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同根性與當代異彩性
楊 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具有本民族的歷史同根性,又體現出新時代的多元一體特色,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充分利用現存的一切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寶庫,并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引導,在分析、揚棄、重釋和重建中實現創造性的轉換,使其在增添新內容中取得新形態,獲得新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同根性 異彩性 精神自覺 文化自信
價值觀是民族自立和自強的精神支柱和內在靈魂,是民族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文化命脈。[1]
追尋中華民族精神自覺具有深刻的辯證意蘊,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過時、守舊,指的是對歷史文化命脈的傳承和對中華民族心靈根基的固守,這個“根”并不是舊制度的根,而是華夏兒女千百年來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懷之根。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絕不能脫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直接采取“拿來主義”的做法,而要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傳統倫理道德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新形勢下中華民族的價值認同體系,首先要梳理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許多人往往存在一種大一統的思維習慣,以華夏文化一言而概之。其實,中國幅員遼闊,地理復雜,由此形成的傳統文化難以一概而論。縱觀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變遷,儒家文化始終是處于核心地位的,而以禮記孔孟為代表的原始儒學成為整個社會延續至今的倫理價值觀。
在諸子百家中,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與之相關的詩、書、禮、樂、易、春秋被后世稱為六經,他們不僅僅是儒家的根本經典,也是諸子百家的根本經典。正如熊十力所說:“夫儒學之為正統也,不自漢定一尊而始然。儒學以孔子為宗師,孔子哲學之根本大典,首推《易傳》。而《易》則遠紹羲皇。《詩》《書》執禮,皆所雅言,《論語》識之。《春秋》因魯史而立義,孟子稱之。《中庸》云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孟子言孔子集堯、舜以來之大成。此皆實錄。儒學淵源,本遠自歷代圣明,而儒學完成,則又確始于孔子。但孔子既遠承圣帝明王之精神遺產,則亦可于儒學而甄明中華民族之特性。何以故?以儒學思想為中夏累世圣明無間傳來,非偶然發生故。由此可見儒學在中國思想界,元居正統地位,不自漢始。[2]”另一方面,自宋以來,儒始終以“內圣外王”之道來闡述對人生、社會和天道的理解。因此原始儒家的精神是進入中國人潛意識的“人倫日用”和精神信仰。它強調“修身以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第一章》)“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中庸·第二十章》)儒家主張仁愛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之境。
西漢時期,漢武帝提出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逐步僵化成以宣揚政治思想而忽略人獨立精神的經學。然而,作為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儒學只是儒學的一個表層,而作為“人倫日用”和作為道德信仰的儒學才是儒學的精髓。因此,我們所要繼承的是脫去為封建制度服務以及脫離封建社會國家意識形態的傳統文化精髓,要繼承原生態的“孔孟”這一儒家文化的合理內核。在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把傳統文化中寶貴的思想內化于人們的思行之中,在以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為指導的同時加強傳統文化的修養,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中國的價值系統發生了全面的變革,如果要尋找一個中華民族價值觀巨變的界點,五四運動可以看成新舊文化交替式價值觀的生長點,五四運動沖破了封建社會封閉守舊的文化牢籠,讓先進的西方文化,開辟了一塊新的文化和價值觀的孕育土壤,在這個土壤上馬克思主義得到滋養,社會主義生根發芽。
有觀點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運動,認為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點,這是一種誤解。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都是出身于中國的舊傳統,對中國的舊學問也都有相當的造詣,因此在他們的思想體系中,也并沒有完全與傳統文化絕緣。如李大釗對傳統文化的僵化提出了批評,指出“余之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3]在批判的同時也指出了中華文化的新方向,即“東西文明真正之調和,則終非二種文明本身之覺醒,萬不為功”。即在東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靜的世界觀,以容納西洋之動的世界觀;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止其物質的生活,以容納東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4]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袖陳獨秀對待傳統文化時堅決反對的是三綱對現代公民權利的侵害和為專制統治服務的思想文化。對儒學和儒家,他雖然說過一些過激的話,但也一再申明 “記者之非孔,非謂其溫良恭儉讓信義廉恥諸德及忠恕之道不足取。”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靈魂,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體系就必須思考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問題,兩者的契合點也是社會主義新價值體系的生長點。兩者雖非同質卻共通互容,都充滿了對于未來美好愿景的理想追求。儒學的理想是大同世界、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理想的因素都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體現了對公平、正義、平等、和諧的追求。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社會主義,倡導“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馬克思主義還憧憬“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狀態。墨子所講的“兼相愛,交相利”,與社會主義因素也高度契合。
中共十八大報告集中近年來的新成果,用24個字從國家、社會、公民個人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中華傳統價值資源來看,儒家經典《大學》第一章就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從這段話可見,儒家主張以家庭作為我們精神之旅的出發點,凡是現實的人都時刻處于實踐中的人際交往中,不能孤立的修身養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層面、社會目標和個人品德三個方面來概括的,與儒家修身的推而廣之有著倫理繼承上的“一貫之道”。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順應新時代背景而提出的嶄新的價值理論體系,具有明顯的時代精神。它是在憲法精神守護下對社會整體文明和整體進步的高度凝練,是多維度主體和多層次價值的融合創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整體文明和整體進步的高度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整體文明和社會整體進步的價值訴求。富強是經濟領域的價值目標和訴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主要體現在物質文明上。民主是政治建設的和諧價值訴求,主要體現在政治文明上。“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觀和價值追求,體現出對于精神文明的價值追求。和諧是涵蓋人、自然與社會為一體的社會建設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黨的文獻中第一次獨立成篇地論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將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訴求是內含追求當代中國整體文明進步的凝練。[5]生態文明是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良性、全面可持續繁榮發展的社會文明形態,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和諧其本質與內涵是一致的,是涵蓋了生態觀的社會發展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憲法精神守護下的價值觀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其中“法治”是生命線。中國很早就有了“法”的意識,《管子》中提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各朝各代制定的法律制度可謂汗牛充棟,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成文法《法經》,三國兩晉時期的《曹魏律》與《晉律》,唐代的《唐律疏議》,宋代的《宋刑統》,明代的《大明律》,清代的《大清律》。隨著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確立,以“人治”為本質的“禮治”、“德治”逐步成為國家治理的主流意識形態。中共中央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還強調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公民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即公民價值主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從消極被動轉向積極主動,從單方教化轉為內在識見的過程。以國家為主體的主導價值觀要立足于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以維護人民的共同價值利益為重任,承認和尊重人民群眾作為價值主體的利益差異性。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標準,不斷的調和主導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的張力,使得人民群眾的自主意識轉化為共同實踐的信念,通過人民群眾具體利益的實現而不斷實現全民族的整體利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引下反映人民精神追求價值。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落腳點的多層次文化價值觀的融合統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轉型期的社會價值認同體系,既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又兼容并包的汲取了人類一切先進文化成果,以傳統文化之精華成就現代化之根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融合與創新,是共容而非同質的多元統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自覺。中國民族的精神文化承自源遠流長的精神血脈,這便是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一種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是全體中國人民在價值共識和價值認同引領下大踏步地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一種文化自信。
[1]羅國杰,夏偉東.古為今用 推陳出新——論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J].紅旗文稿,2014(07):4~8.
[2]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卷讀經示要卷二[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747~748.
[3]張江芬.文化對話與視域融合: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與傳統文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03):82~86.
[4]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新民主主義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新華社評論員.讓憲法精神在我們心中不斷成長[N].新華每日電訊,2014-12-04(001).
(作者單位:蘇州市職業大學)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5SJD57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