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榮榮
《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簡評
龔榮榮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內翻譯理論和翻譯教學的研究有了空前繁榮的發展。尤其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西方涌現出一批研究翻譯的學者。他們從語言學的相關理論視角切入翻譯研究,開拓出了翻譯研究的新領域。上世紀七十年代,翻譯研究中的文化學派出現。國外翻譯研究的語言學轉向和文化轉向對國內譯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國內專家學者需要不斷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翻譯理論研究成果,來拓寬國內翻譯教學及翻譯理論研究的視角,從而促進中國翻譯教學及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對此,謝天振教授主編了《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以下簡稱《導讀》)一書,選取了當代國外翻譯研究中八個主要的理論流派,對各個學派的代表性學者及其代表性論文進行了介紹,為讀者提供了論文的中文譯本并配以簡明扼要的導讀性文字,旨在幫助讀者系統地了解當代國外翻譯理論的概貌。
《導讀》由前言和八個章節組成。在前言部分,謝天振教授首先對西方翻譯理論做了簡要概括,而后就當代國外翻譯理論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三點看法,給人啟發、令人深思:第一、需要轉變傳統觀念,應該借鑒其他國家翻譯理論并對其作一番認真深入的研究;第二、應該改變思維方式,即不同譯學理論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第三、應當密切關注國外學術界的前沿理論,同時主動積極地整合自身的知識結構,緊跟國際譯學研究的步伐。
第一章是語言學派翻譯理論。通過編者選取的六位代表性學者的代表性論文,讀者可以了解羅曼·雅科布遜對翻譯語言學問題的探究,彼得·紐馬克對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的闡釋,約翰·卡特福德對翻譯轉換的研究,尤金·奈達的動態對等思想,巴茲爾·哈蒂姆有關互文介入的研究,以及瑪麗·斯奈爾-霍恩比有關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及其作用的看法。第二章是闡釋學派翻譯理論。編者選取了兩位學者及其代表性論文。喬治?斯坦納在《闡釋的步驟》一文中將翻譯過程看作是闡釋的運作,認為可以把翻譯分為四個步驟: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翻譯及對異的考驗》一文中,法國翻譯理論家安托瓦納·貝爾曼指責以往翻譯一味將“異”成分本土化,并詳細描述了譯本中存在的12種變形傾向。
第三章是功能學派翻譯理論。編者選取了三位代表性學者。凱瑟琳娜·萊斯以語篇作為研究單位,在語篇類型學的基礎上細致地分析了翻譯過程的步驟,并提議用翻譯類型學來代替文本類型學。漢斯·弗米爾在《翻譯行為中的目的與委任》一文中概述了目的論,并探討了翻譯的委任及其實現的具體條件、譯者的職責等問題。《目的、忠誠及翻譯中的慣例》一文中,克里斯汀娜·諾德認為譯文的目的或功能是影響譯者決定的最為關鍵的標準,譯者的職責是做到忠誠,同時作者梳理并闡釋了翻譯慣例這一概念。第四章是文化學派翻譯理論。文化學派是將翻譯作品視作譯語文學系統的一部分,從文化層面進行翻譯研究,以多元系統理論為基礎,以譯文為中心,以描述性研究為方法進行研究。編者選取了六位代表性學者及其論文,介紹了詹姆斯·霍爾姆斯所勾勒的翻譯學學科的結構框架,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統理論,吉迪恩·圖里的實證研究,蘇珊·巴斯奈特提出的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的最新發展趨勢以及西奧·赫曼斯的翻譯研究的新范式等。
第五章是解構學派翻譯理論。編者選取了瓦爾特?本雅明、雅克·德里達、保羅·德曼以及勞倫斯?韋努蒂的代表性論文。解構學派翻譯理論強調“存異”而非“求同”,因此消解了傳統譯論中的翻譯忠實觀,打破了原文的權威地位,從而突出了譯者的中心地位。第六章是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編者選取了雪莉?西蒙、勞麗?錢伯倫、巴巴拉?格達德以及馮?弗羅托的代表性論文。女性主義翻譯理論批判了傳統譯論中翻譯的性別化隱喻,揭示了語言文化和社會結構中暗藏的翻譯與女性的雙重歧視,試圖重新為女性和翻譯定位,這為研究翻譯提供了一個獨立的視角。
