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丹
論鄧小平的以人為本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彭 丹
“以人為本”思想是一種尊重人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鄧小平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過“以人為本”的概念,但是他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時時刻刻考慮著人,涉及到人,圍繞著你,形成了內容全面、體系科學完整的以人為本思想,對于我們當今時代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反腐倡廉建設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鄧小平 以人為本 思想 現代價值
1943年1月,在關于《五年對敵斗爭的概略總結》報告中,鄧小平把自己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比作了不可分離的母子血緣關系。
在革命戰爭年代,在極其困難和險惡的環境下,人民為我們的黨和軍隊提供了物質生活的保障,為我們的黨注入了新鮮血液,壯大了我們的革命隊伍。人民養育了我們,我們也要維護人民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擁護,革命才能取得勝利。經驗尤其證明:只有真正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和敵人斗爭,才能得到群眾的愛戴。因此,鄧小平總是深深扎根群眾,處處為人民利益打算,與人民同甘共苦。鄧小平要求全體黨員干部要保護人民的利益,一切為人民的利益著想,共產黨所擔負和所要完成的全部任務,最終都是為人民謀利益,為人民謀幸福。
宏觀上,鄧小平認為人民群眾是促進歷史向前發展的動力。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指出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而不是由哪一個個人或者少數人創造的;人民是靠自身的力量解放自己、發展自己,根本不存在“救世主”,鄧小平的這些觀點和見解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從側面體現了他的“以人為本”思想。
微觀上,他鼓勵人民群眾要敢于在實踐中創造新事物,總結新經驗,充分體現了他“以人為本”的思想。改革開放中的許多新觀點,都是由人民群眾在摸索中總結出來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絕非個人創造。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由農民發明的,最終經過提煉成為了全國農村改革的指導。
鄧小平實行的改革是在人民的客觀需要和人民有了主觀上的要求的情況下搞起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開始了全面的改革,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歷史地位和意義并不亞于第一次革命。
改革開放之所以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就是因為一切都按照人民的愿望來做,人民希望做什么就改什么。比如,農村改革、經濟改革、科教改革、金融改革、價格改革、政府機構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對外開放都滿足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改革開放究竟好不好,不是由個別人說了算,也不是由一部分人說了算,不能以個人的好惡或某些理論家的看法為準繩,必須聽絕大多數人的聲音,要看人民喜歡不喜歡、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說它好,才算是真好。“事實證明,改革是正確的,很見效。
黨的歷史經驗證明,對于那些正確的,符合人民切身利益,并且是人民群眾自己堅決擁護的路線,因為它符合歷史潮流,反映人民心聲,所以永遠站得住。
“路子”是一個帶有方向性的問題。方向對了,人民就會去擁護,我們現在走的這條道路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民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雖然人民不是路線的決策者,但是,他們是檢驗者,是路線成與敗的關鍵所在。決策者制定或提出的路線對不對,只有拿到人民中才能得到檢驗。鄧小平總是把人民是不是得到實惠、是不是符合人民利益、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意不滿意、心情平靜不平靜等作為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總之,一切由人民說了算。
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先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改善人民的精神面貌。努力發展生產力,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既是鄧小平歷史唯物主義觀的突出表現,也是他確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最高價值取向。這種唯物史觀和價值觀,使他贏得了人民,成為了他戰勝一切的力量源泉。
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人民是蒼天大地,代表人民掌了權的干部,只能把權力用于報答人民。平息動亂之后,鄧小平認為,我們要在反腐敗問題上向人民做出交代,這是因為,“公生明,廉生威”。執政黨和當權者,只有清廉安若,潔身自好,做到不貪不沾,不以權謀私,才能取信于民。濫用權力,搞權錢交易,必然走向腐敗,被人民所拋棄。
在當前階段,共產黨執政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能不能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共產黨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為此,其一,根據鄧小平提出的“人是目的”的思想,共產黨在執政的過程中,應該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想人民所想。其二,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無論什么工作最終都是依靠人來完成的,因此,做好人的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條件,共產黨在執政的過程中應樹立“人是關鍵”的思想。其三,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此,黨在執政的過程中,應樹立“人是主體”的思想,樹立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這對于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強調,當前我國反腐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因此,反腐斗爭必須作為一項艱巨任務常抓不懈。鄧小平以人為本的思想中關于“人民要求反腐敗,我們當然接受”的論述對于我們現階段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反腐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雷厲風行抓大案、要案,必須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依靠人民的力量;治腐不能搞一陣風,不能只靠口頭上講,要切實去做,并長期地抓下去;搞廉政建設既要從高級干部做起,基層政權組織也要搞好等等。鄧小平的這些思想為我們國家目前正確地開展反腐敗斗爭指明了方向,從而使反腐敗斗爭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鄧小平的“人民是路線的擁護者”思想揭示了人民是辨別領導的客觀標準,是群眾路線得以貫徹的關鍵所在。在現階段,領導要得到人民群眾的承認和擁護,就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與他們真正打成一片,同他們交朋友;樹立為人民、為百姓辦事的積極的工作態度,勤勤懇懇地干事;不怕麻煩,耐心說服,講清道理;還要在群眾中以身作則,成為群眾的模范;在群眾面前謙虛謹慎,艱苦樸素,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等。這樣做,才算是好的領導,才是群眾路線的真正貫徹和落實。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歸根結底要體現在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鄧小平在闡述社會主義的本質時指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前提,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現代化的過程與手段,達到共同富裕是現代化建設的最終目標。他把生產力的標準貫徹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追求,認為社會主義是富裕而不是貧窮,只有共同富裕,防止和避免兩極分化、平均主義,最終才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只有人民物質文化需要得到了滿足,在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切身實惠,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終實現打下堅實的物質和群眾基礎。
[1]趙志勛.鄧小平人本思想的時代價值分析[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22(3).
[2]位雪燕.鄧小平人本思想的基本特色[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13,14(4).
[3]宋香麗.論鄧小平的人本思想[J].中國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4(3).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彭丹,安徽宣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