正意義的自足,是最高的幸福。合乎倫理品德的活動只是次一等的幸福。而理智的品德是通過沉思活動、思辨活動而形成的。因此,思辨活動是最高的幸福。
亞氏認為人天生是政治人物,個人離不開城邦,一旦離開城邦,便不能獨立自足地生活。一個孤獨的人不可能自我完善,只有在城邦國家即社會中才能達到自我完善。因此個人的幸福只有在處于和諧、有序的、健康發展的城邦中才有可能實現,反之個人的幸福得不到保障。個人的真正幸福不僅表現在使自己處于良好的狀態之中,而且表現在使他所在的集體處于良好的狀態之中。亞氏認為城邦是由個人、家庭組成的整體,整體先于部分,因此城邦先于家庭和個人,群體高于個人,城邦的善高于個人的善,城邦的善比個人的善更為重要更有權威?!皞€人的善和城邦的善即使是相同的,但是獲得和保持城邦的善顯然比個人的善更大更完滿。一個人獲得善是有價值的,但為了民族和城邦獲得善,更加光榮,更加神圣?!彼詡€人幸福離不開城邦幸福,而且認為城邦幸福高于個人的幸福。同時幸福的實現需要外在的善如城邦、財富、權力、名譽和內在的善如德性和智慧作保障。外在的善是有限度的, 超出限度對擁有者有害或無用,一個人具有多大的幸福是與他具有多大的德性和智慧相呼應的。外在的善往往憑借偶然的機會, 內在的善如正義、節制則不能憑借機會。
古希臘時期的幸福觀是人類對于自身幸福探索的全面展開,蘇格拉底、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在理論上都追求理性的幸福,是理性主義幸福觀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主張的理性幸福觀對后世追求幸福者產生重大影響。
幸福是一個過程,是人們在生活中尋找追求幸福中所體會到的細節快樂,是人們達到成功終點后體會到的欣喜與愉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抑惡揚善,抓住生活中好的機遇,排除消極因素,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幸福。
當今的幸福與眾多因素相關,比如快樂、健康、有德性、有善行、有信仰等,在眾多因素中,心態才是決定一個人幸福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當代人們所追求的幸福以健康、快樂、和諧為基礎,以德行、善行、和睦相處為外在表現,以擁有良好心態為關鍵因素。
人們為了幸福而不斷地奮斗和努力。有的人認為自己即使在充滿壓力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依然享受著那份來之不易的幸福;有的人,卻在抱怨自己的無助與無奈,感受不到幸福的氣息;還有的人即使是在幸福的生活中,也感受不到幸福。試想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或者家庭環境不和諧;另一方面就是由于他們的缺少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孔子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過自己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因為他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和符合自身客觀條件的正確追求,正是積極樂觀的心態使他不斷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幸福??梢姡膽B是幸福與否的關鍵因素。在每天的生活中,人們應該學會調節自己,不斷經營自己,體會動態快樂,并且不要忘記靜態快樂。除此之外,人們還要自覺提高自己的德行,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與素質,在完善自己的同時,也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升華。
因而,將視線回歸到古希臘理性主義幸福觀,用先哲的德性倫理來匡正現代價值與精神迷失、片面追求個人快樂、以滿足感官快樂為幸福的功利主義倫理觀、感覺快樂主義倫理觀,建構正確的現代幸福觀,批判和繼承古希臘理性主義幸福觀是非常有益的。在當代的社會形勢下,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和諧,當代的幸福需要人們用心去體會,只有這樣,人們才能通過心與心之間的交流感受到的生活中的點滴幸福。
注釋:
①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版,P1
②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版,P9
③ 汪子嵩、范明生、陳村富、姚介厚:《希臘哲學史》第3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P2003.
[1] 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 汪子嵩、范明生、陳村富、姚介厚:《希臘哲學史》第3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3]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B821
A
1672-5832(2017)10-0270-02
郭麗圓(1986—),女,壯族,廣西靖西人,哲學碩士,研究方向:西方倫理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