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軍
產學對接視野下高職院校會展工作室建設研究
向 軍
會展工作室是校內實訓的重要模式。依托會展工作室開展生產性實訓是實現產學對接、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會展工作室建設的背景、作用,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設措施,以期強化會展專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會展工作室 產學對接 高職院校
高等職業教育是使求學者獲得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的實際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識等),注重學生的職業能力訓練與養成。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利于技能鍛煉與學習。當下職業教育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重視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實踐教學是獲得高素質技能的重要途徑[1]。實踐教學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在相對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通過真實的、仿真的實訓設施、設備的應用和管理,職業技能的訓練更加有效,能縮短學生就業的適應期,更快的為企業創造價值,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增強高職教育的效用。
會展模擬、仿真項目訓練局限性較大,學生“職場感”較弱。當前會展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會展認知實習、會展課程實踐、會展崗位實習、會展綜合實驗等方式,主要集中模擬和仿真項目的訓練,缺乏真實的“職場感”,在技能訓練成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導致學生到企業去以后仍需進行長時間的工作適應。
通過會展工作室實訓課程的研究,組建由企業代表、行業代表、教師代表構成的師傅團隊,并選擇合適的徒弟,分組帶領在校學生完成相應的會展項目。一方面服務于地方經濟,推動區域會展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提高了會展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增強學院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工作室”實訓課程是一種全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在技能訓練方面改變了傳統的虛擬項目、仿真環境不能給予的“真實”,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職業認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合理制定人生目標和職業規劃。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李克強總理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的號召,“工作室”實訓課程的建設有利于“雙創”的落實與推進。“工作室”實訓課程建設讓學生提前融入市場,了解市場發展趨勢,把自己的創新想法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去,有利于“創意”的孵化,轉變成合適的創業項目。
會展工作室是生產型實訓課程開展的主要依附平臺,采用企業機構組建的辦法結合各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工作室建設。為了保證會展工作室能順利運營,必須要有基本的資金保障。資金籌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向學校申請專項經費,建設學院特色專業項目;二是二級學院(系部)的實踐教學經費及教師相關科研經費的使用[2],整合經費做重點項目;三是進行創新服務項目運營,采用眾投、貸款、集資等相關的融資方式吸納社會資本進入,采用市場化運作的形式來實現籌資問題。
會展工作室是為了完成相應的生產型實訓而組建起來的一種動態組織機構,隸屬于會展專業教研室。為了保證團隊的有效運營,成立董事會、執委會、雛鷹營三級管理機構。董事會由相關專業老師構成,主要負責團隊成員的招聘、培訓、重點項目的決策;執委會由大二、大三的學生構成,主要負責會展項目的開發、策劃、運營、管理及一般項目的決策,并承擔項目運營的盈虧問題;雛鷹營由大一、大二的部分學生構成,參與相關項目的執行工作,學習會展項目運營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會展專業學生入學后對相關的專業知識有了了解即可選擇相應項目團隊進入雛鷹營,經過一定項目的訓練以后,通過評估后進入執委會帶領團隊開展項目。
為了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需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融入真實的工作項目,才能有效縮短學生工作“適應期”,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第1-3學期進行會展基本理論學習,掌握會展調研、會展策劃、會展營銷、項目管理的相關專業知識[3];第4-5學期即依托會展工作室開展真實的會展項目實訓,引進市場項目,帶領學生工作完成,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第6學期進行企業實訓,綜合運用會展專業知識解決項目運營的問題,全面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薪酬管理是現代管理中的一項重要管理制度,對95后、00后的高職學生來說,具有很好的激勵作用。為了解決學生勞務薪酬的問題,提出了“無底薪分成”的計酬方式,即是項目員工沒有底薪,在項目運營結束后結清相應支付的成本,然后按照項目成員的貢獻度進行利潤分成。學生通過實訓項目后,可以獲得課程考核的成績和項目盈利分成,多角度刺激學生的工作激情,保證了生產型實訓的開展與實施。
[1]周健華,王東強.行業能力導向下會展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商業時代,2017(7):200~201.
[2]張素.基于學習型工作室教學的應用探索——以高職會展專業為例[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6):19~23.
[3]向軍.新常態下的會展人才培養思考[J].現代交際,2017(11).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