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鴿
論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探索與實踐
毛 鴿
地域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養分,文章基于此概述了高校文化育人的內涵、特征與價值,進而探討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可行性與必要性,然后就如何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入地域文化提出了幾點探索,包括掃除思想障礙、發掘文化資源、開展文化實踐、強化教育研究等,促進地域文化與高校文化育人的融匯共進。
地域文化 高校文化育人 文化融合 實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大學的靈魂。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最高環節,以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為教育目標,在我國教育事業乃至社會發展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至于育人的手段與模式,則有很多,最為典型的為課堂教育,此外,實踐教育、社會教育等都屬于高校育人的常見模式。高校文化育人是其育人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指以高校文化作為學生培養與教育資源的育人方式,其中,高校文化是最為核心的內容。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的辦學、教育歷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個性氣質與相當穩定性的文化,包括組織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的內容。
高校文化育人相比于其他育人途徑而言,主要有以下兩點特征:首先,在育人理念上堅持以人為本。育人是高校的天職,如何育人則言人人殊,傳統的教育以知識傳授為主要內容,因此,教育中存在著僵化性,文化育人秉持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作為育人的核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予以相應的文化熏陶與教育,教育活動更為和諧;其次,在育人目標上堅持全面發展。文化育人不同于一般的知識育人,它著眼的是學生整體,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某一課程的學習效果或某一方面能力的訓練結果。
高校文化育人是當前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且隨著教育實踐的深入發展,文化育人的地位與價值還會持續凸顯。文化育人相比于一般性的育人方式而言,其價值體現在以下兩點,首先,其育人方式是感染性的,而非強制性。傳統教育以學生為教育客體,采用各種教育方式方法對學生“強行”灌輸教育內容,學生接受效果一般,文化育人則以感染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接受教育,教育效果更佳突出;其次,其育人效果是長期性,而短暫性的。相比于一般教育中存在的記憶規律現象,文化育人的效果更佳持久,給學生帶來的影響也更為深刻。
1、強化高校文化育人的必然舉措
文化育人是當前高等教育中方興未艾的內容,在學生培養與教育質量提升中發揮著非常突出的作用。文化育人不同于一般性的課程教育體系,其根據基礎性、綜合性與全面性,在學生的素質發展與素養提升中意義顯著。當前高校文化育人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最為典型的便是文化內容的片面性與薄弱性,部分高校文化育人中所以來的文化體系非常薄弱,既沒有進口時代精神融入時代文化,也沒有扎根民族社會,吸收傳統文化,僅僅以高校辦學中形成的一些文化作為育人內容,影響了育人的實際效果。地域文化是區域發展中所形成的,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價值,流傳至今的地域文化都是經受住時代考驗的地域文化,有著非常突出的育人價值。高校作為培養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為地方服務、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區域內知識傳播與積累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特殊地域文化氛圍的影響,因此,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對高校文化育人自身的發展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與意義,是全面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
2、傳承地域優秀文化的客觀需要
地域文化是各區域人民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的文化,承載著不同區域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是各區域人民群眾的精神粘合劑,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價值。然而,當前地域文化的生存處境并不容樂觀,存在著消亡的風險。一來,在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入開展的今天,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鄉土社會呈現出空心化的現象,而鄉土社會正是地域文化扎根之處,鄉土社會的空心化使得地域文化生存舉步維艱,最為典型的便是各民俗文化、地方戲曲的凋零。二來,改革開放后,東西方交流日益增多,西方文化對中國人,尤其是年輕群體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人,思想開放,非常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久而久之,傳統文化便受到了冷落,地域文化更是如此。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入地域文化自然也就是傳承地域優秀文化的必然要求。
1、疆域遼闊,地域文化豐富
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的前提之一,就是地域文化自身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只有在具備了此點條件的前提下,地域文化才可能融入到高校文化中,也才能更好地發揮高校文化育人的作用與價值。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有著非常豐富的地域文化,比如五嶺以南的兩廣文化,以進取、奮發為特征,長三角的吳文化以好學、深思為特征,河南一代的中原文化以包容、自強為特征。不僅如此,即使在同一文化板塊內,不同的次區域也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江蘇省內就可以分為吳文化、金陵文化、江淮文化、中原文化四大板塊,而在每一板塊內部又有一些細微的不同,江淮文化中的揚州文化與淮安文化就有著不小的差異性。正是地域文化體系龐大,不同地域文化眾多,使得我國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具有了可行性。
2、聯系密切,交流日益增多
一直以來,高校教育存在著“與世隔絕”的現象,“象牙塔”式的學問研究雖然有助于學術的純粹性,但過于脫離社會、脫離時代的學術研究不僅難以取得預期中的研究結果,甚至會適得其反。新時期,在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以及市場經濟的引導下,高校與社會的交流日漸增多,高校逐漸融入到區域社會之中,成為區域社會的一份子,這既體現在高校在人才培養中逐漸脫離了“單打獨斗”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注重發揮社會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主動性、積極性,也體現在高校反饋社會的內容與服務日漸增多上。也就是說,高校與地域社會之間聯系日益緊密,交流也日益增多,這就為地域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中開辟了一條渠道與路線,為地域文化發揮育人作用,實現育人價值提供了便利,更好地凸顯了地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獨特地位與重要價值。
