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霽樂姚菲菲
浙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普遍意義
吳霽樂1姚菲菲2
從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納入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念。浙江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排頭兵,綠色發展理念的浙江實踐研究具有區域意義、國家意義和國際意義。
綠色 發展 理念 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常委見面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與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綠色發展理念體現了我國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具有跨越國界和文化的普遍性,蘊含著人類普遍共享的價值。
綠色發展理念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對區域發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引領浙江率先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的講話、論述、批示超過100余次,足見其對綠色發展的重視。早在2003年,浙江就在全國率先提出生態省建設發展目標。《2014年中國省市區生態文明水平報告》、《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顯示,浙江生態環境質量自2007年以來,一直位居全國省市區前列。從“八八戰略”到“兩美”浙江建設,浙江連續打出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換三名”、“特色小鎮建設”等系列組合拳,堅定地走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的文明發展之路,推進循環經濟、低碳產業、有機農業、生態養生等綠色經濟蓬勃發展。
(二)引領浙江率先走上創新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理念在浙江的實踐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在當代中國實踐的新成果,引領浙江率先走上創新發展道路。十余年來,浙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通過綠色技術和制度創新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在轉型升級中走向高端化、集約化、綠色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融合,不斷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正是依靠創新驅動和生態工業的強勢崛起,浙江新昌縣用11年時間,實現了從全省次貧縣到全國百強縣的跨越,用8年時間,實現了從浙江省重點污染縣到國家級生態縣的跨越。
(三)引領浙江率先走上協調發展之路
中國改革開放給浙江經濟社會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從一個資源小省一躍成為經濟大省。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起,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和經濟發展相伴而行。跨入新世紀,浙江率先從成長的陣痛中覺醒,理性選擇綠色發展的理念作為主導浙江經濟社會發展變革和未來的走向。十余年來,浙江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探索綠色發展的有效模式和科學路徑,實施“千萬農民飲水工程”、“百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等十大工程,把生態文明建設帶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不斷豐富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走出了一條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理念在浙江的實踐本質上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踐構成,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具體體現,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普遍意義。
(一)浙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需要我們妥善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實現區域、城鄉、群體之間的公平和諧,也要求我們要妥善處理好經濟與環境的關系,實現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和諧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全面小康。從生態文明建設到綠色發展理念,浙江致力于破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牢固樹立生態發展觀、生態民生觀,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永續動力。綠色發展理念在浙江的實踐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具體體現,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更是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
(二)浙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綜合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改革開放給浙江經濟社會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而環境污染、生態惡化也隨之而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浙江率先提出綠色發展理念,三輪“811”行動,從“環境污染整治”到“生態文明建設”、從“兩個率先”到“兩個領先”、從“關注環境質量”到“更加關注民生改善”,使浙江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開拓和推動了深化改革的新視野。
(三)浙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需要
全面依法治國,就要依法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浙江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以法治國的思維和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環境沖突問題。近兩年,浙江累計關停、搬遷或整治提升企業3萬多家。自實施“五水共治”以來,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省控劣Ⅴ類水質斷面由2014年的25個減少至6個。制定實施《浙江省綠色經濟培育行動實施方案》、《浙江省劣Ⅴ類水剿滅行動方案》,在全國率先出臺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相關規定,建立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的財政收費制度、與出境水質和森林覆蓋率掛鉤的財政獎懲制度等,這些法治舉措無疑都是綠色發展在浙江的生動實踐和寶貴成果。
(四)浙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需要
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通過“治黨”實現“治國”,而“治國”必須“治環境”,“治黨”、“治國”和“治環境”存在內在的必然聯系。我們“既要著力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又要注重建立長效機制,下功夫、用狠勁,持續努力、久久為功”。全面從嚴治黨必須要優化黨內政治生態和完善權力運行機制,這就要求我們以綠色的理念不斷推動黨內形成健康有序、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浙江省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不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鞏固黨執政的一項戰略任務,注重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生態治理、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能力,把生態保護作為干部績效考核的高壓線,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制度性激勵和導向作用。
浙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僅具有國家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成功建設美麗現代化的中國范本。
(一)建構生態發展的中國區域特色道路
從“九五”計劃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到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科學發展觀,再到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納入五大發展新理念,綠色發展已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十余年來,從單一的生態環境建設到綜合的綠色浙江建設的轉型,從綜合的綠色浙江建設到文明高度的生態浙江建設的轉型,從生態浙江建設到更高層次的美麗浙江建設的轉型,切實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增添了“浙江元素”,并逐步構建起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綠色發展道路,對于國情不同、資源不同、發展現狀不同、經濟和技術水平不同的國家如何走好生態化建設發展之路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啟示。
(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十八屆五中全會為實現綠色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舉措。綠色發展人人有責、人人共享,它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奮斗目標,要求我們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上實現全面更新和深刻變革,在身體力行中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浙江的先行探索與成功實踐是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美麗中國建設的先聲,最終將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共贏和共享發展。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Z].2015-10-29.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3]聶啟元.在貫徹“五大發展理念“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J].鄧小平研究,2016(6).
[4]胡鞍鋼.中國:創新綠色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1.浙江理工大學;2.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本文系2016年度浙江省社科規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研究課題成果,項目編號:111429A4G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