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初中科學教學生活化研究
楊婷婷
科學源自于生活,初中科學教學主要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學科,也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課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一系列科學事物讓學生產生感知,刺激學生的大腦思維,科學教學的生活化是將科學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在生活中發現科學,在科學中感受生活,本文以初中科學教學生活化為課題進行簡單的探討和研究。
初中科學 教學生活化 思維能力
在新課標中指出,教學工作需要將社會實踐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自主開展多樣化活動,提升自身知識技能水平,使知識結構的儲備更加完善,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將初中科學教學生活化,將課本內容與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融合,有利于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運用,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學習方針,在生活化科學教學當中,應將教授的知識與生活知識進行適當的穿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及生命的魅力。
學以致用是所有學科共同的教學目標,只有將學到的知識得到實際的運用才能最大化的體現知識的魅力和教育價值。在初中科學教學當中體現生活化,是將課本知識內容與生活實際及生活事物進行結合,通過學到的理論知識能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支撐。從根本上來說,初中科學教學的生活化是在對學生傳授科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將生活實際作為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對生活實際起到輔助作用,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對科學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理解[1]。例如在青春期教學過程中,與初中生當下所面臨的情況相同,青春期的衛生及心理變化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學中讓學生對青春期的心理變化情況進行了解,也有利于學生的心理發展,這是科學教學生活化密不可分的一項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主要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展開教學,首先讓學生對青春期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展開調查和了解,如青春期逆反心理、未成年人早孕、早戀等,鼓勵學生對這些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并鼓勵每一個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從而對學生在青春期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
明確生活化教學的認知目標可以通過體驗式學習方式,對教學目標進行不斷探索,教師為學生創建客觀情境,并讓學生置于情境當中,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形象化和具體的感受,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不僅可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感悟,實現自我教育,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2]。體驗式學習是實現科學教學生活化最直接的方式,其教學效果也十分理想。例如在“摩擦力”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摩擦力實驗,通過分小組的方式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實際素材作為實驗材料,如石塊、木板、棉布等,測量木板和小滑塊的滑動摩擦,并依次將其他材料展開實驗和測量,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產生了解,也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加強。
現階段是一個信息化時代,在信息化時代下科學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傳統教學方式已經難以適應于時代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都得到了應用,且教學效果良好[3]。同樣在初中科學生活化的教學當中,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而在教學中與信息技術進行結合,采用多媒體設備展開教學活動,通過科學探究和討論交流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對生活中的科學進行探索,改善傳統枯燥、乏味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還有利于科學教學生活化的探索,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中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思索,產生感悟,從而對科學理論知識產生深刻的認識和理解[4]。例如在化學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對相關化學事物,如分子等播放紀錄片或電影,將抽象的化學知識可以具體化和生動化,并讓學生了解到化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初中科學教學的生活化是將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進行結合,通過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很好的體現出將知識學以致用的效果,也有利于學生對生活產生新的認知和理解,這種新的教學理念是對傳統教育模式上的一種創新,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教材與生活問題進行整合,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為學生營造出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從而便于學生對抽象的科學知識產生深刻的認識,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
[1]蔡立峰.新課標下初中科學生活化探究教學模式初探[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S2):118~120.
[2]蔡臻建.揚起生活的風帆——談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嘗試[J].數字化用戶,2013(04):77.
[3]陳洪斌.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中國校外教育.
[4]趙振昊.淺談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及教學方法[J].亞太教育.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