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淺談民辦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現狀及對策
陳 麗
績效考核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核心內容,由于其先進的理念,在較早實際已經被廣泛的運用到了學校的管理之中。它對于學校的發展,以及教師的發展都發揮了巨大的用處。但是因為各種因素,我國民辦高校教師的績效考核仍然存在各種問題,對此,本文從分析民辦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現狀入手,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對策。
民辦高校 績效考核 現狀 對策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校發展迅速,逐漸民辦高校成了我國教育的重要支撐。為了能夠方便管理和促進發展,許多高校都采取了績效考核評價,這種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多高校的喜歡。但是由于我國民辦高校發展時間較短,在教師的績效考核上還存在許多的問題。
我國民辦高校教師具有普通高校高校老師的特點,但又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師。我國民辦高校老師與普通高校教師相比,民辦高校教師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即師資隊伍不穩定,此外民辦高校教師還存在師資分配不合理的現象。由于這些特殊性原因,民辦高校的績效考核與普通高校的績效考核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經過仔細的調查分析,我國民辦高校的績效考核標準是這樣的:(1)評價內容主要根據教師與學校簽訂的合同中應該完成的任務和工作效率等等,主要以合同內容作為評價。(2)對教師進行評價的主體主要是學校的領導以及家長和部分教師。(3)在評價上主要采用兩種方法,是定量和定性評價方法。把教師的教學質量個數量將其定分,最后運用評價方法計算總分。管理崗位則是通過平時的考核,和工作情況進行打分。(4)評價結果主要對于教師來說是為了晉升職位,對于學校來說為了調整教師的工資待遇。由于民辦高校相比于普通高校起步比較晚,其受重視程度也不能與普通高校相比。雖然今年來對于民辦高校的績效考核研究頗多,但大多流于形式,對于民辦高校改革績效考核標準沒有太多的實質作用,也使得民辦高校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一)考核目的不夠明確
很多高校在對教師進行績效考核時,大多是借鑒其他的考核管理方法和內容,這種生搬硬套的方法使得績效考核不能夠符合自身學校的要求。而且民辦高校的績效考核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很多教師也不重視,使得績效考核流于形式,沒有任何本質上的作用。此外,很多高校考核目的不明確,認為考核只是為了加強教師的管理,從而忽視了評價促進教師的發展功能。
(二)考核結果反饋不當
績效考核是績效管理的一個過程,在績效管理中,績效的反饋是最為重要的。但在現實中,很多高校不重視績效反饋,使得績效反饋名存實亡,教師對考核的結果也不了解。更沒有人對于考核結果進行客觀的反思,使得績效考核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一)建立全方面的考核指標體系
要想從根源上提高績效考核的結果,就得做好相應的考核準備。同時各個部門應該聯合在一起,制定一個相同的考核目標。只有考核目標相同了,在進行績效考核時才會有同樣的標準,以免考核分數偏差存在過大。同時考核指標應該以學校未來的發展作為基礎建立,這樣考核指標才是符合學校情況和未來發展的。此外,考核指標還應該有明確的定義和解釋,避免因為私人感情出現分數過高過低的情況發生,從而保障教師的基本利益。
(二)考核的人群多元化
在考核評價中,目前民辦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主體多為學校的領導。這種單一的考核主體,影響了考核的公正公平性,對于考核主體應該擴大,使得考核人群多元化。考核的人群可以擴大到與教師聯系密切的學生、同事等,教師還可以進行自我評價。這樣多元化的評價群體,才能夠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保證績效考核的全面公平性。
(三)考核內容要全面
從目前來看,我國民辦高校的服務功能已經有教學、科研、社會這三大方面。但是民辦高校對于績效考核的內容局限于教學、管理和科研中,很多民辦高校沒有重視對于社會服務的考核,這種局限性的考核使得教師不能夠全面發展,同時也限制了學校的發展。因此,高校績效考核內容應該從教學、科研、社會、管理入手,涵蓋全面,這樣才能體現民辦高校自主靈活的優勢。
(四)考核結果應該做到及時有效
要想使績效考核能夠有效促進學校教師的進步,就應該對績效考核結果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在績效考核結果出來后,應該對于績效考核的結果仔細分析,并利用績效考核結果激勵教師。除了利用績效考核結果實行獎懲制度外,還應該運用結果對于一些青年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達到真正的進步。績效考核的結果并不止是為了工作的晉升,而是通過結果了解存在的問題,并且改善問題,這樣才能提高工作績效。
如上所述,教師的績效考核已經成為了民辦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于民辦高校的管理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績效考核中,高校應該正確的了解存在的問題,將績效考核的問題進行完善,這樣才能使民辦高校績效考核發揮真正的用處,從而促進教師的發展,為民辦高校的未來打下基礎。
[1]趙丹.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現狀及對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143~144.
[2]肖梅芳.民辦高校教師績效考核問題與對策[J].價值工程,2014(08):283~284.
(作者單位:泉州輕工職業學院)