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威
基于學生參與視角下的大學思政課程改革
朱明威
在我國高校發展過程中,思想教育工作占據著重要地位,能夠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相應的思政教育工作依舊受到傳統思想的限制,只是單方面的向學生灌輸一些思想內容,,不注重學生參與,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文章主要針對學生參與視角下的大學思政課程改革工作進行研究分析,并且依據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意見,希望能夠推動我國高校思想教育改革工作的開展,促進高校的持續發展。
學生參與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實踐教學
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到思政學習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所謂的學生參與主要指的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打破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鼓勵學生及時的參與到課堂中,能夠進行研究、分析和討論,幫助學生在此環境下獲取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所謂的學生參與理論主要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生過程中,學生參與理論主要包含五方面內容:(1)所謂的參與主要指的是學生在某種教學活動中所投入的精力以及時間;(2)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統一性,不同學生在不同時間對不同目標的參與程度也各不相同;(3)在參與中,主要包含了質以及量兩個在主要特征,在參與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參與的專注程度,而且還要保證學生的參與時間;(4)學生的參與質量對于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具有直接影響;(5)教育政策以及教學實踐結果的質量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力度。
在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配合才能實現。第一,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積極地將相應的知識傳遞轉變為綜合性的信息分析,從而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第二,教師應該積極改變教學方式的,使得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改變傳統教學中呆板的教學模式。第三是從傳統灌輸式教學逐漸轉變為深度引導式教學,將討論當做教學主要環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可以領悟教學內容,從而獲取知識。
一般來說,在我國大學思想政治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主要的教學內容就馬列思想、毛澤東思想等,通過相應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相應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到枯燥,使得學生不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現階段來說,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一)理論以及實踐存在嚴重的脫節
在大學生思想教學工作中,教材的版本已經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使得相應的教學內容存在嚴重的滯后性。通常來說,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并不能及時的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就會使得學生以及教師之間產生一定的距離,導致學生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問題第一時間都是向網絡求助,而不是向教師求助。
(二)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開展,使得高校學生數量也在逐漸增加,但是,相應的教學資源并沒有增加,隨著聽課人數的逐漸增多,就會不能保證良好教學質量。這就使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得不采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不能及時的和學生進行溝通,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不具備完善的評估方式
就現階段來說,我國高校思政課程在評估過程中依舊采用的是考試,通過考試對學生的道德和修養進行評定,此種做法較為片面。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學生的思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思想較為獨特,如果只是采用考試這么片面的方式對學生進評定,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還會增加學生的思想壓力。
在我國高校發展過程中,積極地進行思政教學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將實踐和理論進行結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是現階段學生參與視角下的大學思政課程改革工作的核心內容:
(一)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在教學改革工作中,應該及時的加強理論以及實踐的結合,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相應的思想知識,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話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討論,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并且還應該積極地進行升華,使得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思政學習的重要性。另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地將思政內容結合其精神內涵進行有效結合,使得積極地投入到實際的學習中,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自己。
(二)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積極將研究性教學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教學改革的發展。在新課改工作中,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打破傳統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使得學生可以主動接受知識、吸收知識,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模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前,教師可以依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對教學環節進行設置,在相關內容講述完成以后,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熱門話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環節中,教師應該積極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及時的深入到學生中,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進行分析,討論結束以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言,對相應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最高,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去調查獲取一些相關的資料,將相關信息進行融合整理,撰寫成為調研報告,這樣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公共責任意識。
(三)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探索
在大學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主要的教學目的為了培養大量的人才。就現階段來說,大學生思維活躍、具有創新精神,思政教育中,教師應該積極鼓勵需學生進行探索,深入到課堂學習中,激發各種新思想、新觀點的產生。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構建完善的思政討論平臺,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及時地進行討論,抒發自己的觀點;另外,教師也可以以某話題為例積極的組織開展知識辯論活動,引導學生不斷地發掘新觀點,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究,不斷探究未知領域,發現新事物。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申請,通過對網絡技術的利用,構建大學思政話題網絡交流平臺,讓學生可以積極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能夠實現教師和學生的互動。
(四)尊重學生個性以及共性,做好綜合評估
教學評估是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衡量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在教學評估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的對學生的個性以及共性進行了解,制定多種不同的評估標準,例如:可以采取“半開卷+課外小論文”教師可以依據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一定比例,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所謂的半開卷主要指的在試卷上設置一些常規的考試題目,在考試過程中不能將教科書和參考資料帶入考場,但是學生可以將自己整理的知識帶入考場。另外,在課外還可以讓學生撰寫一些相關的論文,最后將兩者綜合,從而對學生進行評估。
綜上所述,在大學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趯W生參與視角下的大學思政課程改革能夠打破傳統思政教學工作中存在弊端,提高思政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大量人才。
[1]余達淮,李紅梅,劉愛蓮等.論學生參與視角下的大學思政課程改革[J].江蘇高教,2015(3):136~137.
[2]董譯升.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視角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0(30):15~16.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朱明威(1985-),男,漢族,廣東湛江人,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