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文婷
淺析傳媒專業學生微電影創作實踐方向
暴文婷
互聯網傳播平臺的出現給微電影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背景。傳統電影的時長較長、篇幅大、人物多、需要深度思考等特點并不適合人們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來進行觀看,微電影在這方面極有優勢,但目前以高校學生為創作主體的微電影質量卻良莠不齊。本文從選題和敘事角度探討微電影創作,希望對傳媒專業學生提供實踐依據。
微電影 審美導向 選題策略 敘事結構
微電影(micro film),是繁盛于網絡時代的“微型”電影模式。最初誕生時被定義為“電影短片”的微電影,隨著網絡媒體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期待,因其制作周期短,投資較少而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慢慢演變為網絡媒體中最重要的影片類型之一。
手機以人們前所未料的迅猛發展沖擊著其他媒介,它的便攜提供給人們隨時隨時觀看視頻的可能,同時科技的發展使人們可以使用手機進行創作和剪輯,因此微電影的創作者已經從專業的創作人員、傳媒專業的學生開始向其他各專業在校學生發展。年輕創作群體的態度不認真,導致微電影拍攝練習不認真,最終導致微電影質量不高等問題[1]。另一方面,微電影創作者大多以吸引眼球和點擊量為第一要務,為了贏得觀眾的觀看,不惜制造各種話題吸引參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微電影創作者忽視影片質量,追求標新立異。
因此,近年來微電影創作雖然總體數量較多,但優秀作品越發稀少。作為高校傳媒專業的學生,進行微電影創作時,要保證質量,又要吸引觀眾注意,創作成品往往差強人意。他們立足傳統媒體的電影和電視劇創作,忽視了微電影的根本特點,缺乏對微電影創作的理解,無法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因此,在繼承傳統電影基本敘事的同時,微電影創作者應該開創出獨特的選題技巧和敘事模式,才能打開思路,銳意創新。
相對于龐大的敘事,大部分成功的微電影都以人文情懷的深刻感情來打動觀眾。微電影選題中應該突出的關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演繹大眾心中所想,才能獲得大眾的喜愛。比如,以真實事跡改變的微電影《交易》,就是以一個女孩為母親籌錢治病這樣的故事開始的。相較于更為深刻的內涵塑造,這樣樸實無華卻根植在所有人心中的題材才是為微電影創作的根本。或許只是一個生活中最普通的故事,卻可能因為創作者的細致觀察而被發掘,從而感動更多的人。這樣的作品往往來源于創作者內心的感動,也更容易感動觀眾。親情、愛情、友情這樣的題材能夠使觀眾在觀影中產生移情,從而達到情感共鳴,成就優秀的微電影作品。
根植在人們心中的,永遠是對真、善、美的向往。因此微電影創作者在選題上應該選擇弘揚主流價值觀的題材,傳播道德倫理,塑造美好心靈。現在一些網絡上的微電影,以社會的陰暗面和邊緣化的題材作為選題,雖然在剛開始觀看時會有獵奇期待的心理狀態,但看完之后大多索然無味,缺少心靈的歸屬感。傳播內容的創作應該以社會先進文化的傳播需要為導向。因此作為微電影創作者,應該從生活中發現美、塑造美、傳播美,用自己的作品去詮釋和發揚心中的美,才能完成觀眾的審美期待。筱銘導演的作品《殤夜》,以抗日背景下的小人物命運為依托,塑造了人性美的光輝,弘揚了愛國主題,是近年來高校微電影創作中的優秀作品。
傳統電影的劇本創作往往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主要原因在于生活化的故事往往缺少大的矛盾沖突,略顯平淡。微電影的篇幅較小,卻正適合承載生活化的普通場景和以小見大的選題類型。如2014年何文超導演的微電影作品《盲鉆》,就是立足于普通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場景,講述了在城市中艱難生存的底層服務人員的生活窘境,用最小的篇幅塑造最真實的人物形象,結尾意味深長。如果同樣的故事被改寫成一個傳統的90分鐘電影劇本,就可能不得不加入更多的沖突和矛盾,反而犧牲了最本質、最感人的文化內核。微電影不能與傳統電影一樣,去比拼宏大的背景,或反應社會中激烈的矛盾,而要從小處著眼,利用微電影的優勢,去吸引觀眾。
微電影適合表現生活小事,并不意味著要改變傳統的敘事策略。相反,由于篇幅較小,所以許多微電影故事是從開篇就給出懸念。傳統三幕劇本創作以建置、沖突、結局為基本,但微電影的劇本卻常常忽略建置而直接進入沖突部分,甚至將沖突結束的部分作為結局來展現。這樣的設置安排考驗了創作人員的劇本掌控能力,卻非常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微電影觀看主要以手機和電腦觀看為主,缺少傳統電影那種進入電影院觀看的儀式感,而且觀眾有龐雜的網絡視頻數量做比較,一般都沒有太多耐心來細致的觀看品味。因此微電影創作者必須對敘事結構有創意的去呈現,選擇好切入劇情的有效節點,增加觀眾注意。而在結尾中,善用開放式的結尾來吸引觀眾討論,增加印象。
善用微電影的敘事結構、審美心理可以更為直接有效的影響傳播效果,這是傳媒專業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往往忽略的,也成為他們實踐創作中的短板。作為傳媒專業的學生,在創作微電影時應采取類似新聞特寫的敘事模式,拋開宏大敘事,開篇點題,敘事直白,減少觀眾思考時間,同時集中表現沖突和高潮,運用小事來描繪大背景下的平凡人物,給觀眾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1]邢北冽.從第五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看中外短片的差距[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7(3).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本文系2017年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資助“新媒體環境下‘采編播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JJKH20170977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