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崗
中國式摔跤“摔向低谷”的成因分析與發展策略分析
陳 崗
針對中國式摔跤走向低谷進行分析,提出新時期下的發展策略。中國式摔跤之所以逐漸走向沒落,主要是因為缺乏繼承人,加之市場發展空間較小,缺乏持續發展動力,進而使得中國式摔跤逐漸的摔向低谷。基于中國式摔跤發展現存問題,需要加快繼承人的培養,積極的開拓市場,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
中國式摔跤 摔向低谷 成因分析 發展策略
中國式摔跤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內涵,有著較強的挖掘價值。中國式摔跤的發展,要制定科學的發展道路,加強項目推廣力度,力求將中國式摔跤加入到奧運大家庭中。中國式摔跤代表著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積極的推廣中國式摔跤項目,能夠起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
就中國式摔跤的功能來說,學習中國式摔跤,可以起到強身健體與防身自衛的作用,是公安、武警訓練的必備科目,若能夠推廣到中學與高等院校,對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與應對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就市場角度來說,中國式摔跤具有表演性,能夠給觀眾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受,使得觀眾感受到藝術與精神上的愉悅。除此之外,中國式摔跤代表著民族文化,而且流派眾多,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中國式摔跤項目具有深厚的歷史,但是缺乏理論研究,利用的是示范圖,作為教學材料,采取口傳身教的方式,使得中國式摔跤理論研究處于滯后局面。除此之外,中國式摔跤屬于小眾項目,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尚未發展為大眾運動項目,加之推廣不到位,社會認可度低。總的來說,主要是因為缺乏理論基礎,制約了中國式摔跤的發展[1]。
從中國式摔跤發展歷史進行分析,此稱謂是為了能夠和外來摔跤項目區分開,將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統稱為國際式摔跤,把本土摔跤稱為中國式摔跤。從文化保護角度來說,此方式能夠起到繼承與保護本土摔跤文化的作用,但從推廣角度來說,阻礙著中國式摔跤的順利推廣,尤其是在國際上推廣受到極大的阻礙[2]。
自1995年《奧運爭光計劃綱要》的發布,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指明了具體方向。此發展戰略的實施,給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但對非奧運項目的不利影響也比較大。在奧運爭光計劃實施前,中國式摔跤有著較為深厚的群眾基礎,具有完善的訓練設施。計劃實施后,使得運動群體不斷縮減,社會認同度角度。現階段,中國式摔跤項目發展遭遇慘境,急需振興與發展。
就中國式摔跤發展實際情況,在新形勢下大力發展中國式摔跤,需要主管部門的支持,協會主導,積極調動群眾參與。周進強提出發展中國式摔跤,首先要延續改革之路,朝向社會化與產業化方向發展,其次要充分發揮協會作用,采取民主管理與決策的方式,團結各方力量,實現共同發展,最后要堅持規范化管理。基于此發展方向,中國式摔跤發展落實到實際,需要加快品牌化建設,將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同中國式摔跤品牌化發展相互結合,以更好的推動中國式摔跤的發展。
中國式摔跤之所以面臨發展的尷尬境地,缺乏繼承人是主要內容,對此需要充分的發揮教育資源的力量,相關主管部門要加強與教育部門的合作,提出有效的實施方案。將中國式摔跤項目,作為體育教學內容,需要教學資源的支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是加大中國式摔跤推廣力度所面臨的問題,需要協同各方,共同做好落實。可以將高校作為重點的教學環境,因為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可以按照學生的喜好,來選擇學習項目,同時教學時間靈活且充足,為中國式摔跤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能夠逐步的推廣教學項目。除此之外,高校開展中國式摔跤教學,可以充分的發揮俱樂部的作用,成立中國式摔跤俱樂部,加大教學設施建設,為中國式摔跤教學的開展,提供基礎支撐。重點北方區域高校部署中國式摔跤項目教學,因為可以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比如內蒙古、遼寧、山東等。現階段內蒙古地區始終將摔跤作為運動項目,已經成為了民族文化的象征,這可以為中國式摔跤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中國式摔跤協會要積極的組織比賽活動,開展中國式摔跤錦標賽,借助多方力量,加大推廣宣傳力度,以增強關注度。
中國式摔跤是在1993年退出全運會的,在后期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困境,多在民間交流傳承。現階段,國家加大對中國式摔跤項目的重視與支持,中國式摔跤再度成為職業化賽事,但給中國式摔跤的發展提出了挑戰,摔跤人士越來越少,而且專業技能水平不斷下降。針對此問題,若想發展中國式摔跤,要充分的發揮民間俱樂部與民間跤館的作用,加強中國式摔跤運動員培養,提高運動員的專業水平。
中國式摔跤走向低谷,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國式摔跤社會認同度較低,專業技能水平不斷地降低。為了能夠推動中國式摔跤的發展,需要加強品牌化建設,較強中國式摔跤教學,協同各方力量,促進中國式摔跤的發展。
[1]何麗紅,劉連發.中國式摔跤“摔向低谷”的成因分析與發展策略[J].體育與科學,2011(01):98~101,107.
[2]陳曉麗,漆桐林.中國式摔跤在高校的發展現狀與分析[J].科技信息,2012(32):459.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