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李耀暉
犯罪記錄查詢制度構建模式比較研究
李 濤 李耀暉
犯罪記錄查詢制度具有法律和信息技術的雙重特性,因此在建構和完善我國犯罪記錄查詢制度時既要考慮其法律功能的配置和實現,也要考量模式的合理選擇。對域外相關國家的犯罪記錄查詢制度建設的相關經驗進行梳理研究,有利于合理設置我國犯罪記錄查詢制度。
犯罪記錄 查詢制度 查詢模式 制度構建
當今世界各國的法律都對犯罪記錄查詢制度有著不同的規定和架構,而相應的,在不同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法律體系下,域外不少國家針對自身司法情況和社會現實,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犯罪記錄查詢制度,有不一樣的模式和側重點。對域外有益經驗的合理借鑒有助于我國犯罪記錄查詢制度的合理建構。
美國對犯罪記錄的查詢始終保持著持開放態度,也就是常被人們說起的自由開放模式。1996年5月17日頒布的“梅根法案”(Mega’s Law)其有這樣一條文書:有正式檔案記錄的犯人資料應當放到因特網上,以便取讀。在刑滿釋放后,這些檔案記錄也要備份留存。
梅根法一經頒布就引起了很多學者和普通民眾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樣將犯罪信息記錄保存并公布在互聯網上是對公民個人隱私權的極大傷害,在刑滿釋放后犯人作為一個普通的美國公民理應享受到國家法律所給予他的應有保護,其中就包括最為重要的公民隱私權。但更多的人卻認為,出于對犯罪的不可預測性以及自身安全的考慮,將犯罪信息公開到網上以供查詢是一項十分必要的措施,因此,盡管從一開始就反對聲不斷,但是仍然有許多州將其付諸實施。
美國法典認為,犯罪記錄就是由司法機關收集的犯罪人員信息記錄。其中包括個人逮捕、起訴、正式的指控、判決等。對于犯罪記錄制度的查詢方式,美國始終保持著開放的態度。越來越多的州政府都身體力行的將開放模式融入記錄查詢系統中,旨在于使公民都可以方便的查到自己想查的記錄。
首先,犯罪記錄來源多樣。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還未構建全國性的完善的犯罪記錄系統。以各州為單位收集、記錄、存儲犯罪記錄,這就容易導致全國范圍內的信息“閉塞”,不能夠在司法機制內有效的流傳。1967年,在一個核心報告《自由社會中的犯罪挑戰》出現后得以改變。這種聯合共享機制充分展現了警察、法院、檢察與監獄系統之間的合作與協作,能夠較為方便的獲取信息。美國法庭的庭審記錄都是公開的,民眾可以隨時查看,拷貝這些記錄的副本。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民眾現在可以直接通過網絡搜索到想要的文件信息。犯罪信息種類的不斷增加,可以提高匹配幾率。一方面,這是對數據庫資源的大大擴充,有利于工作人員在檢索時快速獲得需要的資料;相對來說,犯罪人員在刑滿釋放后,犯罪記錄的公開會壓縮他們的的生存空間,不利于他們后續的生活。
在美國的相關法規規定中,重大案件的審判執行過程都要留有記錄,由信息庫進行存儲。但隨著微小案件和未成年人案件數量的增加,更多的人將注意力放到了他們這里,要求將這些記錄同樣錄入到信息庫中如果將這些提議付諸實踐,犯罪記錄信息庫的數據量將得到大大的擴充,起到了預防犯罪的效果。自動開放模式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加強社會的自我保護能力。
在英、德、法三國,查詢主體需要通過某些必要的程序步驟并且符合特定的要求,才能獲得他們想要的信息記錄。在許可開放模式下,獲取記錄的主體范疇、信息量明顯不如自動開放模式來的寬泛。查詢方式上,兩種模式的要求也存在著區別。
1、英國和德國:“本人和特定單位申請查詢”模式
刑事記錄科存儲的文檔信息,是英國公民查詢犯罪記錄信息的主要數據來源。它是英國政府設立的行政部門,主要工作是向已經在此部門報備過的用人單位、志愿組織等民間機構提供犯罪記錄信息。英國刑事紀錄科公開犯罪記錄的初衷是不想讓自然人遭受犯罪的傷害,這個初衷有不斷壯大的趨勢。
2002年以前,只有相關的法定部門和特殊群體才能接觸到犯罪記錄信息。2002年以來,犯罪記錄的查詢有了明顯的改變。用人單位在確定了求職者的真實身份后,如果求職單位已經在記錄科登記過,應聘者可以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向記錄科要求調取自己的罪行清單,紀錄科會給出一份詳盡的、列出了有效或已經失效的裁決的文書。隨后,記錄科不斷增強披露犯罪記錄清單的數據范圍,清單在搜索信息時,不僅會從英國國家警務網中檢索查詢,還會檢索地方警方留存的資源。拿到相對應的清單后,用人單位應該自覺履行保密義務,看完清單信息后,用人單位應該確保這些信息是被安全的使用并且密封保存的。沒有做到上述任何一點,都可能導致信息的接收主體承擔刑事責任。
在德國,民眾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途徑來查詢犯罪信息,第一,當事人自己申請查詢自己的犯罪記錄。只要公民年滿14周歲,同時想了解自己的信息,就都可以向登記相關部門遞交申請,申請結果由相關部門直接交予申請人。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德國只能由個人查詢本身的犯罪記錄,第三方無權向相關部門提出查詢他人犯罪信息的申請。單位申請查詢的。有說明提交此次申請的目的原因的義務且確保查詢到的信息僅用于該目的。其他單位查詢犯罪記錄要遵循較為嚴苛的條件,它們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限制性答復之日”之前向犯罪記錄保管機關提出查詢申請。
2、法國:“本人和特定單位申請查詢+主動提供”模式
法國的“主動提供”主動在于,司法部門會依據自身的職權向第三方提供犯罪記錄。這些記錄采用了數字化的管理方式并交由司法部門管轄;普通民眾仍舊可以通過申請獲取他們所要知曉的信息。和英國一樣,要獲取這些信息,需要通過某些必要的程序步驟并且符合特定的要求。