第七章是后殖民翻譯理論。編者選取了道格拉斯?羅賓遜、特佳斯維妮?尼南賈納、蓋亞特里?斯皮瓦克和埃爾斯·維埃拉的論文。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之后,各種研究流派實為不同視角下的翻譯研究,而后殖民翻譯理論則是將翻譯置于文化背景中,從歷史、政治和權利等視角來探究翻譯問題。第八章是蘇東學派翻譯理論。這一翻譯理論研究流派是根據國際地域而劃分出來,主要是前蘇聯和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翻譯研究的情況。安德烈·費奧多羅夫在《翻譯理論的任務》中指出盡管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極為緊密,但各有各的任務,決不可將兩者等同視之。吉維?加切奇拉澤在《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原則》中提出討論文藝翻譯的關鍵問題在于我們是否承認翻譯藝術的創造性原則。吉里?列維在《翻譯是一個做選擇的過程》中將翻譯的過程看作是譯者不斷進行選擇的過程,譯者的選擇并非隨意,而是受到記憶和美學觀的影響。安娜·麗洛娃在《翻譯研究的范疇》提出從學科建設的高度對翻譯研究進行構建。
1)發人深思。在導語部分,謝天振教授就當前譯學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三點看法。對于翻譯理論研究者而言,這三點看法是敦促也是啟發。如何做到洋為中用,如何改變思維方式,如何跟上當前國際譯學研究的最新發展,對中國翻譯理論研究事業的發展極其重要。另外,通過對八個主要理論流派的翻譯理論的了解,讀者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向所在,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研究。
2)內容豐富。國內翻譯研究著作較多,而“外國翻譯理論著作的譯介卻少得可憐”(廖七一,2000:46),相比于此前相繼出版的陳德鴻和張南峰主編的《西方翻譯理論精選》、申雨平主編的《西方翻譯理論精選》以及李養龍主編的《西方翻譯理論文獻閱讀》,《導讀》增加了一些國內之前鮮有介紹的內容。一些理論著作對蘇東學派鮮有介紹,而編者將蘇東學派作為一個單獨的流派來處理,讓我們對前蘇聯和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翻譯研究的情況有了更多了解。讀者,尤其是初登譯學殿堂的讀者,看完《導讀》有醍醐灌頂、一目了然的感覺。
3)便于理解。編者選取每個流派中幾名最主要的代表性學者及其代表性論文,將所有論文翻譯成中文,并在每篇論文前配語言簡明扼要的導讀性文字,這樣一來,讀者不僅能夠快速地對該流派的基本觀點和思想、該作者的學術背景和學術觀點,以及該論文的基本內容有大致了解,并且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論文的內容。同時,書中的學者名字和翻譯術語其后都附有英文原文,不僅便于讀者識記理解,也對讀者之后閱讀原版譯學論著有一定幫助。
《導讀》一書可謂集眾人智慧。當然,任何一部作品都會有缺憾和疏漏。書中存在翻譯錯誤,如:《文化身份的塑造》一文的導讀中介紹勞倫斯?韋努蒂的譯學著作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1992)時,將其翻譯為“翻譯再思:話語、主觀性、意識形態”,其中“subjectivity”通常譯為“主體性”,而非“主觀性”。除了翻譯錯誤,書中還存在引用錯誤和譯文不統一等問題。如:《論翻譯的語言學問題》一文中,編者在介紹雅科布遜的“語內翻譯”時,將原文“rewording”誤引為“rewriting”;。此外,蘇東學派這一翻譯理論研究流派是根據國際地域而劃分出來,而其他七個流派(語言學派、闡釋學派、功能學派、文化學派、解構學派、女性主義和后殖民譯論)都是以學術觀點和研究視角進行分類,分類標準不一致,這會讓讀者有些困惑。
然而,瑕不掩瑜,無論從形式還是從內容,《導讀》能夠讓讀者在較短時間內對八大流派、各流派代表性學者的學術背景和主要觀點及其代表性論文的內容有相應了解。不論對于從事翻譯教學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及教師,還是初登譯學殿堂的學生,《導讀》實為一本案頭必備之書。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