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昊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358)
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模型
陳 昊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358)
人類具有發展可塑性的觀點早已被廣泛認可。實際上,個體身處相同環境而有不同發展結果涉及發展可塑性的個體差異問題。所謂個體間發展可塑性的差異,是指不同的個體對于自身生活經驗及環境的敏感性存在差異而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個體的發展可塑性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目前,發展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基因和環境共同塑造了個體的行為,并提出了不同類型的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模型。
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素質壓力模型;不同易感模型;優勢反應敏感模型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伴隨著行為遺傳學的興起,遺傳與環境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問題再次引起心理學研究者的關注。近十年來分子遺傳學技術的發展,則使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探究成為可能,并日益發展成為心理學領域的前沿和熱點研究問題之一。時至今日,主導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研究的理論模型主要包括素質壓力模型、不同易感性模型和優勢敏感性模型三種。
羅森塔爾首次使用素質壓力理論來解釋精神分裂癥的病因。素質壓力模型的觀點是,一些個體由于自身具有的“脆弱性”而對環境中的壓力事件更易感,還有一些彈性個體由于缺乏這些脆弱性因素而不易受到不利環境的影響。素質-壓力模型主要關注的是消極環境對脆弱性個體的不利影響,并未說明個體對積極環境的反應差異問題,實際上該模型暗含著彈性個體和脆弱性個體對積極環境或非逆境環境的影響沒有差異。
然而,有證據表明某些個體在消極環境和積極環境中都具有發展可塑性,而這種情形并不符合素質-壓力模型的假定。
不同易感性模型由貝斯基基于進化論的思想 提出。該模型認為,由于某遺傳特征或者基因的影響,那些容易受到消極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心理或行為問題的個體,也容易受到積極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優秀或良好。即同一遺傳特征或基因型同時具有使個體變得更好或者更壞的效應。
不同易感模型看起來比素質易感模型更為全面,但這是否就是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全部模式呢?普魯埃斯和貝斯基發現盡管上述兩個模型都能解釋一些現象,但這兩塊拼圖并不能拼出完整的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模式。
普魯埃斯和貝斯基進一步提出了優勢敏感性模型: 在有利環境下,一些個體對該環境更敏感,做出更多積極的回應,即某些個體更容易受積極環境因素影響而表現良好的傾向,而那些對積極環境因素反應不敏感的傾向則被稱為優勢阻抗性。
(1)相同:三種模型都主張個體對環境的反應性存在差別,有些個體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個體則對環境影響不敏感。
(2)差異:三種模型考察的環境因素范圍不同。素質-壓力模型認為攜帶“風險”等位基因的個體更容易受消極環境條件的影響而表現出更多的心理或行為問題,但該模型忽視了積極環境的影響;優勢反應敏感性模型則主張在積極環境條件下攜帶某基因型的個體比其他個體表現出更少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或者發展更為良好,但不關注消極環境因素的作用;不同易感性模型則同時關注不同性質環境因素的影響,認為那些攜帶“可塑性”等位基因的個體在消極環境條件下表現出更多問題的個體,且在積極環境條件下會表現出更少的問題或者發展更為良好。
當前,關于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影響個體發展的問題正引起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盡管現有理論模型及實證研究為我們理解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對個體發展可塑性的影響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但現有研究還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
第一,缺乏支持各模型的強有力的研究證據。例如,雖然有一些支持優勢敏感模型的實證研究,但總體而言,支持該模型的研究證據還比較弱。根據優勢敏感模型的假設,優勢敏感個體更容易從積極環境中獲益,而對消極環境不敏感(正是這一點使其區別于差別易感模型)那么在一項驗證該模型的研究中,就需要同時測量攜帶某種基因的個體在積極及消極環境下的發展結果。只有當這些個體在積極環境下有更好的發展而在消極環境下沒有不好的發展結果時,才能夠支持優勢敏感模型,否則有可能實際上支持的是差別易感模型(在積極環境下發展更好,在消極環境下發展更差)。但遺憾的是,現有看起來支持優勢敏感模型的研究并沒有同時測量不利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因而實際上無法堅定地表明是支持優勢敏感模型還是差別易感模型。因此,在后續的研究當中,應當在同一研究中既測量消極環境,又測量積極環境;既考察積極的發展結果,也考察消極的發展結果。
第二,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機制仍然不清楚。盡管現有理論模型及實證研究表明基因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從而對個體的心理或社會功能產生影響,但如何交互或具體的機制是什么還不清楚。當前,有研究嘗試借助影像學技術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揭示其機制。
第三,多個基因結合的研究仍然缺乏。綜觀現有研究,多數研究探討的是環境因素與單個基因的交互作用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但考察多個可塑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對個體發展的影響的研究還很少,而探討多個可塑基因在積極環境中的累積積極效應的研究更少。因此,未來急需更多揭示累積可塑性基因作用的研究。
第四,現有大多數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研究均為相關研究。貝斯基等人認為,如果個體由于自己的基因結構喚起了某種教養方式,那么教養環境就取決于孩子的基因,這就阻止了在相同環境下對不同易感性的考察。另外,在相關研究設計中,容易將基因與環境因素的相關關系錯誤解讀為兩者的交互作用。因此,未來需要更多的實驗研究和干預研究以更好地揭示基因與環境的關系問題。
[1] 王美萍.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理論模型及其檢驗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 2015, 23(10):1852-1858.
[2] 張衛, 甄霜菊.發展可塑性的個體差異——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06-111.
[3] Ellis B J, Boyce W T, 貝斯基 J, et al.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An evolutionary-neurodevelopmental theory.[J].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 2011, 23(1):7.
R181
A
1672-5832(2017)10-0281-01
陳昊(1992—),男,漢族,山東淄博人,心理學碩士,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