根據法國的相關規定,達到以下任意一點要求,犯罪信息管理部門就能主動提供信息:(1)會改變某些人的入伍服兵役的條件;(2)會剝奪某些人的選舉資格以及影響公職的擔任,不滿足上述情形的,管理部門不得主動向其提供信息??梢钥闯?,犯罪信息管理部門依職權提供記錄信息時,必須篩選清楚,犯罪的性質和對象是否符合法定條件。
在兩種相異的行為模式之間,不難看出,不同國家選擇的不同的模式主要在于側重維護的利益大相徑庭。在美國,犯罪人員的信息幾乎沒有隱私性可言,只要公民需要,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查詢別人的犯罪記錄。由于非法移民者的數據、暴力團伙和恐怖組織的信息、被封存的檔案信息的不斷匯集,很容易造成非犯罪信息的泄密,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
英國在用人單位不濫用信息記錄的前提下為用人單位提供了犯罪信息,在他們招聘人員時給予了可靠的信息參考,此種方法可以很好的平衡社會公眾和犯罪罪人員之間的關系。法、德兩國選擇了與英國相類似的方法。對比可知,自動開放模式更加關注維護的是社會公共的利益,而許可開放模式則側重在保護違法犯罪人員的個人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兩種模式目前都不能完全自主地解決犯罪人員的重新回歸社會這一難題。美國所實行的自動開放式制度反而提升了犯罪率,犯罪率居高不下,竭力維護的公共利益是受到損害的一方。
雖然美國和英國、法國、德國所采用的查詢模式不盡相同,但均設置了成年人犯罪記錄保留期限規則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查詢限制規則。
期限規則主要是想壓縮公眾查詢犯輕罪的人員的檔案信息的時間范圍??陀^來講,這一規則能夠凸顯出查詢制度的最初意義。
在美國這個可以任意獲取犯罪記信息的國度,都不能確保每個人都可以在完整意義上得到他人的犯罪記錄。各州法律對犯罪記錄的登記期限都有相關規定。對能夠獲取的犯罪信息的范圍在不斷地進行修改,想幫助前科人員更加順利的融入社會。
根據英國法律的規定,期刑為兩年半以下刑罰的人員可享受“判決失效期限”這一規定,除非用人單位硬性要求,面試人員在被問及有無懲戒情況時,可以回答沒有。
法國的法律則是設立了復權規定,在一定時間后,可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將犯罪記錄從犯罪信息中撤銷。①
德國的期限問題可以兩步走,(1)限制答復的時間限制;(2)消除犯罪記錄的時間限制。比如:根據刑法的輕重程度,成年人的答復時間和消除記錄時間都可分為兩個等級,在這兩個時間范圍之內,當事人若已服刑完畢且沒有實施新的犯罪,那么他的犯罪記錄就會被清除。
世界各國犯罪記錄都有對未成年人例外規則的規定。在美國歷史上,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與成年人犯罪記錄向來是分開管理存儲的,即使擁有再多的查詢權限、再多的方法,也不可能輕而易舉地獲取未成年人的犯罪信息記錄。直到現在,美國的犯罪信息中心數據庫存入的也僅僅是嚴重的違反法律的未成年人的信息。而在英國,任何人在未滿16周歲時都無需向刑事紀錄科申請犯罪記錄清單。他人無權申請查看十六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的記錄信息。 法國的犯罪登記卡統一記錄了所有人的犯罪信息,但是仍然較為周密得對未成年人的個人犯罪信息進行了保護。
德國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降低獲知未成年人犯罪信息的可能性。第一,若裁決內容僅僅是教育措施方面的,就無需記入到記錄信息中;第二,在遞交申請時,若能證明此項裁決的公開會給自己帶來不良的后續影響,可在申請中提出不將這一行為不記入判決;第三,對限制答復的時間和消除犯罪記錄的時間也有特別規定。
犯罪記錄查詢制度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司法制度,它結合現代數字計算,將犯罪信息查詢過程中的一系列程序數字化、規范化,系統地規定了犯罪記錄信息提供、服務和查詢的有關規則。我國雖然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與世界其他國家先進的制度相比仍然存在著差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必須吸取世界各國的成熟立法在構建犯罪記錄查詢制度方面的長足經驗,結合自身國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的刑法法律體系在世界刑法建設發展道路上長盛不衰。
注釋:
①《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七百八十六條:“復權申請,對判處重罪刑法的人,只能在五年5年期限之日后提出;對判處輕罪刑法的人,只能在3年期限之后提出,對判處違警罪的人,只能在1年期限之后提出。”
[1]馮軍.比較刑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高一飛.犯罪記錄查詢模式比較研究[J].西部法學評論,2013(2).
[3]余響鈴.借鑒“梅根法案”防范性侵害案件[N].檢察日報,2015-5-27(3).
[4]王躍.系統模型與功能配置:刑事司法一體化視野下的犯罪記錄制度構建[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2):9~20.
[5]于志剛.中國犯罪記錄制度的體系化構建[J].現代法學,2014(4).
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犯罪記錄查詢制度研究”(項目編號:2014 S J B 086)。
李濤(1977-),女,山東牟平人,副教授;李耀暉(1994-),女,學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