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提升體育人文素養的路徑探析
劉 軍
高校體育文化對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文化素養具有積極影響。通過解讀高校體育文化與體育人文素養內涵,分析了高校體育人文素養的要素主要體現方面,提出了高校體育文化提升人文素養的基本路徑。
體育文化 人文素養 建設 提升
特色文化是高校發展的生命和內在動力,是一所高校辦學理念、管理模式與思想觀念等方面的集中體現,對提升辦學水平與核心競爭力具有積極意義。體育文化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校園為廣闊的活動空間,將人文素質教育與本校特色體育文化結合,由高校師生通過多層次立體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實現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一)高校體育文化
高校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是指高校師生在校園各項體育活動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張力,或師生在體育運動實踐中創造的體育文化精神,也有人將其概括為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總和。高校體育文化主要包含包含高校體育的制度文化、高校體育的精神文化以及高校體育的物質文化,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高校體育文化的精髓。高校體育文化是由高校師生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所形成和創造的,也是師生在體育教育教學實踐、體育運動競技以及健身活動中逐步升華的一種文化展示和文化追求。
(二)人文素養與高校體育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文化思想、道德修養、氣質情感與人格信念的綜合反映,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綜合特質,也是大學生綜合潛能的客觀表現。人文素養是由“人文”與“素質”相輔相融,既包含了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的范疇,也融入了人文社會行為與人文倫理境界,它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進一步確立有著重要意義,也是人全面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和條件。
高校體育人文素養一般包括體育文化知識、體育文化境界、體育文化行為以及體育社會意識,是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能否達標的重要標志。體育人文素養通過弘揚體育文化精神,將人類積淀的優秀文化成果借助知識的傳授和環境的熏陶內化為使其內化為人的氣質、修養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1],并把參與體育運動變為自覺的體育運動習慣,以拼搏爭先、自強不息、謙遜奮進的人文精神,實現自我新的超越。因此,高校體育人文素養教育的實質,“就是一種人性教育,是將人文精神通過科學地、全方位的教育教學活動、環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徑內化為人的品格因素,進而凈化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成為有個性、具有思維能動性的、向善的以及有境界的人,以實現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2]”,在科學體育運動實踐中,增強社會體育服務意識,激發人的體育智慧潛能,最終形成體育文化的精神力量。
(一)體育綜合素質
大學生體育綜合素質來自多方面的文化滋養,特別是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延伸,其形成的主體是學生,它需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獨特方式,向學生傳播體育文化的知識、技能與技術,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感受體育文化的無窮魅力。通過大量的體育文化知識傳播及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實踐,有效地培養學生奮發進取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和提升[3]。高校有意識地大力傳播體育文化,可以豐富和提升體育特色項目,有助于完善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鞏固和提升學生的體育人文素養、道德素養和形成健全人格,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體育認知能力
認知是基于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體育認知是學生體育行為與體育活動具體呈現,可以有效促進體育行為與活動產生直接和內在的動力。由于每個學生家庭背景與生活環境的影響,對體育運動的認知必然各有不同或存在偏差,表現出不同體育運動傾向和狀態:積極、主動的體育運動狀態,其體育行為及認知能力較高;而消極、被動的行為運動狀態,則呈現了體育認知水平偏低。這一方面源自學校體育場館、場地和器材、設備等體育環境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行為影響,更有高校體育文化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特色鮮明的高校體育文化,蘊含著及其豐富的體育道德精神和獨特的育人功能,包括優美的校園環境滲透、促進校園文化與體育文化的融合,吸納體育文化中的新鮮養料成分,建造獨具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使學生在感受體育文化及體育精神內蘊的同時,其人文素養也在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產生重要的作用,拓寬了體育認知能力與體育文化的視野。
(三)體育運動精神
體育運動精神是體育文化的積淀,是有效維系學生團體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力量。體育運動精神能夠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誘導學生主動參與自己喜愛的各項體育活動,并體會和享受體育活動帶來的運動快感和獨有的精神魔力,從而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精神,形成一股無形的內生力量:團結進取、奮力拼搏、勇往直前、永不言敗,這也是體育文化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培養。因此,高校要主動適應當代體育發展的新形勢,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根據學生不同群體的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體育運動形式,使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并成為其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走向更高運動層次的內生動力,這對大學生體育價值觀和體育運動精神的導向與促進,對體育文化精神的生動展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轉變指導思想,創設體育人文環境
高校體育教育即是技能運動的教育,更是對學生進行信仰、靈魂、人格、意志以及情緒調節等的完善與培養,其最終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和輸送綜合素質高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高校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將教學目標過多強調提高和增強學生的體質、鍛煉身體作為體育課程的首要和中心,轉而對學生在運動中主體作用的發揮和培養,尤其是高校體育文化要更新觀念,關注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滿足大學生的健身需要,注重在體育教學和體育文化傳播中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體育文化素養;同時拓寬校園文化格局,以多元的活力替代單一的沉寂,孕育和豐富當代大學生體育人文素養,為其提供豐沛的精神力量,幫助大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促進學業發展和感受美好生活。
(二)優化課程設計,培育體育人文精神
體育人文精神的實際意義在于體育運動將以實現以學生為本,長遠關注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滿足大學生的健身需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步伐也在進一步加快,過去體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學內容相對陳舊的狀況正在逐步改變。如筆者所在高校將民族體育、體育民俗與養生文化融合于課程教學,開設太極拳、舞獅、扇子功夫以及佛儒道養生思想等選修課,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與響應。這些課程的設計,增加了體育課的文化含量,體現了體育文化的發展目標,是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價值理念的輸入,是優秀的體育化價值觀在學校體育課程及課外活動中外顯,為強化體育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還要不斷優化體育課程設計,提升人文與科學的融合,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人文氣息并轉化為內在的精神素質,使學校的辦學理念潛移默化在教書育人的課程教學之中,以利于體育文化的普及與提高,促進體育人文精神發展目標的實現,開創體育文化美好未來和光明的發展前景。
(三)融合校園文化,彰顯體育文化特色
對一所高校而言,體育文化和校園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文化素養,通過體育文化能夠全面反
映出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就,體現高校所倡導的校園文化的制度建設和發展戰略。而體育特色文化的關鍵在“特”,但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體育文化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只是作為一種社會媒介活躍氣氛的手段,很少能彰顯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息,這與具有豐富的傳統體育資源和獨特多樣的傳統體育文化方式極不相稱。因此,高校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創造出體育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如將民族傳統體育特色文化充分融入到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發展中[4],在校園內營造一種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使學生在感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魅力的同時,得到精神世界、情感方式和審美情趣的熏陶,以此為校園文化注入更加多元的體育文化元素,在潛移默化中增添了對校園文化的感悟,彰顯校園體育文化的精髓,這對構建特色鮮明的校園體育文化,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全面、可持續地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1]王莉芬,李曉衡,張夏.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0(7):94~95.
[2]常靜.論構建和諧社會中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6):32~33.
[3]成亮.體育文化和校園文化融合的當下價值及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87~88.
[4]孫其超.民族傳統體育對高校體育文化的影響分析[J].體育文化,2016(7):44~45.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體育學院)
本文系2015年度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編號:2015D087)。
劉軍(1978-),女,湖南汨羅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