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笑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358)
創造力本質淺析
韓 笑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358)
創造力本質的揭示,是創造力研究能否向多面和縱深發展的關鍵。本文從誰能夠創造,創造的標準以及創造力的結構三個角度對創造力的本質進行了探討。
創造力;發散思維;創造性潛能
由于創造力問題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幾乎世界各國都先后開始重視和開展創造力向題的研究。然而,由于創造力向題自身的復雜性,雖然人們在這一問題上積累了相當多的資料,但在本質上離真正揭示創造力的本質似乎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究竟什么是創造力?創造力的標準是什么?創造力的結構如何等問題,都遠未獲得完滿的解答。
關于創造力的定義和內涵,不同的研究者存在很大的分歧。首當其沖的一個問題是,“我能夠創造嗎?”很多人認為,創造是科學家、藝術家、社會學家等偉人的專利,普通人并不具備創造的能力。持這種觀點的人通常會認為,創造是提供人類社會以前不曾存在過且具有社會意義的產物和活動。因此,只有當一個人做出了具有社會價值,并且不同于前人的成就時,才可稱得上具有創造力(金盛華,1992)。所以,創造力是少數人才具有的心理品質,平凡的我是不能創造的。另一種與之相對立的觀點則認為,創造的獨創性標準是創造者自己,不必上升到社會的高度。一個人產生了對于自己來說是前所未有的任何新異的觀念、行動及其產物,都是創造力的標志(金盛華,1992)。創造可以分為不同層次,即從微創造到生活中的創造力,再到專業領域中的創造,最終達到杰出創造力。個人的創造是一種“類創造”,上升到社會高度的創造則是一種“真創造”。對于我們個人來說,總是先發生“類創造”,再有“真創造”。
創造力可以是創造性產品的產生能力,也可以是產生創造性觀念的能力。任何領域、任何層次的創造,都是以創造性觀念的產生為基礎的,本質上都是創造性觀念的形式化。沒有創造性觀念的產生,便談不上創造,談不上創造力。顯然,所謂創造力,實質上就是產生創造性觀念的能力(金盛華,1992)。然而,所謂的創造性觀念,更多時候意味著一種創造性潛能。每個人都有創造性潛能,當以創造性潛能作為創造力的標準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創造。
早期單因素觀點認為,創造力是由發散思維單一因素構成的,創造力即發散思維能力。吉爾福特(1959)認為,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操作方式,而創造力是發散思維的功能。因此,發散思維的能力,即從已知信息向各種不同方向、不同范圍產生大量變化的、獨特的新信息的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創造力的高低(金盛華,1992)。另外一種多因素觀點則認為,創造力是由多種心理能力構成的,甚至包括個性或人格“能力”因素,創造力是綜合心理能力的表現。長久致力于創造力問題研究的戴維斯認為,流暢、變通和獨創思維的能力遠非創造力的全部構成,創造力的成分還包括各種認知能力乃至個性“能力”(金盛華,1992)。
但是,創造力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很難僅依靠某種單一的概念框架獲得解釋,而應將創造力看作是一種認知、人格和社會層面多因素的整合體(金盛華,1992)。個體的個性特點是創造力構成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如思維風格、動機,性格等。同時,創造離不開有關的知識和技能,一是有關領域的知識;二是創造的知識與技能,如發現問題、定義問題、發散性思考等技能。創造也離不開適宜創造的情境及大社會背景的傾向、評價與獎勵等因素。總之,創造不僅需要創造性觀念的產生能力,還需要有將創造性觀念轉化為實現創造產品的有關知識、技能、保證創造活動以順利進行和完成的一般智力背景、個性特質以及適宜的社會環境條件。因此,我們在對創造力進行培養時,不僅需要關注個體的發展,也需要關注個體所處社會的文化、制度建設。
[1] 金盛華.論創造力的本質和測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1):68-75.
G652
A
1672-5832(2017)10-0283-01
韓笑(1992—),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心理學碩士,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研究方向:創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