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杉
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及其實現路徑
——以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為例
劉 杉
思想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受西方思潮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多元的道德價值取向和個人主義思潮不時地在沖擊著校園,如何創新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利用類型豐富和內涵深邃的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培育他們的艱苦奮斗意識、強化他們的理想信念、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
紅色文化資源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功能
紅色文化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是我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與改革道路上形成的文化產物,能夠反映出特定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特征與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其本質上是一種精神資源,雖然紅色文化資源有其物質載體,但其意義卻并非其物質載體屬性的體現,而是內含于其中的紅色文化精神。無論是紅色遺址還是文物,其價值就體現在其包含的一定的價值觀及具體化的文化內涵,更在于其所具有的給人以思想的升華、精神的振奮、靈魂的凈化等功能。所以,利用廣西紅色文化資源對在校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深遠意義。
項久雨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中提到:“紅色資源不僅見證了我黨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艱苦卓絕的創業斗爭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血淚史,目前更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指引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為適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近年來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逐漸成為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焦點,經梳理廣西區內的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廣西區內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充分利用,不僅完善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教育教學資源,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抓手,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必然選擇。
首先,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途徑,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化為體驗式教育,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環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得以拓寬。
其次,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紅色文化資源既傳承了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又創造性地吸收了共產黨人的眾多優秀品質。由此觀之,紅色文化資源是融合了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于一體的優質的教育資源。
最后,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從多種渠道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將其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教育載體。例如,紅色影視賞析、紅色文化長廊、紅色社團建設以及紅色課堂建設等,即提升了校園文化建設品質,又悄無聲息的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在潛移默化中使大學生提高了的品德修養,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三觀。
廣西區內的紅色文化資源數量繁多且種類豐富,即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又有眾多的紅色遺跡,將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的充實了教學的內容。具體表現為:
首先,遺跡、遺址的現場參觀,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課方式,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交互式情景教學模式代替了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探索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其次,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方式,提高工作成效,進一步緩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與學生之間的緊張關系。
最后,充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紅色文化資源之于我國的特殊意義和應用價值,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素材,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內涵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與以往不同的實踐教育內容,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領域。
紅色文化資源所特有的育人功能,對于實現大學生自我品德修養的提升需求得到了滿足,明顯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首先,其充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提升了教育質量,能幫助迷茫的學生重新樹立起了正確的理想信念,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其次,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抬升了高校育人能力,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升大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素養,從而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通過融入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交互式情景模擬體驗式教學模式,不僅改變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總是處于教育教學活動的被動地位,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性,讓整個教學環節真正的互動起來;在參與體驗式教學中使學生的潛力得以激發,重塑大學生的優秀品質,讓大學生學會站在發展變化的視角上來觀察和認識這個世界。
將廣西區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對紅色文化資源不斷地進行挖掘、整合、提升和凝練。加強研究、積極構建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徑,從而提升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價值。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主渠道還是以理論講授為主,受國家統編教材的制約,教師對大學生進行紅色精神教育時難免空洞。要使紅色文化精神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中,必須結合學生實際來開展,才能使學生感同身受。
首先,豐富教學內容及形式,傳統教學方式單一、枯燥,容易引發學生對教學的抵觸情緒。教師要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時代特征,積極改進教學方式,結合廣西區內紅色資源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鑒于紅色文化資源所蘊藏的部分精神實質比較晦澀難懂,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加工、提煉,將原本高深的理論通俗易懂化,真正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入腦、入心。
其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是為了應對考試要求將學習的內容強加給學生,它已不適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變革,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融會貫通,這就要結合實踐,使其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效果能夠更好的得以體現。實踐教學是對傳統的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通過身臨其境的實踐教育,最大限度的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加了時效性。
實踐教學平臺的搭建,是提升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的關鍵。為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暢通紅色資源實踐教學渠道,就必須搭建紅色文化資源教學實踐基地,以便實現紅色文化資源教學的體系化和系統化。實踐平臺的搭建應該因地而異,不能照搬。同時,要擴大實踐教學的學生參與度,使理論教學與實踐體驗有機結合,通過實踐考察、探望革命前輩、聽取革命前輩先進事跡報告會以及參加紅色主題文藝演出等實踐教育活動,深化廣西區內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感染和熏陶,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覺悟。
紅色文化資源有著較強的育人滲透力,如果將其運用得當,可以使學生在體驗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受到紅色文化資源的積極影響。將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融入于校園文化活動,努力將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相結合,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和感染力。
首先,結合日常文體活動。充分利用廣西區內紅色文化資源,營造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氛圍,把優良的廣西人民革命傳統寓教于各類文體活動中,讓師生在活動中感受紅色精神的洗禮。例如,紅色征文、紅歌比賽和紅色經典電影展播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奏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紅色資源的魅力,使革命精神薪火相傳。
其次,結合社團活動。社團是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作為高校在引導社團活動時,應以廣西區內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結合重要時間節點,支持學生自發開展積極向上的社團活動,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將廣西區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于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同時,可以積極鼓勵學生自發組織成立紅色主題社團,使大學生自己以實際行動深入發掘、融入到紅色文化資源的氛圍中去,成為紅色文化傳播、宣傳的主體,讓學生在普遍參與中去感受廣西區內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實質,從而達到認識的深化和思想上的升華。
最后,結合校園人文景觀的建設。通過在校內放置相關的紅色文化景觀小品。在教學、生活區域內懸掛相關的革命人物畫像、紅色文學作品,加強紅色文化在校園內的滲透力度;同時,可以以廣西區內紅色遺址、遺跡、人物的名稱命名一批學生班級、校園建筑以及校園景觀,從而擴大紅色文化資源的覆蓋面,于無聲中提升了師生對廣西區內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建立校園紅色博物館等場所,從根本上提升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內涵。
紅色文化資源形成、發展、演變的過程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是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實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結果。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對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影響作用。目前我們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發揮的利用程度還較膚淺,要想充分挖掘廣西區內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功能及其實現,需要一代又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的進行總結提煉。
[1]徐漢暉.論紅色文化在校園中的德育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9).
[2]高菲.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08).
[3]馮東飛.延安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育人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
更正聲明
茲有刊發于本刊2017年8月下旬刊(總381期)《社會開放教育中的企業外語培訓學習資源建設》(作者姓名:陳為民;工作單位:無錫科技職業學院)一文,由于排校原因,漏排參考文獻,現更正如下(添加參考文獻):
[3]陳為民.激活高職日語專業實訓課程的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2):35~36,38.
[4]陳為民.基于工作過程的旅游日語教學改革及資源共享[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2):123~124,143.
[5]陳為民.便攜式同步共享仿真工作過程外語實踐教學播放裝置[P].中國專利:ZL201310519049.3,2015-09-09.
[6]陳為民.社會開放教育中的外語應考測試資源建設研究[J].文教資料,2017(5):180~181.
對此給作者帶來的不便,我們深感歉意!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
本文系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2015年科學基金項目“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研究—以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為例”(編號2015LSKY02)的階段成果。
劉杉,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學生工作部(處)部(處)長,學生服務中心主任,講師,社會工作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學生管理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