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琴霞 牟洪洲
專業社團與學生能力達成互動機制探索
趙琴霞 牟洪洲
通過分析當前大學生能力達成不夠的問題,分析專業社團運作與學生能力培養的關系,探究專業社團運作新模式,調動和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動手能力,結合群體動力及激勵理論,探討建立基于專業社團提升大學生能力的互動機制。
社團 能力 互動
大學生社團是高等學校學生為了實現學生的共同意愿和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的需求、自愿組成、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群眾性學生組織,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舞臺。專業社團作為大學生社團的一個分支是指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學科、專業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與興趣自愿組織而成的學生群眾性團體。專業社團在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開展專業社團活動,增強學生參與專業活動的意識和水平,為學生能力達成提供了綜合實踐平臺,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平臺下,建立健全互動機制,實現專業社團與學生能力達成的有效互動,是實現學生能力達成的有效途徑。
專業社團主要指以滿足成員對知識的需求為基礎,以提高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來的,所以專業社團對學生能力達成具有如下優勢:
(一)專業素質與人文素質培養有效結合
專業社團作為高校學生社團的一種類型之一,除具有高校社團的一般功能外,更為重要的是專業社團以強化專業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專業社團把強化專業素質、技能與強化人文素質有效結合,實現綜合素質教育一體化的融合。
(二)情商與智商培養融為一體
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培養了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情商;同時專業社團成員可以利用專業技能,開展針對師生、社會的公益服務,能夠強化自己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不斷培養職業道德,學習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交往的道德規范,并加強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從而推動道德素質的提升,提升道德素質。
(三)注重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高校學生社團一般是在校大學生依照共同的興趣、愛好自發組成的群眾性校園業余組織,遵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社團成員對于組織的成立、管理、活動的開展具有較高的自主權和參與權,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專業社團的成員可以依據專業方向、社會需要組織活動,在組織活動中將綜合素質提高的主體能動性交給了學生自己,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專業社團靈活性強
專業社團主要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活動,對學校教學環節影響不大,開展活動時對場地、設備的靈活性較強,從而突破了現有人才培養體系在實施過程中課程條件的限制。專業社團活動內容豐富、綜合性強、活動設置靈活等特性,能使得學生的能力達成教育實現常態化。
(一)準確定位 功能拓展
專業社團的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與興趣自愿組織而成的學生群眾性團體。因此社團定位應以提高學生專業認同感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核心。社團活動的專業性對提高參與學生的專業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基于專業社團的專業性定位,在對學生能力達成方面要深化內涵,活動項目要精心設計,提高專業技能水平達成要求,實現活動精品化,技能專業化。同時,專業社團應廣開渠道,本著提高能力,服務社會的原則,以專業為依托,以專業實訓基地為延伸,在課余時間和暑期,可以深入到對口企業進行社會實踐,使學生親自參與到實踐生產中,了解企業技術需求,提高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利用企業社會的優勢資源,發揮專業服務優勢,實現提升專業學生能力。
(二)模式創新 自我傳承
建立“專業社團制”學生能力達成模式,就是以實驗室等為主陣地,以教師(組)為主導,以學生(群)為主體,在導師指導下的不同年級學生(包括研究生和高低年級本科生形成的梯隊)共同組成一個專業社團,專業社團特色相對明顯,崇尚科學研究,社團內部選拔機制相對固定,內部建設規范,以一定的專業項目為依托一起學習和開展學術科研活動,共同進步。社團導師負責指導社團成員開展課題研究和團隊建設。社團內的成員組織結構相對固定,人員組成有一定的梯隊性;學習場所相對固定,學習內容明確;團隊名稱相對固定,團隊文化積極向上。構建可持續的學團發展模式,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條件,以研究生帶動本科生,高級年帶動低年級,打破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的人為壁壘,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學科競賽人才,做到自我傳承、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實現良性循環。
(三)群體動力 激勵提升
美籍德國人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提出,一個人的行為,是個體內在需要和環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它認為,要改變一個個體,最好從改變他生活的群體入手,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有一種群體歸屬感,專業社團成員由興趣相近的學生組成,通社團活動相互交流,在獲取與利用信息,分析、判斷與決策,學習新知識以及創新思維等方法能力方面得到快速提高,從而積極主動參與社團活動。群體動力系統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驅動力、耗散力。其中凝聚力是保證群體穩定的因素,驅動力是促使群體發展和演化的因素,耗散力則是破壞群體穩定和演化、降低群體績效的因素。這三種動力構成要素同生并存,他們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轉化,推動著群體的演化和發展。專業社團通過加強日常管理,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專業技能競賽,并把社團活動成果計入學分,增強內驅力,消弭耗散力。基于此,專業社團設計活動必須與學生能力達成緊密相聯,建立激勵機制,激發學生提升專業能力的興趣,實現專業社團和學生能力達成的互惠雙贏。
(四)參與科研提升能力
積極鼓勵和支持專業社團的成員申報和參與各類課題、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指導填寫申報書,指導他們研究課題、完成課題,提高學生的研究水平、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設立大學生科研基金,鼓勵社團成員以個人或團隊的名義申請科研經費,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在圍繞專業知識和技能開展社團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參與科研課題研究,帶動學生自主查閱文獻資料,獲取、處理、利用大量信息,能夠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拓展專業知識面,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積極舉辦專業講座,營造專業社團活動氛圍。邀請相關專業的專家給社團成員舉辦講座,灌輸專業知識,開闊眼界,實現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達成。
總之,只要高校加強引導和重點扶持專業社團,構建科學有效的專業社團和學生能力達成的互動機制,就能使專業社團成為學生能力達成的有效載體。
[1]顧華寧,張欣,李莉.當前高校社團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8(04):112~114.
[2]覃茜.袁菁蕓.高校社團推動大學生創業的探析與思考[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02):24~26.
[3]黃健.專業型大學生社團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南京審計學院金融學院為例[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2(09).
(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學院)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 JG16DB230。
趙琴霞(1967-),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遼寧科技學院資土學院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測繪工程實踐教學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