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登峽
淺析明代朝貢制度中冒貢現象出現的原因
薛登峽
明代朝貢制度是中央重要的邊疆政策之一,其中包括土司、西藏各個番王、禪師等對明朝廷朝貢,朝廷也對朝貢制度作了嚴格的規定,且自“土司學”的提出,使土司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而就明代土司的研究產生了大量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明代藏區土司、各個番王為研究對象,立足史料,擬就明代朝貢制度中的冒貢現象的作一個探討。
明代 朝貢制度 冒貢 土司
朝貢制度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各中原王朝就通過朝貢這種政治手段來確定其與周邊民族政權的藩屬關系。朝貢制度也是藏族各地僧俗首領向中央王朝納貢和朝廷以皇帝的名義進行賞賜而建立起來的一種貢與賜的關系,這種關系在明朝逐步形成了一種制度而歷朝不絕,也是明朝中央管理西藏地方僧俗官員任職、承襲、替代的一種手段和方式,朝廷對朝貢者的身份、貢期、貢品、貢道都有嚴格規定,但隨著封建制度中央集權的逐漸加強,朝貢制度自身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眀初,朝廷對藏族上層領袖的朝貢實行來著不拒,也沒有具體規定朝貢的時間和人數,加之,明朝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量封授宣慰司、宣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職,以致朝貢人數逐年增多。明廷不得不制定措施,對朝貢的人員和次數作了必要的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朝貢者們在朝貢中的既得利益,出現了“濫冒”的現象,比如冒名頂替和冒用貢期去朝貢。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為了有效治理我國廣袤的藏區,明王朝采取“多封眾建、尚用僧徒”的治理思想,除了推行僧綱制度和衛所制度外,最重要的就是土司制度,對“西南夷來歸者,即用原官授之。其土官銜號曰宣慰司,曰宣撫司,曰招討司,曰安撫司,曰長官司?!雹僖赃_到安撫的目的,這樣雖然可以給其他未歸附者做榜樣,但另一方面也使土司的數量增加,明初對來歸順的土司一應給于官職,到明仁、宣、英時期,松潘屢次叛亂,每次平叛后,中央都要給于封賞,如宣德四年松潘平叛后,“命松潘衛指揮使吳偉弟瓘為四川鈞連縣三岔巡檢司”②,“設四川別思寨安撫司、松潘長寧安撫司、阿客簇長官司吏目各一員,”③“命四川長河西加渴瓦寺番僧鎖南列思為崇教翊善國師,剌觀寺番僧綽思吉星吉為悟善禪師,賜語敕印并衣帽等物”④使得土官的數量更加龐大。有明一代全國宣慰等諸土司共有621人,其中四川有土司73人,云南有土司218人。[1]在土司的政治組織系統中又包括土舍、大頭人、二頭人、大管家、寨首及地位低下的家丁和科巴等等,土司行令程序也是由土司——值日大頭人——各大頭人、二頭人——寨首——百姓,[2]由此也可看出其管理體系龐大,管理難度增加。在《明實錄》中有大量關于“貢使數額太多,請減半給賞”⑤記載,且內容詳備,但土司冒貢現象在《明史錄》中出現最早的是成化年間,縱觀明中后期的歷史,政治上宦官專權,皇權削弱,黨派林立;經濟上土地兼并加劇、并加派“三餉”,人民負擔加重;在軍事上任用汪直、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干涉軍政,致使邊防松懈,這樣也為土司冒名頂替去朝貢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朝廷為優撫邊疆,對違例、過期朝貢的土司往往是“下不為例”,賞賜照常,最差也是賞賜減半,如景泰元年“朝貢過期及表箋不至者,朝廷率以土官多從寬貸,應賞者給其半?!雹耷彝了竟芾眢w系龐大,在《明史錄》中記載土司朝貢的次數很多,有很少的土司是為了表現忠誠,不辭辛勞,親自赴京上貢,大部分土司都是派專門使者去朝貢,且這種現象到明中后期更加普遍。這樣也使朝貢者的身份復雜化,對邊境核查的官吏造成一定的影響??傊?,明中后期對土司的態度正如史料中記載“天順末,許土官繳呈勘奏,則威柄漸馳。成化中,令納粟備振,則規取日陋。孝宗雖發憤厘革,而因循未改。”⑦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繼承了元代對邊疆僧俗首領的管理,繼續對來朝的少數民族首領或所遣的使者采取“厚往薄來”的政策,賞賜“寧厚勿薄,”即“明朝所給的賞賜品一般是貢品價值的三倍”[3],以達到“撫馭四夷”⑧的目的。明廷根據朝貢的類型,給于不同的賞賜,在使者進京后,朝廷的授賜時間不固定,且賞賜的對象具有隨意性,有時是單個領賞,有時是集體領賞,有時是對部分表現好的給于賞賜,對于賞賜的具體物品也是按其品位及所貢之物賜給有差,雖然明朝在永樂年后對賞賜規定常有改變,但實際執行過程又實行寬大處理,照常給于賞賜。朝廷除了給貢使實物賞賜外,在貢使一進入內地,其往返皆由軍衛撥兵護送,沿途提供馬匹、車輛、船只,免費提供食宿方便,甚至朝廷給于規格很高的宴請待遇,使得明朝中后期,朝貢人數激增,據《明世宗實錄》不完全統計,僅嘉靖年(1522年-1565年)關于貢使數額多的記載,就達19次之多,[4]給明廷經濟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朝貢制度不僅表現土司、番王的臣服和歸順,在經濟上,通過貢品和回賜的互通有無,形成了一種變相的商品交易,豐富了邊境市場。同時,因為少數民族朝貢使團的貢物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物品:一類是馬匹;一類是宗教物品,如佛像、經書等;另一類是西藏土特產,如氆氌、蟲草、貝母、藏刀、酥油等這三類物品中除了馬匹是明朝廷所急需的外,其他兩類的使用價值不大。相反,明朝對貢使的賞賜之物,主要有茶葉、綢緞、生絹、袈裟等均是藏區生活必需品,尤其是茶葉,是藏區主要的飲品,實質上是朝廷以這種方式從經濟上拉攏藏區,鞏固邊疆安寧。在這種貿易中來朝貢者從中獲得巨大的利潤,另外,還使他們的身份獲得中央的認可,成為其在地方繼續統治的基礎,這些都對其他土目有巨大的誘惑力,從而導致邊疆偽冒現象屢禁不絕。如在景泰四年(1453年),“巡撫湖廣右都御使李實奏四川董卜韓胡宣慰司、番僧、國師禪司、喇嘛進貢,畢日許帶食茶回還,因此貨買私茶至萬數萬斤,其銅錫磁鐵等器用沿途多用人船載至成都,陸路起夫扛臺,如邛縣十里、名山縣二里、營經縣四里、雅州十里,期間半系僰夷,土民不慣肩挑,多是背負送運,不全又令婦女扛抬,甚至四五百里之程及其至日誣以偷取茶物,逼令陪補況嶺險峻,人煙稀疏,日則野行,夜則荒宿。以彼蠻夷淫穢之俗亂我華夏浡美之風,又經過驛站重索,酒食稍有不從,輒用兵刀傷人,雖有半迭千百戶難于鈐束,邊民見其進貢,故將子孫學其言語,投作番僧,通事混同進貢……”⑨