思想層面的問題是最為基本的問題,也是影響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的首要問題,盡管地域文化的育人價值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在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仍然存在著不少思想阻礙,致使其育人價值未能得到有效發揮。部分教育者認為高校本身就肩負著繁重的教育任務,既要負責學生的通識教育,更要注重學生的專業教育,根本無暇分心于地域文化,強行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入地域文化會導致教育資源的錯配與浪費,也有部分教育者認為地域文化是非常專業的文化體系,融入高校文化育人難度系數高,很難真正實現此一目標,畏難情緒嚴重。此種想法本質上都是錯誤的。對此,高校要徹底掃除思想上的障礙,將地域文化作為高校文化育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地域文化的育人價值。地域文化雖然具有專業性,但其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本身就是校園文化育人的重要養分,在校園文化育人中融入地域文化不僅不是自愿的錯配,相反,能夠更好地實現高校文化育人的價值,提升高校教育效果。
地域文化能夠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之中,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地域文化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文化體系,舉凡特定地域古往今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都可以稱作地域文化,事實上,并非所有的地域文化都適合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中,且受高校教育形式的限制,也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入地域文化,此時,以特定地域文化依托,從中發掘文化資源就顯得尤為必要。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乃至全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是公眾的,任何人都可以從中汲取養分,但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應用必須與契合高校教育需求的形態呈現出來,也就是說,必須在地域文化與高校文化育人中間構建相應的媒介與橋梁,而承擔此一重任的則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從高校定位、專業教育與學生成長的三個角度出發,仔細梳理地域文化中能夠滿足此三點需求的內容,將之搜集、整理,作為職業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提升地域文化的育人能力,切實發揮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
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存在兩種基本的教育方式,一種為理論教育,一種為實踐教育,二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形態、教育作用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性,理論教育以課堂為陣地,以文化課程為內容的教育,具有系統性、全面性的特征,實踐教育以活動為陣地,以文化活動為教育形式,具有生動性、深入性的特征,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文化育人體系。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合時,除了需要依托于文化資源的發掘以來,更應該突出文化活動的重要性,以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活動來營造良好的地域文化育人氛圍,從而使地域文化更好地服務于高校學生的培養與發展。當然,在地域文化活動舉辦中,學校需要做好以下兩點內容,首先,突出主題,緊扣地域文化的特色與特征,凸顯出地域文化的主旨,使文化活動不僅僅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載體,更是文化傳承的孔道;其次,重在參與,充分賦予學生在文化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作為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切實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提升文化活動的育人作用。
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融合,對地域文化與高校教育而言,是一項雙贏活動,雙方都能從其中獲得有益的內容。目前,地域文化已經與高校文化育人緊密關聯,并有著不少的互動,但這種互動與融合多流于表面,且缺乏可持續的空間,難以真正發揮好、實現好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與價值。高校需要強化教育研究,在反復的研究與實踐中來摸索地域文化的育人機制,構建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的長效機制,使地域文化真正成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對此,課程體系的建設是最為穩妥,也是效果最為顯著的方式方法。高校在文化育人中需要從兩個層面出發,開展課程體系建設,一方面將地域文化概論作為通識教育的內容作為各科學生都要學習的基礎性內容,讓學生對地域文化有一個粗淺的認知,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專業屬性,合理發掘地域文化,打造更加全面豐富的專業課程體系,比如針對漢語文文學專業的學生,發掘地域文學文化,編寫地域文學史等教材,增加專業課的內容。
在當前的高等教育文化育人中,地域文化的融入是大勢所趨,這不僅是地域文化自身傳承的客觀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效果的必然舉措,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聯系。一方面地域文化“浸潤”著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帶有較強的地域烙印并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為其發展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具有導向、輻射等作用,是一種較高的文化品位、層次,引領地域文化的前進方向。對此,高校在教育中需要扎根于地域文化之中,充分發掘其中適宜于學生教育的內容,提升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1]劉莉萍.基于地域文化的地方高等教育文化資本構建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5):55~56.
[2]何海翔.地方高校應主動融入區域文化傳承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5(06):56~58.
[3]徐巖,唐登云,駱睿.充分運用區域優秀文化資源探索高校文化育人新途徑——以藏羌區域文化為例[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6,18(03):99~104.
浙江財經大學)
本文系教育廳一般課題(項目編號:Y201738502)“區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探索和實踐”。
毛鴿(1979-),女,漢族,浙江諸暨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