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佩
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 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而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新媒體技術已經在當代大學生中高度普及,并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交往方式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對以新媒體為載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也迎來了挑戰,探索新媒體環境下資源的有效利用,謀求合力,努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新媒體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據不完全統計,作為新媒體標志的網絡和手機通訊已經逐漸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和對外溝通交流渠道。
所謂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信息傳播和交流的方式也發生深刻改變。“新媒體”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概念,是利用數字、網絡和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限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①
新媒體的“新”主要體現在它是以互聯網、數字技術和通信等新技術為基礎的,區別于傳統媒體形態,其具有自身特點:即時性。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幾乎實現零時間傳播,信息獲取更加便捷;共享性。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和方式更加多元,信息傳播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資源互動共享;開放性。新媒體利用數字、互聯網技術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在虛擬空間中,各信息主體突破原有的性別、年齡、職業的限制自由發表觀點言論,更真切的展示自我;交互性。信息的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可以實現一對一、一對多的互動交流,每個人既可能是傳播者,又可能是接受者,其可以公開發表觀點、見解并實現平等交流。
新媒體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但新媒體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迎來挑戰。
新媒體的即時性和共享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從現實世界向虛擬空間延伸,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同時,對大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媒體豐富的信息資源、即時的信息傳播速度使得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更加廣泛,內容更加復雜多樣,而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發展完善的重要階段,是非辨別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未經甄別、取舍的海量信息增加了受教育者信息接收、消化的風險。
新媒體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專業性提出更高要求。開放的新媒體資源打破的傳統意義上時間地點的限制,思想政治工作者可借助豐富的新媒體資源,更加便捷的、更大范圍的向大學生傳播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但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被多種多樣的信息所包圍,并潤物無聲的影響著當代大學生,新媒體的這種隱蔽性的特點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于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變革,應積極探索新媒體背景下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創新教育理念,準確定位,積極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充分挖掘新媒體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潛力,認真學習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方法和傳播技巧,探索新媒體作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不斷學習利用新媒體表達觀點、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其次,創新形式,積極搭建平臺,擴寬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嘗試通過主題網站建設、維信公眾號運營等形式,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積極開展與大學生的即時互動交流,密切關注其思想動態,并及時進行引導,增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再次,大學生加強自我管理,不斷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更加豐富和多元,大學生應明確網絡規范法律法規的邊界,采取合理的方式和渠道獲取信息,提高媒介傳播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增強對信息的接收、辨別和處理能力。
最后,加強監管,謀求合力,開創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無規矩不成方圓,國家應當完善立法,加強宣傳,不斷提高各參與主體的法律意識;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監管,明確新媒體經營者的主體責任,支持和鼓勵新媒體技術健康發展;高校應當加強網絡監管,注重對輿情信息的收集,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新動態,加強引導,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注釋:
①張少偉.論手機媒體的特點[J].中國科技博覽,2010(3).
[1]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