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輝
(聊城大學 山東 聊城 252000)
巴布亞新幾內亞: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的可行性
劉春輝
(聊城大學 山東 聊城 252000)
出口導向戰略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實行的代表性戰略之一,巴布亞新幾內亞是一個典型的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其目前主要的戰略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巴新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現狀,以及韓國成功實行出口導向型戰略的歷程,來分析此戰略在巴新的可行性,以及巴新應該吸取的經驗。
巴新全稱“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1884年,英國和德國將伊里安島東半部和附近島嶼過分,1906年英國將英屬部分交給了澳大利亞管轄,并且改稱為澳屬領地,1946年聯合國大會把巴新委托給澳大利亞托管,1973年巴布亞新幾內亞成立自治政府,最終于1975年9月16日宣告獨立,成立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并加入英聯邦。巴新的經濟發展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
(1)在獨立后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巴布亞新幾內亞以傳統經濟結構為主,主要產業是采礦業和種植園經濟,其產品主要用于出口換匯,并且這兩類產業易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使巴新的經濟難以較快的增長,此時的巴新政府自身調整經濟的能力不強,政局變動和社會動蕩導致經濟增長波動現象明顯。
(2)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巴新的經濟出現了更大的不穩定性,國內的經濟受到國際商品的沖擊,并且國內的政局嚴重的動蕩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以至于在1990年發動了布干維爾島運動,這時期的巴新通貨膨脹率一直居高不下,出現經濟的負增長,被稱為巴新“失去的十年”。此階段巴新的經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
(3)從21世紀以后,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國內政局逐漸穩定,經濟處于平穩的發展時期,并且有進一步突破的局勢,這一時期巴新的主要經濟部門是公共部門和礦業部門,隨著經濟的發展,巴新的經濟呈現出二元化的特征,其開放水平也呈現出了比較高的狀態,使其對外部經濟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導致了其自身的經濟發展受國際環境的影響較大。
巴新的產業結構以初級產業為主導,采礦業和農業是支柱性產業,其工業基礎薄弱。其各行各業也存在一系列不足:1、采礦業:巴新礦產豐富,是世界上第十一大黃金生產國,銅產量排在世界第十位,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礦產,但是巴新技術落后,生產力低下,急需外來投資。2、漁業:巴新金槍魚占世界儲量的20%,且巴新是世界上唯一還有許多鱷魚品種和相當數量鱷魚的國家,此外還有年產量80萬噸的魚類和其他具有開發潛力的海產品,由于巴新的設備落后,加工能力較缺乏,導致漁業的發展不夠迅速,此外由于資金的缺乏也直接影響到了沿海養殖業的發展。3、農業:巴新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糧食水果一年多熟,盛產咖啡、可可、香蕉、椰子等,其水果和蔬菜具有擴大生產和發展潛力,但是巴新缺乏加工和運輸能力,使農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4、林業:巴新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7%,2015年森林總量達17.4立方米,但林業加工方面的產業的缺乏,其林產品的出口主要以原木形式出口到其他國家,此外進口以成品為主的林產品,如家具和辦公用品、建筑材料和建筑薄木板等,因此巴新急需外來投資進行開發。5、制造業:巴新工業基礎薄弱,所有加工食品、服裝等都需要進口,制造業是其他各行業進行下游加工的基礎,其他產業的發展受到阻礙與制造業的薄弱是分不開的,所以巴新的制造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巴新各行各業的發展現狀證明了巴新有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的必要性,巴新只有進入國際貿易的舞臺,才能贏得快速發展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國際貿易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因此出口導向型戰略是符合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基本國情的。
出口導向向是著重于利用國外資源與開拓國際市場,以生產出口產品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長來帶動一國經濟增長的戰略模式,屬于外向型經濟。韓國是實行出口導向型戰略比較成功的國家之一,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年之一。韓國在1964年提出出口導向型戰略的,開始韓國利用它的“過剩人口”發展勞動密集型部門,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在國際貿易中取得相對優勢,使它的經濟進入起飛階段。進入70年代后,其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受到沖擊,此時韓國利用60年代以來發展輕工業積累的產業基礎,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向重工業的轉變,此政策避免了在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策略的過程中長期出口單一領域的產品,而造成該政策的積極作用被弱化的境況。進入80年代,調整現有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將經濟增長模式由數量型增長轉變為質量型增長。韓國在進入90年代后,提前進行了技術創新。韓國的成功的實踐給巴新帶來一些可借鑒的經驗。
巴新目前主要出口初級產品,所有加工食品、服裝和鞋子都需要進口,對國際貿易依賴度較高,與韓國缺乏可供出口的自然資源的國情不同,巴新國土面積廣闊,物產和資源豐富,但是地區內部市場狹小,僅僅依靠其內部市場難以達到工業化的目的,。因此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的推行,是巴新目前經濟發展的主方向,符合巴新的經濟現狀。巴新的工業基礎薄弱,資金缺乏,韓國當時在1962—1979年共引進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1461件,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從韓國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外資投入,是巴新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的關鍵。巴新必須大力發展工業,工業對經濟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且工業化是以經濟的增長為基礎的,只有擴大出口才能支持經濟的增長,進而提高工業的生產力。所以巴新只有擴大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才能提高要素的生產率,促進資源向效率更高的出口行業專業,以改善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
目前巴新的勞動力素質較低,且巴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沒有發展起來,導致其國內存在高失業率等問題,從韓國成功的歷程中可以發現,巴新的出口導向型戰略的第一步沒有落實好,目前巴新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過剩人口”變為廉價的勞動力,使其成為國際貿易競爭中的一大優勢,從而為日后國內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從韓國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發現,韓國對自身產業結構的調整是非常及時的,與當下的國際經濟形勢環環相扣,這也是巴新在以后的發展中應該需要注意和學習的。
劉春輝,女,漢族,山東濱州人,碩士,聊城大學,研究方向:世界史南太平洋。
F752
A
1672-5832(2017)08-02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