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玲
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際關系
石 玲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際關系、社會的復雜性與學生心理的單純性,使得大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中受挫。大多大學生走入大學后缺乏人際交往經驗,導致回避參與集體互動,阻礙了人際交往圈的形成,也阻礙了人格的進一步完善,本文將從親情、友情、愛情、內外因素等方面進行闡述,分析大學生如何在人際關系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人際關系 解決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既充滿了興趣又擔心失敗。久而久之會回避參與,妨礙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學生則因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問題,很難與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則因人格因素,帶來交往中的矛盾與沖突。與此同時,由于個體間的正常交往不夠,又易引發猜疑、嫉妒等,極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以下將從親情、友情、愛情,這幾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一)造成不和諧寢室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
內因決定著事物的根本屬性,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的不和諧,除了外部客觀因素的影響,歸根到底是由于其自身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引起的。當前,造成大學生不和諧寢室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過度的自卑心理,(2)盲目的攀比心理,(3)不良的人格缺陷。
(二) 班級干部、普通同學人際關系中的心理因素
1、班級干部與普通同學間發生矛盾所產生的心理因素
班干部和同學之間容易產生誤解和矛盾。學生對班干部存在反感和敵對心理,不希望在大學期間受到太多的管束,而班干部則徘徊于老師與學生之間,既想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工作,也不想與同學發生沖突,但由于找不準平衡的點,所以容易產生急躁心理。時間長久,就會產生自我否定與自我懷疑,甚至厭惡心理情緒。
2、普通同學間發生矛盾所產生的心理因素
(1)沖動心理
大學生處于特定的生理發育期,自制能力較弱,遇事容易沖動。
(2)封閉心理
大學生人際和諧的表現之一是樂于與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則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閉心理,阻礙其正常人際關系的形成。
(三)大學生戀愛人際關系中的心理因素
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學生在生理發育、兩性關系、戀愛等方面也經常出現心理困惑和障礙。一般包括單相思、戀愛受挫、戀愛與學業關系問題、情感破裂后的報復心理等。
1、單相思與愛情錯覺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
2、多角戀關系的出現易使人失去理性。
3、戀愛的挫敗心理易導致輕生。
4、群體中從眾心理、依賴心理、攀比心理的出現。
(四)大學生因家庭因素產生的心理問題
1、大學生因家庭因素產生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
(1)因簡單、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
(2)因父母離異問題,差生的恐懼心理。
(3)因家庭不和睦,產生的焦慮心理與抑郁。
(4)因家庭變故,產生自閉傾向嚴重。
2、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
(1)因學習壓力較大而產生的焦慮和緊張心理。
(2)自卑與自尊矛盾心理產生的問題。
(3)孤僻行為導致人際交往障礙。
(4)虛榮、嫉妒心理導致道德滑坡。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因為心理健康問題而影響到正常學習生活的大學生數量有明顯的增多趨勢,有的已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一)大學生自身心理狀況
1、認知存在偏差。
2、交往觀念存在偏差。
3、性格差異。
4、情感障礙。
(二)自身因素的影響
1、能力不足。
2、人格的影響。
3、對人的態度差異。
4、價值觀存在差異。
(三)學校因素的影響
長期以來,學校以高考為終極目標,從而忽視了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導致大學生智商高、情商低的現象,往往處理不好與他人相處、溝通、交流等問題。
(四)家庭環境的影響
不同家庭環境養成的大學生的個性各有其特點:
1、獨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的溺愛,大學生容易產生自我中心的心理,不會主動關心別人。
2、離異家庭中,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大學生容易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善或不愿與人交往。
3、在經濟富裕的家庭中,有些大學生自我感覺良好,有優越感,容易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
4、在生活貧困的家庭中,有些大學生往往容易自卑,在與人相處時,缺乏自信。
如何使大學生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高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對于寢室人際關系的解決方法
朋輩輔導:探索寢室心理委員新模式,明確心理委員的職責和定位,做好心理委員的選拔和培訓,將心理委員定位于朋輩輔導,寢室心理委員應該是室友與思想導師、生活老師溝通的橋梁而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員,是指非專業心理工作者或心理工作團體向年齡相當的朋友、同輩提供具有心理健康促進功能的幫助與服務的過程,這種新模式有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寢室人際關系。
(二)解決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方法
1、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需要同學之間相互理解和支持。
2、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1)樹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交往理念。在與人交往時,學生干部要與交往對象彼此重視和支持,要讓對方喜歡、接納自己,則先要喜歡、接納對方。
(2)人格品質是人際吸引最穩定的因素。要使學生干部相信,優秀的人格,始終都是最主要的,而短暫的誤會都不能影響和決定整體的人際關系。
(3)讓學生干部有意識的鍛煉自己,而不是去享受學生干部這個名號;對自己應該有積極的正確的心理暗示。
(三)對于戀愛問題產生心理狀況的解決方法
1、引導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發展健康的戀愛行為。
2、培養愛的能力與責任。
3、提高戀愛挫折承受能力。
(四)對于家庭因素產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父母和老師除了以長者的身份,還更應該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學生,耐心熱情地聆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苦惱與快樂,給予正確的疏導和更多情感上的關懷,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3、及時進行家庭教育,從而避免大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1)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加強開導。
(2)針對大學生戀愛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情感疏通和教育。
(3)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家長應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4、家長與學校雙方積極主動溝通,保持密切聯系,密切跟蹤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
(五)綜合人際關系中常發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1、加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圈。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信任、尊重、寬容,以誠相待。
2、磨練意志,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解決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徑。思想導師應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把握與調節,豁達大度、遇事冷靜,能做到自我正確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
3、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思想導師要因勢利導,促使大學生在關注自我和關注社會發展之間達成一種平衡,注意緩解由于不滿現實引起的過度的焦慮、無助等不良情緒反應。
4、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
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心理得到多方面鍛煉,以促其成熟,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文體活動,寓教于樂。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優勢,豐富大學生的人生知識和經驗,開闊學生知識面,完善其知識結構,并通過健康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形成學生群體凝聚力,產生集體榮譽感,促進學生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幫助,培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心理。
6、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7、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業務水平高,知識結構合理,人員構成得當的專業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團隊的建設決定了一個團隊的行動力,建設培養一支業務水平高,知識結構合理,人員構成得當的專業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有利于各項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1]徐獻紅.淺析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及對策[J].經濟師,2006(5).
[2]張曉琴,陳松.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
[3]王文.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調查與研究[D].河海大學,2004(5).
[4]史廣江.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教育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10).
[5]曹中秋.當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解決途徑探析[J].教育探索,2013(1).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
石玲(1984-),女,漢族,山西運城人,本科,三亞學院旅業管理學院思想,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