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哲
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民主體消費方式變遷的淺思
張 哲
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旨在對農業、農村、農民, “三農” 問題的解決。而改革開放的出現與發展,催生了農民生產生活的現代化革新與變遷。其中,農民主體消費方式現代化是這其中的核心與根本。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民作為主體地位,其消費方式變遷的思考,來認識和反思當前的農民消費方式層面所存在的問題漏洞,以及進一步優化和提升農民主體地位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從而推動整體消費市場和消費主體的進步以及現代化水平的提升。
農民主體 改革開放 消費方式
當前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是投資率環比增高,消費率成反比性降低,造成我國如今經濟結構失衡的一種直觀反映,即投資與消費的占比嚴重不協調。而其產生的另一方面影響是當前的國內經濟增長缺乏平穩有效的增長源泉,直接原因是農民主體消費的需求在經濟上行過程中處于薄弱與滯后地位,直接表現為農民消費需求增長乏力疲軟的現狀,尤其是在區域性代表性較強的農村區域。并且,這種市場經濟內部的失衡,則間接反映了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與不足;同時,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目標與任務。
導致農民主體消費的積極性不強,儲蓄意識濃厚的原因在于:我國傳統美德中節約節儉意識的影響,即便是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并重發展的今天,還有極大一部分群眾仍
保留著這一習慣,由于消費意識停滯不前,“老觀念”深重,不敢花,不想花的思想,導致農民儲蓄節約意識的濃重;其次,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與未知性,農民產生強烈的憂患思想,偏重補足未來生產生活趨緊的狀態與可能,顧慮不可預期的一些改革或者發展成本。另外,還有當前信貸機制的刺激與鼓勵,造成信用體制的缺失,主體信用壓力增大,導致農民主體消費水平的收緊。農民儲蓄的增加與個人收入的增加未產生正效應,因而導致農民主體消費需求的不足,并且形成了一定程度,一定范圍上的產能過剩,進而影響社會再生產再分配的發展與持續。
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與發展,國民剛需不斷增強的時間節點上,因而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當前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1],著重強調了擴大農民主體消費的思想與認識。
習總書記多次提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小康社會的建成意味著農民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與獲得感的實現,以及標志著人類全面發展與全面進步目標的邁進。
而面對深化改革和體制轉型中的諸多問題,黨中央更加注重城鎮與農村經濟的雙向協調發展,農村由于經濟基礎的薄弱,發展思想上的滯后,以及基礎設施與基本保障的不完善,以及諸多細枝末節的問題,因而更需要多元化,多方面,多層次的改革與發展路徑,從而來提高農民的基本生產與生活,逐漸消除城鄉體制二元化的影響,共享社會主義發展紅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及文化需求,這也是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要求,謀求最大程度,最大范圍的,做大意義上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及切身利益。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主旨是要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不斷構建新的消費方式與消費意識,培養新型農民,加強農村區域性機制轉變,主體意識進步。因而必須采取有效合理的轉變機制,促使農民主體消費方式的變遷,進而推進美麗鄉村與美麗中國建設,以及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馬克思說過:“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3]對農民主體生活方式方法上的認識成為創造或者改變人類發展歷史的一個重要跳板,亦是衡量個體進步的雙向性指標。
最后,農民主體消費方式以一種針對個體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長遠模式,并由其個體自身的精神意志的發揮,還有文化意識以及社會結構的影響從而對主體消費方式產生直接或者間接性的改變,而這也是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客觀意義上的橫向與縱向的改變。因此,如何以一種可取的、有效的路徑機制來影響和改變農民主體的消費方式,成為當前乃至以后需要面對和不斷完善的課題。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15.
[2]習近平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的講話[ЕB/OL].[2015-2-13].中國網.h ttp://www.china.com.cn/lianghui/fangtan/2016-03/01/content_37906791.htm.
[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張哲,男,山西翼城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