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苑
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探析
張筱苑
本文探討了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中應當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闡述了思想政治的重要作用的前提下,深入地分析了高校培養國際化人才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選編的原則,以及具體實施的路徑,從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為培養國際化人才做貢獻。
思想政治教育 國際化人才 路徑
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為基礎,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形成正確的行為與思維方式,使學生清晰地意識到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所作出的大力支持,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引導學生向國際化高素質人才的方向發展,并將其作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目標,在學校中營造良好的環境,增強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堅定學生發展為國際化高素質人才的決心[1]。
培養國際化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生進行培養時,需要立足于國際舞臺,積極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在此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思想觀念。隨著國內高校不斷引進其他國家的教育方式、內容、理念和方法,國內的高等教育正向著國際化的目標前進,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以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為媒介,在傳承和發揚傳統精華文化的同時,融合國際領先理念,對原有的培養內容與目標進行豐富,促使高等教育得以持續提升和進步。
通過實施高水平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優秀品質,進而實現育人的目的。國內高校在制定思想教育方案時,可以參考國際化高素質人才所擁有的思想特征,同時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法律觀念,為培養國家化人才進行鋪墊。由于高校最根本的功能是培養優秀人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向學生傳授馬列主義的優秀思想為導向,引領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
黨的十八大表決通過了進行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同時還通過了一系列促進文化發展的文件。會議強調,現階段我國最關鍵的任務之一就是增強文化軟實力,躋身于文化強國,這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2]。高校是文化繼承和發揚最主要的平臺之一,對于社會建設和國家富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高校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培養不僅可以傳承現有知識的能人志士,而且更應該培養出能夠對其進行發展和再創造的優秀人才。因此在育人的過程中,我們應健全思想教育體制,使學生能夠正確傳承和發揚我國的文化。
思想教育的民族化是實施國際化的必要基礎。民族化是在國際化的前提下形成的,同時也是實現國際化的重要基礎,能夠為國際化創造更加寬廣的舞臺。總的來說,國際化是民族化的根本和最終目標。周總理曾指出,我國應積極從外國吸收所有優秀的文化種子,促使其在國內生根發芽,成為中華民族的東西。我們不需要排斥外來文化,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應結合我國的本土文化,通過民族的教育創造無窮的潛力。
一方面,積極利用媒體效應,增強影響力。現代社會,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電視、雜志等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信息傳播的廣度和速度大大提高[3]。高校可以利用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以此來傳播思想教育的內容,增強影響的范圍和深度,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使教育過程更好地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也可以通過短片、采訪等方式向人們傳送。利用媒體效應進行思想教育,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合理引導社會輿論的方向。
另一方面,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建立多元化系統。思想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工程,僅靠學校自身的力量很難實現。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大政工”的理念,積極協調一切力量,爭取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支持,構建一個相互協調、目標統一的多元化系統,從而更加充分地發揮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力量,保證政治教育的效果,實現其基本目的。
對教材內容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國家的發展策略和目標,立足于國際化建設的基本背景,同時密切結合國內高校的實際狀況,設計科學的實施方案,以此來促進高校更好更快地實現國際化的目標。應以學科建設為中心,為海外優秀人才提供優惠的政策支持以吸引其到中國發展,尋求水平更高、層次更深的國際合作,開展高質量的國際科研合作,以此來增強學科建設水平,提高學校的競爭優勢;應立足于人才培養的基本任務,在國家化教學工作上作出實質性的努力,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優秀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增強對課程培養方案的規劃工作,努力追趕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應加強制度建設,引進國際上領先的觀念和方法,推動外事機制的改革,促進管理方式的轉變,重視組織體系的改造,進而從管理體制機制的層面上為國際化提供良好的環境。高效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對其進行細致的引導,對于海歸高素質人才,應充分肯定、表揚其報效祖國的正確思想。盡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建立良好的環境,加強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
為了防止教育內容過于枯燥,保證教學內容的主導型和豐富性,同時又不喪失其針對性,在確定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需要積極聽取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意見[4]。這里所說的主導性主要是教學內容中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未來道路,從而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進行正確的指引。內容的豐富性則是為了適應主導性的需求,結合實際狀況,發展多種活動以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此外,高效在確定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內容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學校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對學生進行分類,同時結合時間、地點等外部條件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培養目標。學校應正確認識到不同類型學生的差異與共同特點,進而正確把握部分學生的內在能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其樹立合適的人生目標,實施多層次的培養。比如,高效對于招生、科研等不同工作的協調。同時,還應當積極挖掘和利用非思想教育體系所隱藏的育人作用。
培養國際化人才,還需要加強對時間教學環節的重視和改造,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使其對社會實際狀況擁有一定的認識,更好地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增強其使命感,引導其為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社會實踐,引導學生進一步照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并積極為此奮斗。高校應積極利用和協調各方面資源,有目的性地增強與培養國家化高素質人才有關的社會實踐,比如加強與國際名校之間的相互交流,為學生創造到外資、合資企業實習或工作的機會,提供更多的訪學機會等。提倡學生積極關注社會建設和國際新聞,拓展其視野,使其擁有成為國際化高素質人才的基礎。
高校在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其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需要立足于原有的指導原則,根據實際需要對其進行改造和創新,同時還應積極爭取政府、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1]周巖.基于高校石油工程專業國際化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6):21.
[2]崔健,黃蓉生.國際化視野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67~71.
[3]馮彩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國際化人才培養[J].理論月刊,2004(3):87~88.
[4]蘇李君.高校國際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中國礦業大學)
張筱苑(1993-),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在讀,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