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鳳
柏林墻倒塌中的小人物力量
蔡 鳳
柏林墻的建成是二戰后各方政治力量博弈的產物,其倒塌也不乏博弈力量的此消彼長的推波助瀾。然而小人物在柏林墻的倒塌中亦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無數小人物用自己的生命穿越生死線。也許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推動歷史,但是眾志亦能成城,也能推到一座阻礙歷史前進步伐的城墻。柏林墻倒了,歷史的車輪卻往前了。
柏林墻 小人物 分裂 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原納粹德國分裂為東德與西德,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德國在地理和政治上的分界既是戰勝國分配利益的必然結果,也是東西方兩大陣營針鋒相對的表現形式。柏林墻建立的歷史背景有三:
第一,由于西柏林位于東德境內,蘇聯為了迫使美、英、法三國放棄西柏林,先后三次進行孤立西柏林的行動,造成“柏林危機”。第二,在柏林墻修建之前,約有350萬德國居民逃離蘇聯占領區以及之后的民主德國和東柏林地區,其中1949年到1961年間約260萬人。第三,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視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一方面為了阻止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的沖突日益嚴重,民主德國政府決定在東西柏林之間建起一道隔離墻。于是,從1961年8月13日凌晨兩點匆匆搭起的鐵絲網,到1975年最后一次的柏林墻工程竣工,一座長達169.5公里、高約3.6米的“現代長城”建成了。只不過這一次不是為了抵御外敵入侵,而是阻隔了血脈相連的同族。
柏林墻修建后,從1961年到1989年,在這段時間里東柏林人的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但是仍然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墻。政治高壓下這樣的行為無疑是極其危險的。除了數米高的圍墻,沿墻還有253個瞭望塔、136個碉堡、270個警犬樁、108公里長的壕溝,荷槍實彈的士兵因為1960年起生效的《開槍射擊令》(Schie?befehl)被允許對非法越境者開槍射擊。如此嚴密的防守,讓穿越變得異常艱難。然而,冰冷的城墻、殘酷的射殺,注定了柏林墻的無法存續。我們說,歷史的車輪有其前進的方向,但是這種前進總是由無數小人物來推動的。銅墻鐵壁、槍林彈雨,阻止不了人們對于自由的渴望。許許多多的小人物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與子彈賽跑,奔向自由。
1961年8月13日中午12點37分,一個青年奔向新搭建的鐵絲網,想要沖到對面的西柏林。然而三名警察追上他,并刺傷了他的膝蓋。他拼死掙扎,最后西柏林群眾的怒吼嚇退了警察,這名青年無比幸運地成功穿越,從此拉開了東柏林人穿越柏林墻故事的序幕。
在柏林墻剛完成的那一年,由于墻體還不是很堅固,有人就想出了辦法:開重型車輛直接撞墻,沖進西柏林。這樣的事件在1961年就有14起。但是這么高調的做法很顯然是無法逃脫密集的軍警火力,很多人雖然成功地撞開城墻撐到了西柏林,可是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一些靠近柏林墻的高樓也成了東德人西逃的跳板,然而諷刺的是,他們跳樓不是為了求死,而是為了求生。西柏林的同胞如果看到對面的高樓有人想跳樓,就會抬著床單來接應??上н@樣的孤注一擲,成功的還是少數,很多人因此殘廢或喪命。
為了逃離,有人鉆進了皮箱,有人縮進汽車的引擎蓋,有人設計巨型的彈簧想彈到西柏林??傊?,為了自由,普通人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墻開放,橫亙在兩德人民之間28年的這堵墻終于倒了。無數小人物用他們的熱血、智慧和生命鑄成最鋒銳的劍,劈開了分割同胞手足的藩籬荊棘。然而回顧這一切,也許倒在柏林墻下的許多鮮活生命只是戰后兩大陣營對壘的犧牲品,德國人民只是戰勝國分割利益不均或意識形態分歧下的替罪羊。歷史的車輪總是前進的,逆時而建的柏林墻注定了它的短命與無法存續。我們需要從這樣的血的教訓中總結經驗,幫助我們不再重蹈覆轍。
第一,戰爭是一切苦難的源頭。如果說柏林墻是東西方兩大陣營博弈的產物,倒不如再追本溯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人類浩劫不僅僅摧毀了許多人的家園,戰后的余波影響了更多人的生活。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無數普通人和家庭在戰后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局面,然后又重新振奮精神,一寸一寸爬回故土,一點一點組織起新的家園。東柏林人也許一開始跨越的只是一堵墻,可最后他們贏得了兩德統一和全世界的尊重。
第二,和平是人類共同的愿望。東德領導人當時建造柏林墻的初衷也許是想減少東西德沖突,然而不但沒有帶來這樣的結果,反倒造成無數家庭的分崩離析。無數個夜晚,東西分離的家人翹首以盼。正是每一個普通人對親情的渴望,對團聚的渴望,撰寫著一個又一個穿越的故事。“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為和平作出的點滴努力,都是世界和平的源動力。
第三,自由是追求平等、幸福的前提。很難想象一個被圈養的民族還能稱得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民族。馬丁·路德·金說,我們個人的自由與世界上每個靈魂的自由不可分割。在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還有流血、沖突和戰爭,希望這一切盡早結束,不會有第二堵柏林墻的出現,全人類應該團結一致打破一切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柏林墻”,創造一個自由的國度。
[1]吳友法.“柏林墻”與德國的分裂和統一[J].武漢大學學報,1998(05).
[2]蔡鳳.“以鄰為壑”政治哲學的末路宿命分析[J].商業故事,2016(05).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