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亞菲
工作記憶中部分線索效應存在的可行性
單亞菲
研究表明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使用某些共同的信息表征,并且有研究將長時記憶中的一些現象引入工作記憶中,在工作記憶中發現了類似的現象。隨著研究的進展,長時記憶中對部分線索效應的解釋主要集中于策略破壞假說和提取抑制假說。長時記憶中提取階段呈現學過詞表中一部分詞作為線索會對提取成績產生干擾作用,因而在工作記憶提取階段呈現部分線索對回憶成績的影響值得考察。
工作記憶 長時記憶 部分線索效應
部分線索效應最初是由Slamecka在1968年發現的,該研究者首先讓被試學習一系列呈現的單詞,然后在回憶的時候讓一部分被試進行自由回憶,另一部分被試給予學習中的一部分單詞作為線索,讓其回憶出剩余單詞,即進行部分線索回憶,兩組均用除了線索詞以外的項目作為比較記憶成績的指標,結果發現部分線索組的回憶成績顯著低于自由回憶組的回憶成績。這種現象被稱為部分線索效應(Slamecka,1968)。
部分線索效應的研究范式包括詞表法和組塊法,但采用較多的是詞表法。研究通常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組被試采用的實驗程序通常是第一步,兩組被試學習實驗材料,第二步,實驗組提供部分線索詞,要求被試回憶目標詞;控制組不提供任何線索詞,衡量被試記憶保持程度的測試。然后比較二組被試的回憶成績,如果實驗組被試的回憶成績低于控制組,說明出現了部分線索效應。
人們普遍認為提供線索會幫助人們,能回憶的更多,也就是說線索具有促進回憶或提取的作用,但在很多情況下卻并非如此,提供線索甚至會產生抑制作用。提供隨機詞表中的部分詞作為回憶線索并不能對其他詞的回憶起到提示作用,反而有時候會起抑制作用;提供某些類別的名稱,并不能易化對其他類別的回憶;提供某一類別下的部分樣例并不能促進對其他樣例的回憶,有時會產生抑制作用;提供個體長時記憶中某一類別下的部分項目,也不能促進對剩余項目的回憶,還可能會抑制回憶。這些研究結果都表明了同一種現象在不同形式和內容條件下的表現,為了對不同條件下的部分線索效應做出完美的解釋。研究者們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解釋部分線索效應的假說,經過后來的反復驗證和研究,對部分線索效應的解釋研究者們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策略破壞假說和提取抑制假說。
策略破壞假說(Reysen & Nairne, 2002)認為由回憶中的最佳提取策略是對要求記住的材料進行編碼。因此,當提取線索與編碼一致時,回憶效果最好。如果研究者沒有向被試提供線索時,被試需要生成自己的線索,回憶成績依賴于對編碼策略的記憶。這也表明當實驗者提供部分線索時,對項目的回憶就受項目與線索間關聯度的影響,被試對目標詞的提取就會通過線索與目標詞之間的偶然關聯來實現。提取抑制假說認為線索項目的呈現增加了這些項目的表征(強度),這種增強導致對線索項目的早期內隱提取,也有研究者認為由于部分線索相對持久地改變了目標項目的表征所致,自由回憶任務中,雖然沒有部分線索出現,但部分線索效應依然存在,表明部分線索對非線索項目的表征產生了相對持久的抑制作用。
一系列研究者用認知科學手段在長時記憶和工作記憶中做比較的實驗,發現工作記憶與長時情景記憶在編碼和再認階段激活腦區均存在重疊(Cabeza, Dolcos,Graham, & Nyberg, 2002);工作記憶不僅與情景記憶有腦區激活重疊,與語義記憶也存在腦區激活重疊(Nyberga,Forkstamb,Peterssonb,Cabeza,& Ingvar,2002);也 有研究證明長時記憶和工作記憶使用相同的信息表征(劉兆敏&郭春彥,2013)。這些研究表明了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不是相對獨立的系統,二者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并且二種記憶系統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共同的用機制。
一系列研究者發現了工作記憶中存在錯誤記憶,并且通過改變短時記憶中的時間進行驗證,均存在錯誤記憶現象;又有研究者通過定向遺忘范式在工作記憶中進行考察,發現了工作記憶中的定向遺忘效應;隨后研究者在工作記憶提取階段給被試不同的提取線索,發現了提取誘發遺忘效應;提取誘發遺忘效應考察的是提取階段給被試呈現提取線索,而部分線索效應考察的也是在提取階段給被試呈現部分線索看對被試回憶或再認成績的影響。因此可以采用部分線索效應的成熟范式加以改變,以詞表詞為材料,通過對實驗時間的控制,采用科學的實驗方法進行驗證,進一步表明工作記憶中部分線索效應存在的可能。
[1]Slamecka,N.J. An examination of trace storage infree recal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8(76):504~513.
[2]Reysen,M.B,Nairne,J.S. Pari-list cuing of false memories[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02(9):389~393.
[3]Nyberg,L.,Forkstam,C.,Petersson,K.M.,Cabeza,R.,Ingvar,M. Brain imaging of human memory systems:betweensystems similarities and within-system differences[J].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002,13(2):281~292.
[4]劉兆敏,郭春彥.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共享信息表征的ERP 證據[J].心理學報,2013,45(3):298~309.
信陽師范學院)
本文系信陽師范學院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編號:2016KYJJ20);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編號:2016CJY034);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編號:[2016]-JKGHB-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