本段史料生動的再現了土司、番僧、喇嘛等利用到內地朝貢的時機大量購買私茶,進行貿易,獲得豐厚的利潤,對邊民有巨大的誘惑力,誘發了冒貢這種現象的出現。且本段史料中同樣可以看出朝貢使團壓榨邊民的現象,正如史料所載“然夷性獷悍,嗜利好殺,爭相競尚”⑩,邊民這種嗜利,爭相競尚的性格也是導致出現冒貢現象的原因之一。
藏區屬邊疆地區,自然環境復雜,地處高原高寒和高山河谷區,史料中多次提到茂州土地貧瘠,如“松州地磽瘠,不宜屯種,戍卒三千,糧運不給,”“帝謂松州山多田少,耕種不能贍軍,守之非策”,可以看出其土地貧瘠,不能滿足守軍的生活,皇帝曾有過放棄的念頭。而且明后期的戰亂不斷,為了籌集軍餉,又增收三餉,且根據史料記載,明朝多采木于四川,明后期更甚,如“萬歷中,三殿工興,采楠杉諸木于湖廣、四川、貴州,費銀九百三十余萬兩,佂諸民間,較嘉靖年費更倍?!币灾掠诔霈F“逃移軍匠人等,習學翻語,私自祝法,輒來朝貢,希求賞賜。”另一方面,雅州作為西番僧俗朝貢的出境之地,不僅要為朝貢使團提供食宿,有時還要承擔軍衛護送朝貢使團的工作,這些因素不僅加重農牧民的經濟負擔,還增加他們的徭役負擔。以至于在正德年間有大臣對皇帝迎請烏思藏活佛之事上奏:“帝遣中官劉允迎之,攜錦衣官百三十,衛卒及私仆隸數千人,芻糧、舟車費以百萬計。紀等上言:自京師至烏思藏二萬余里,公私煩費,不可勝言。且自雅州出境,過長河西行數月而后至。無有郵驛、村市。一切資費,取辦四川。四川連歲用兵,流賊甫平,蠻寇復起。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變。”
由此看出四川戰亂紛爭不斷,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明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施行屯田政策,以軍屯、民屯、商屯的形式加大對西南、西北地區的土地開墾,同時生產技術較高的漢族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也促進了這些地區生產技術的提高,為領主經濟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也致使了土地兼并,使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生活更加拮據,為了生存冒名朝貢以獲得豐富的賞賜。如,陜西副使鄭安言“進貢番僧其自烏思藏來者大率三分之一,余皆洮、岷近境寺僧、番民詭名希賞?!薄半逢兾鞫疾及慈静閷彿M貢的實,但系逃軍、逃民詐冒?!?/p>
總之,由于明朝管理松懈及土司自身的龐大體系,以及中央“厚往薄來”的政策使得明中后期冒貢現象屢禁不絕,引起了朝廷的廣泛關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進行整頓。
注釋:
①[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7982.
②明宣宗實錄(卷52)[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43.
③明英宗實錄(卷5)[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9.
④明英宗實錄(卷144)[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844.
⑤明世宗實錄(卷66)[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528.
⑥(清)張廷玉.《明史·四川土司一》卷311[M].北京:中華書局,1974:8006.
⑦(清)張廷玉.《明史·土司》卷310[M].北京:中華書局,1974:7982.
⑧明憲宗實錄(卷69)[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63.
⑨明英宗實錄(卷232)景泰四年八月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079.
⑩(清)張廷玉.《明史·四川土司》卷311[M].北京:中華書局,1974:8001.
[1]吳永章.中國土司制度淵源與發展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166.
[2]《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社會歷史調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78~184.
[3]周毓華,彭陟焱,王玉玲.簡明藏族史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45.
[4]西藏研究編輯部.明實錄藏族史料[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學研究生實踐與創新項目《淺析明清時期朝貢制度中的冒貢現象》(課題號:2016mdyjs028)的研究成果。
薛登峽(1991-),女,陜西延安安塞人,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研究方向:藏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