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偉
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機制研究
沈 偉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面臨著很多問題。在新的歷史紀元中,我們急需具有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簡要闡述在大學教學過程中依據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力求為社會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能力培養
隨著21世紀通信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新的形勢下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是當前的重要環節和中心內容,關系到每位學生的價值實現與發展,從長遠來看甚至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關系到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因此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研究和培養是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大學校園開展創新教育工作,可以使院校學生在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前提下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應對國際激烈的競爭局勢。因此,在大學學校中加強相關課程體系的建構,進行有計劃的實踐操作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提供科學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融合與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學科知識,并強化對學生的心理咨詢與指導,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是我國一直倡導的主流思想,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導。各學科也可以開拓視野、豐富思想,兩者相互融合,正符合現代社會的創新發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創新本身就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創新過程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階段,不可能一開始就取得成功,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創新需要大學生群體有著強大的信念與勇氣,并為之不斷付出辛勞與汗水。創新精神的發揮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強大的精神支撐,它可以喚醒沉睡的意識,激發出創作者的熱情與潛力,使當代大學生具有昂揚向上的精神斗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提點,決定的大學生必然遵循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追求嚴謹務實的科學理論,積極進取,不斷創新,敢為人先。
(一)設立專項基金,健全鼓勵機制
針對很多大學生創新意識薄弱的情況,國家和院校要采取獎勵機制,充分調動高職院校學生的積極性。學校再缺乏資金,都應當拿出一部分經費設立創新的獎學金,對有突出創新能力的學生和老師進行獎勵,激勵更多的學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在獎勵之余,院校也應該積極鼓勵教師和學生參加社會上和學校中的創新能力的比賽,讓他們開拓視野、樹立意識。當然首要問題是健全相關體制,體制的完善才會有規章制度可循,才能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創新的隊伍中來。社會會不斷轉型,文化不斷碰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也要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中心環節思想政治教育應著眼于時代發展需要,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將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擺在時代發展前端,把握時代性和創造性。
(二)加強課程的研究,建立完整的創新課程體系
學生獲取知識最主要的還是通過課堂教師的傳授,針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應增設相關的專業課程,教授更多的理論知識,因為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同時實踐也能夠檢驗理論。因此在教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還應該開設相關實踐課程,開展模擬創新實踐,讓學生可以真正動手實際操作,動手能力的增強會有助于創新能力的發展。此外,還應該加強對相關方面教師的培育力度,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主體,只有培育出一批具備強大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才可以更有效的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應該將教書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結合,因此建立完善創新的實踐課程體系十分必要。
(三)注重因材施教
每位學生都是各不相同的個體,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學生具有極強的表現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極強,動手能力和自主能力都過于常人,對于這樣的一些學生可以減少理論知識的學習讓他更多的深入實踐,以此來取得更快的發展。而有些學生各項能力都不是很強,因此對于他們應該先加強理論學習,進而循序漸進,逐漸深入實踐培養其創新能力。對于不同的學生,一定要因材施教,切忌一鍋端,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更應改進單一的培育模式,切忌片面將成績作為學生的唯一評價指標,注重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指標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育人模式。
[1]楊建超.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2]陳偉.論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及解決路徑[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08).
[3]吳新業.以人為本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3(01).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
沈偉(1980-),男,漢族,江蘇泰州人,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技術、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