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愛華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非遺”校園傳承意義初探
田愛華
當前各級教育正在朝著“核心素養”階段邁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的關鍵詞和導向,如何尋找核心素養培育的課程載體,如何體現核心素養的中國特色,這是各級各類學校正在關注的話題。本文將對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非遺”校園傳承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
核心素養 非遺傳承 意義探究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北京發布,核心素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以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為基本內容,科學構建了適應學生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它綜合涉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要求,內容全面,以人為本,為各級給類學校指明了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
基于此,當下各級教育正在朝著“核心素養”階段邁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的關鍵詞和導向。做為育人主陣地的各級學校,應該努力探索和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載體,把核心素養的要求落到具體的實際活動當中去,并做到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將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培育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作為中華文明基石和中華文脈重要象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生活經驗、審美情趣和薪火相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所包含的人文知識、傳統技藝、倫理道德等,是開展學校教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知識來源和課程載體。《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指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在開展“非遺”校園傳承活動中,通過邀請“非遺”傳人和傳統文化名家等進校園、進課堂,實現“非遺”文化與核心素養的有效對接,對于學校課程特色化的構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也有著獨特的意義。
“非遺”校園傳承有助于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學生核心素養要解決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這一問題的最好答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我國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常蘊含著民族文化的精髓,反映和體現民族的共同生活習俗、共同倫理準則,促進民族共識和認同,幫助個體有效地融入社會而達致社會和諧。通過“非遺”校園傳承活動的開展和實施,可以有效利用其重要的社會和諧價值去影響和教育學生,真正發揮非遺文化積極的道德教化作用,幫助學生學習民族文化所倡導的與人為善、尊老愛幼、明禮誠信、天人合一等美好向善的倫理道德,從而培養青年學生的良好行為規范,幫助他們樹立和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非遺”校園傳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責任擔當。“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來自哪里?那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而文化的傳承和繁榮需要有對于自己國家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認同,需要有深厚的文化自信,堅信它“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所以“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這就是文化自信。通過非遺文化的校園傳承,可以將非遺文化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奉獻精神、公德意識等精神動力,融入學生的生活,落在學生的心坎,從而幫助他們找尋文化源頭和根基,增強文化認同,樹立民族自信。
“非遺”校園傳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非遺”校園傳承的主要內容是實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通過校園傳承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于非遺文化生存危機的深刻思考,探尋危機背后的原因,引導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學習,喚醒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激發探究興趣,鼓勵他們對“非遺”傳承活動的參與和創新,大膽實踐,學會鑒賞和創意表達,從而推動非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比如,“非遺”校園傳承活動中,學生通過參與調研和尋訪,通過與傳承人的溝通、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認知;通過引領學生參與創建非遺文化展示館、資源庫、工作室,可以培養學生社會實踐和創新能力,這正是素質教育要達成的核心目標。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和中華文脈的重要象征,是立德樹人重要的教育資源,各級教育應該努力構建相關課程,盡快與核心素養全面對接,確實推進非遺文化的校園傳承與創新,進一步提升學校服務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能力,讓非遺文化在校園落地生花,真正發揮非遺文化在核心素養培養中的特殊作用。
[1]趙景欣,彭耀光,張文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06).
[2]程惠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N]經濟觀察報,2006-6-10.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田愛華(1966-),女,湖北宜昌人,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